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正规师范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成为小学教师,有的还担任班主任,已经是小学教育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初登讲台的他们,往往发现在大学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远不足以应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一切须得从头学起。一部分老师知耻后勇,勤勉学习,积极探索,终于站稳了讲台,享受到职业成功带来的幸福感,而有一部分老师则顾影自怜,悔不当初选择小学教育。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两个群体的差距越来越大。
我们常常忽视了小学教育的专业性,实际上,想要胜任小学教育,童心、学识、专业技能、人际交往技巧等缺一不可。很多小学教师以为小学教材太过简单,无需任何专业性,却常常被学生突发奇想的问题难倒,或者因学生出格的举动而陷于尴尬的窘况。说到底,还是不学之过。教无止境,教师自身的学习也无止境。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积累和提高,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教育现场观察说起。
一、教育无小事
场景一:有位女同事阿楠,最近摊上大事了,一位家长把她投诉到校长那里去。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她上课时,教室里突然响起哭声,原来是班里玲玲的小手指被同桌全盛的卷笔器卷削了,都流血了。阿楠回忆说,她当时真傻眼了:这个全盛,怎么这样顽皮,卷笔器是削铅笔的,你怎么用来削玲玲的手指呢?玲玲也是的,你怎么听全盛的话,把小手指给全盛当铅笔削呢?阿楠很生气,又觉得很好笑,到底是孩子,还有这样天真无知的贪玩。
场景二:小孙老师刚来学校时,教的是小学一年级数学,是从教学生认、读、写阿拉伯数字“1、2、3”开始的。没想到板书这10个数字就让小孙得从头学起,因为要写得端正、漂亮、线条光滑,和投影上打出的数字差不离,还真是不容易。
要命的是班上有几个学生,学习写“2”就很困难,教他们怎么写,一遍又一遍,就是写得歪歪扭扭,不像个“2”。每日重复这些琐碎无聊而难见成效的工作,小孙开始后悔要求教小学。学校本来安排她教初中,是自己要求从一年级教起,教到初三,一个9年的“大循环”。这已经是7年前的故事了,那年小孙初出茅庐,现在她教初一了。
以上两个场景不过是教师日常教书中经常碰到的事情,但教育无小事,许多寻常小事处理不好,就很可能造成教学事故。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小学教育从来就是专业性极强的领域。作为小学教师,你面对的是在知识、思维能力以及品德方面犹如一张白纸的活生生的个体,如何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习得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规则和技能,这几乎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缺少扎实的专业素养,根本无法胜任。
以第一个场景为例,这是一年级小学生,学校和幼儿园是不一样的,学校于他们而言,是人生全新的成长环境。在开学第一天,学校老师就有责任领着孩子在校园里到处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熟悉全部环境,具体到他们的教学楼、教室,到他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使用的文具用品、课桌和书包等,教孩子们了解它们的构造和性能、使用和保护它们的方式方法。这就是安全教育、学习生活指引和走进新生活、新世界的启蒙。这样的教育指导,倘若我们没有认真、全面、细心地关注和研究,哪怕百密一疏,也是我们的教育关怀不到位。
第二个场景,小孙老师教小学生学写阿拉伯数字,学生写得不怎么好看,这也正常,可以慢慢来。小孙老师肯定要求过高了,而且是面向全体,一个都不能少,这种心理预期就大有问题。她是否反思过这样教学的后果,会挫伤一部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呢?而且,从认知科学原理来看,她的教学没有“过程和方法”的启蒙,仅止于教学生“学会”,没有教学生“会学”,学生的学习怎么可能有本质上的进步和成长?
比如教学生学写“2”,这个学写的过程,既是学生认知的行为过程,也是学生与行为相随的认知思维、心理和情感培养过程,而不仅仅是学写数字的纯“技术”操作和“技能”训练。孩子学写过程中的情感、心理和思维活动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需要老师提供明确的示范。比如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循循善诱:“这个‘2’好美呀,它既有一个圆的弧线,像天鹅,曲项向天歌;它又有一个拐弯,一条平平的横线,像水平面,天鹅在水上游,好美哦。因为它很美,所以人们把成双成对和很多好事情和‘2’联系在一起。写这个‘2’呀,写弧线时要想到下面还有横线,写到横线时要想到和上面的圆线对齐,这样才好看。”可是,小孙老师的教学作了这样的努力吗?没有。这样的教学现象,可不是出现在小孙一个人身上。不妨去看看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年级,也不仅是数学课,其他年级、其他学科都有同样性质的问题存在。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做老师的,能否心安?尤其是担纲各种级别“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是否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自知之明?
二、活到老,学到老
上述现象举不胜举,它们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怎么做老师?一茬一茬学生向我们走来,虽然都是看似一样的孩子和少年,可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他们也就有了不一样。他们越来越聪明可爱,有着更高更新的教育成长需求,我们怎么能依然以不变应万变呢?
