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扎根于湘西这片独特而神秘的土地,通过对不同人物的描写和刻画,向读者展示了湘西的风俗人情和地域文化,引导读者不断探寻传统民俗中文化特征。《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为自然、优美和健康进行了表达,使人们从边城中感受到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底蕴及其审美价值。本文从环境、爱情和人性这三个方面对《边城》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
提起沈从文,大家都会想到他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湘西元素,沈从文的作品极富诗性,更加充满了理想主义。《边城》创作于1934年,是一部中篇小说,其中充满了浓郁的湘西风情。沈从文通过一副美丽的乡村图画将《边城》的故事娓娓道来。使读者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刻画了不同人物在相应民俗社会下的命运和人生轨迹,表达了对传統民俗与人情的赞美和讴歌。由此能够看出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审美价值。
一、精神神庙的湘西美
《边城》的开篇就对湘西旖旎的风光进行了描绘。湘西处于川、湘、黔的交界处,边城茶垌还没有受到都市资本主义的腐蚀,再加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过受到统治者强烈的压迫,因此具有强烈的团结性和内聚力,并且等级和阶级观念十分淡薄。
边城原理尘世间的浮躁,是一个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这座小城充满了青山翠柏和鸟语花香,小城中的人们也充满了单纯和质朴的气息。
沈从文的故乡就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在湖南湘西的凤凰县。青山绿水孕育了古朴的居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这个小城里,沈从文的童年是与山水为伴的,青年时到了军营,在军营里烦乱的挣扎着,随后弃军从文到了北京,由此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的生涯。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使作者想要表达的社会状态。《边城》使沈从文的理想得到了寄托,他将湘西描绘成一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这也表现了其文化价值的寄托。沈从文将湘西小城运用艺术的手法进行加工和塑造,由此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充满自然气息且风光旖旎的湘西世界。
二、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在《边城》里,对生命的赞扬是通过翠翠和傩送之间缠绵的爱情故事来展开的。翠翠和傩送兄弟之间的爱情是《边城》的核心情节。三个人的爱都是热切且深沉的,并且都具有崇高的品质。翠翠的聪明和质朴,傩送的勤快和热情,是他们被对方的灵魂所吸引。翠翠在一开始对傩送是朦胧的爱,逐渐发展到明确。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翠翠面临了种种考验,她要坚守自己最初的选择吗?
傩送对于翠翠的爱,在一开始就十分明确。湘西丰富的物产资源和环境地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人,沉淀了独特的湘西精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湘西文化。由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地域影响,湘西人对神特别崇拜,在山歌中表达了对神的敬畏和崇拜,反映了湘西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憧憬的朴素心愿。唱山歌的形式直接表现了湘西人的情感特征,也反映了湘西人性格中的直率、豪爽。通常来说,山歌就是流传于山野之间的调子,是人们的辛苦耕作之余用来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式。山歌既可以传唱生活琐事,也普遍被青年男女之间用来传递美好爱情。山歌在湘西人的生活中时刻存在,是湘西人思想和情感的集中表达,充分反映了湘西独有的民俗文化,是湘西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傩送为了使翠翠爱上他,在半夜去月亮照耀的山崖上为翠翠唱情歌。碾坊横卧在两人之间时,最后傩送选择了渡船。但因为种种偶然和误会,使两人之间完美的爱情演变成了一个悲剧。但不完美的结局并不代表翠翠和傩送的爱是不完整的,反而使读者感受到两人之间爱的纯洁和自然,并没有受到金钱和地位的诱惑。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是代表了边城人的爱与美。翠翠和傩送之间有的只是质朴纯洁的人性,是“遵从古礼”的传统美德。在翠翠和傩送的爱情里传达出人格的真实,情感的纯真,在这种品德中产生的爱情极为赤诚。
三、纯朴善良的人性美
《边城》中所描绘的生活,简单且宁静,传达出湘西人民的善良和淳朴,小城中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君子遗风,且不失真诚和热情。在边城中生活的人物多种多样,他们都在这座小城里真实地活着,使小城的生活氛围令人向往。小城中虽然有贫富差距,但是却人人平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活着,以诚待人,都市生活中的虚伪和狡诈在这里毫不存在,只有原始的天性和淳朴的秉性。
老船夫活了70年,自20岁开始就管理着碧溪咀的渡船,在这50年间已经数不清渡了多少人。老船夫热爱这片青山绿水也爱渡船,爱他渡过的人们。他和外孙女过着清苦的日子,但却悠然自得,爷孙俩十分和谐融洽。在这50年间,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老船夫都守在船头,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但依然有渡客给他钱,老船夫没有将这些钱收入囊中,还是买了草烟和茶叶,用开水将茶叶泡在茶缸里,过路的人口渴了都可以喝,草烟就慷慨的送给渡客。老船夫的真诚和善良也促使人们对他产生了关爱,商贩们送给他送粽子,卖肉的不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
老船夫的女儿在和人私通之后引来了很多麻烦,但是他并不苛责女儿,依然照常生活。在女儿殉情之后,独自一人将外孙女抚养长大。在老船夫身上,堵着门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淳朴,这是生命原始的存在形式,也是生命形态的本真。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纷争,充满着关怀与温情。这种不在意金钱和阶级的情感在现代生活中极为少见,但是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描写这样的情感刻画了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和美好人性。
四、结语
《边城》描写了一个温馨和谐的湘西桃源世界,这是一个充满爱与美的世界,这里的环境美、爱情美、人性更,同样,《边城》这部小说使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展现的淋漓尽致。《边城》通过构建人物之间单纯且纯美的关系,创造了没有资本主义侵蚀,没有都市生活浮躁的世外桃源,这里是人们无限神往的至美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姿旭.善与美的悲歌——《边城》赏析[J/OL].北方文学(下旬),2016,(10):159.