是的,好孩子,你们难倒老师了。要想不被难倒,教师就要坚持学习。舍此,别无他法。
必须看到,小学老师需要认真阅读儿童心理、心智、生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著作,需要参加相关的专家讲座学习,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因为专业书籍毕竟是被著作理论框架和建构体系过滤与筛选过的,至于讲座,也有人家“嚼过的馍”的味道在。所以,教师还需要走进孩子中间去,看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么想和做,作长期的、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在这个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有真实的发现,不仅为自己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全新的经验,还可以与业内同行交流,参与全社会关于教育前沿最新成果的对话。
其实,对于不愿做“教书匠”的老师来说,要敢于走自己的独立研究和钻研之路,不拾人牙慧,敢于独立创新。今天的教材教法研究在寻求创新和突破,既往认知的弊端和简陋举不胜举,尤其在如何唤醒学生内在学习本能和欲望上面,大家都在探索“我要為我的兴趣和需要而学”的主动学习模式。即便那些“网红”教师上的课,有多少是经得起质疑、较真和时间的检验的?我们再也不要把课堂教学变成自娱自乐了。
道理讲得再好,你不试一试,就不知道它真的好。在社会生活转型的大时代里,就今天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而言,虽然改革创新的动静不小,但从好教师的学习成长智慧来看,风生水起处,正是你抓紧建设自己、丰富自己和完善自己的最好时机。
在我们基础教育的田野上,还有多少未开垦的处女地,在等待着开垦?还有多少我们以为已经耕耘播种了,可是长出的未必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苗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年轻的教师都曾经挤过高考“独木桥”,今天在所从事的可能不入世俗之眼的平凡岗位上,不是还有脱颖而出的机会么?人总是要讲一点精神的,要活到老,学到老,成长到老。
从上面案例的分析里,可以发现,原来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并未因为一如既往就是对的;我们自以为是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也并非真的靠谱。一切,都得再掂量,再重新来过。
做一个职业人生有底气、有信心和有所作为的人,像做中小学教师,这个底气,说到底,还是自己所拥有的和不断增长的学习智慧。至于我们教师曾经接受过的高等教育,它并不代表我们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工作水平、能力的实际表现。在如今很多地方基础教育学校迷信“高学历”的社会心理背景下,我们要充分重视教师的学习智慧,以此评价教师人才。
责任编辑
我们常常忽视了小学教育的专业性,实际上,想要胜任小学教育,童心、学识、专业技能、人际交往技巧等缺一不可。很多小学教师以为小学教材太过简单,无需任何专业性,却常常被学生突发奇想的问题难倒,或者因学生出格的举动而陷于尴尬的窘况。说到底,还是不学之过。教无止境,教师自身的学习也无止境。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何积累和提高,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教育现场观察说起。
一、教育无小事
场景一:有位女同事阿楠,最近摊上大事了,一位家长把她投诉到校长那里去。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她上课时,教室里突然响起哭声,原来是班里玲玲的小手指被同桌全盛的卷笔器卷削了,都流血了。阿楠回忆说,她当时真傻眼了:这个全盛,怎么这样顽皮,卷笔器是削铅笔的,你怎么用来削玲玲的手指呢?玲玲也是的,你怎么听全盛的话,把小手指给全盛当铅笔削呢?阿楠很生气,又觉得很好笑,到底是孩子,还有这样天真无知的贪玩。
场景二:小孙老师刚来学校时,教的是小学一年级数学,是从教学生认、读、写阿拉伯数字“1、2、3”开始的。没想到板书这10个数字就让小孙得从头学起,因为要写得端正、漂亮、线条光滑,和投影上打出的数字差不离,还真是不容易。
要命的是班上有几个学生,学习写“2”就很困难,教他们怎么写,一遍又一遍,就是写得歪歪扭扭,不像个“2”。每日重复这些琐碎无聊而难见成效的工作,小孙开始后悔要求教小学。学校本来安排她教初中,是自己要求从一年级教起,教到初三,一个9年的“大循环”。这已经是7年前的故事了,那年小孙初出茅庐,现在她教初一了。
以上两个场景不过是教师日常教书中经常碰到的事情,但教育无小事,许多寻常小事处理不好,就很可能造成教学事故。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小学教育从来就是专业性极强的领域。作为小学教师,你面对的是在知识、思维能力以及品德方面犹如一张白纸的活生生的个体,如何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习得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规则和技能,这几乎是从无到有的过程。缺少扎实的专业素养,根本无法胜任。
以第一个场景为例,这是一年级小学生,学校和幼儿园是不一样的,学校于他们而言,是人生全新的成长环境。在开学第一天,学校老师就有责任领着孩子在校园里到处走一走、看一看,让他们熟悉全部环境,具体到他们的教学楼、教室,到他们开始接触和学习使用的文具用品、课桌和书包等,教孩子们了解它们的构造和性能、使用和保护它们的方式方法。这就是安全教育、学习生活指引和走进新生活、新世界的启蒙。这样的教育指导,倘若我们没有认真、全面、细心地关注和研究,哪怕百密一疏,也是我们的教育关怀不到位。
第二个场景,小孙老师教小学生学写阿拉伯数字,学生写得不怎么好看,这也正常,可以慢慢来。小孙老师肯定要求过高了,而且是面向全体,一个都不能少,这种心理预期就大有问题。她是否反思过这样教学的后果,会挫伤一部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呢?而且,从认知科学原理来看,她的教学没有“过程和方法”的启蒙,仅止于教学生“学会”,没有教学生“会学”,学生的学习怎么可能有本质上的进步和成长?
比如教学生学写“2”,这个学写的过程,既是学生认知的行为过程,也是学生与行为相随的认知思维、心理和情感培养过程,而不仅仅是学写数字的纯“技术”操作和“技能”训练。孩子学写过程中的情感、心理和思维活动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需要老师提供明确的示范。比如我们可以尝试这样循循善诱:“这个‘2’好美呀,它既有一个圆的弧线,像天鹅,曲项向天歌;它又有一个拐弯,一条平平的横线,像水平面,天鹅在水上游,好美哦。因为它很美,所以人们把成双成对和很多好事情和‘2’联系在一起。写这个‘2’呀,写弧线时要想到下面还有横线,写到横线时要想到和上面的圆线对齐,这样才好看。”可是,小孙老师的教学作了这样的努力吗?没有。这样的教学现象,可不是出现在小孙一个人身上。不妨去看看其他老师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一年级,也不仅是数学课,其他年级、其他学科都有同样性质的问题存在。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做老师的,能否心安?尤其是担纲各种级别“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是否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自知之明?
二、活到老,学到老
上述现象举不胜举,它们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我们怎么做老师?一茬一茬学生向我们走来,虽然都是看似一样的孩子和少年,可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他们也就有了不一样。他们越来越聪明可爱,有着更高更新的教育成长需求,我们怎么能依然以不变应万变呢?
是的,好孩子,你们难倒老师了。要想不被难倒,教师就要坚持学习。舍此,别无他法。
必须看到,小学老师需要认真阅读儿童心理、心智、生理和行为方面的研究著作,需要参加相关的专家讲座学习,但仅此还远远不够。因为专业书籍毕竟是被著作理论框架和建构体系过滤与筛选过的,至于讲座,也有人家“嚼过的馍”的味道在。所以,教师还需要走进孩子中间去,看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这么想和做,作长期的、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在这个观察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会有真实的发现,不仅为自己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全新的经验,还可以与业内同行交流,参与全社会关于教育前沿最新成果的对话。
其实,对于不愿做“教书匠”的老师来说,要敢于走自己的独立研究和钻研之路,不拾人牙慧,敢于独立创新。今天的教材教法研究在寻求创新和突破,既往认知的弊端和简陋举不胜举,尤其在如何唤醒学生内在学习本能和欲望上面,大家都在探索“我要為我的兴趣和需要而学”的主动学习模式。即便那些“网红”教师上的课,有多少是经得起质疑、较真和时间的检验的?我们再也不要把课堂教学变成自娱自乐了。
道理讲得再好,你不试一试,就不知道它真的好。在社会生活转型的大时代里,就今天的中小学基础教育而言,虽然改革创新的动静不小,但从好教师的学习成长智慧来看,风生水起处,正是你抓紧建设自己、丰富自己和完善自己的最好时机。
在我们基础教育的田野上,还有多少未开垦的处女地,在等待着开垦?还有多少我们以为已经耕耘播种了,可是长出的未必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苗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年轻的教师都曾经挤过高考“独木桥”,今天在所从事的可能不入世俗之眼的平凡岗位上,不是还有脱颖而出的机会么?人总是要讲一点精神的,要活到老,学到老,成长到老。
从上面案例的分析里,可以发现,原来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并未因为一如既往就是对的;我们自以为是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也并非真的靠谱。一切,都得再掂量,再重新来过。
做一个职业人生有底气、有信心和有所作为的人,像做中小学教师,这个底气,说到底,还是自己所拥有的和不断增长的学习智慧。至于我们教师曾经接受过的高等教育,它并不代表我们在走向工作岗位后的工作水平、能力的实际表现。在如今很多地方基础教育学校迷信“高学历”的社会心理背景下,我们要充分重视教师的学习智慧,以此评价教师人才。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