[2]刘锋杰.《边城》中的那束“自然之光”——基于“自然法”的文学正义阐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5):529-536.
[3]刘颖慧,张文东.《边城》的传奇叙事——兼论沈从文小说叙事的“中国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31-135.
[4]苏科,闫宁.《边城》小说中语言“陌生化”审美辨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03):114-118.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审美
提起沈从文,大家都会想到他文学作品中独特的湘西元素,沈从文的作品极富诗性,更加充满了理想主义。《边城》创作于1934年,是一部中篇小说,其中充满了浓郁的湘西风情。沈从文通过一副美丽的乡村图画将《边城》的故事娓娓道来。使读者沉醉其中,流连忘返,刻画了不同人物在相应民俗社会下的命运和人生轨迹,表达了对传統民俗与人情的赞美和讴歌。由此能够看出沈从文的小说创作中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审美价值。
一、精神神庙的湘西美
《边城》的开篇就对湘西旖旎的风光进行了描绘。湘西处于川、湘、黔的交界处,边城茶垌还没有受到都市资本主义的腐蚀,再加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在过受到统治者强烈的压迫,因此具有强烈的团结性和内聚力,并且等级和阶级观念十分淡薄。
边城原理尘世间的浮躁,是一个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这座小城充满了青山翠柏和鸟语花香,小城中的人们也充满了单纯和质朴的气息。
沈从文的故乡就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在湖南湘西的凤凰县。青山绿水孕育了古朴的居民,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在这个小城里,沈从文的童年是与山水为伴的,青年时到了军营,在军营里烦乱的挣扎着,随后弃军从文到了北京,由此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的生涯。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使作者想要表达的社会状态。《边城》使沈从文的理想得到了寄托,他将湘西描绘成一个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这也表现了其文化价值的寄托。沈从文将湘西小城运用艺术的手法进行加工和塑造,由此为读者展现出一个充满自然气息且风光旖旎的湘西世界。
二、凄美清纯的爱情美
在《边城》里,对生命的赞扬是通过翠翠和傩送之间缠绵的爱情故事来展开的。翠翠和傩送兄弟之间的爱情是《边城》的核心情节。三个人的爱都是热切且深沉的,并且都具有崇高的品质。翠翠的聪明和质朴,傩送的勤快和热情,是他们被对方的灵魂所吸引。翠翠在一开始对傩送是朦胧的爱,逐渐发展到明确。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翠翠面临了种种考验,她要坚守自己最初的选择吗?
傩送对于翠翠的爱,在一开始就十分明确。湘西丰富的物产资源和环境地貌,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湘西人,沉淀了独特的湘西精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湘西文化。由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地域影响,湘西人对神特别崇拜,在山歌中表达了对神的敬畏和崇拜,反映了湘西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和憧憬的朴素心愿。唱山歌的形式直接表现了湘西人的情感特征,也反映了湘西人性格中的直率、豪爽。通常来说,山歌就是流传于山野之间的调子,是人们的辛苦耕作之余用来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式。山歌既可以传唱生活琐事,也普遍被青年男女之间用来传递美好爱情。山歌在湘西人的生活中时刻存在,是湘西人思想和情感的集中表达,充分反映了湘西独有的民俗文化,是湘西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傩送为了使翠翠爱上他,在半夜去月亮照耀的山崖上为翠翠唱情歌。碾坊横卧在两人之间时,最后傩送选择了渡船。但因为种种偶然和误会,使两人之间完美的爱情演变成了一个悲剧。但不完美的结局并不代表翠翠和傩送的爱是不完整的,反而使读者感受到两人之间爱的纯洁和自然,并没有受到金钱和地位的诱惑。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是代表了边城人的爱与美。翠翠和傩送之间有的只是质朴纯洁的人性,是“遵从古礼”的传统美德。在翠翠和傩送的爱情里传达出人格的真实,情感的纯真,在这种品德中产生的爱情极为赤诚。
三、纯朴善良的人性美
《边城》中所描绘的生活,简单且宁静,传达出湘西人民的善良和淳朴,小城中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君子遗风,且不失真诚和热情。在边城中生活的人物多种多样,他们都在这座小城里真实地活着,使小城的生活氛围令人向往。小城中虽然有贫富差距,但是却人人平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活着,以诚待人,都市生活中的虚伪和狡诈在这里毫不存在,只有原始的天性和淳朴的秉性。
老船夫活了70年,自20岁开始就管理着碧溪咀的渡船,在这50年间已经数不清渡了多少人。老船夫热爱这片青山绿水也爱渡船,爱他渡过的人们。他和外孙女过着清苦的日子,但却悠然自得,爷孙俩十分和谐融洽。在这50年间,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老船夫都守在船头,他从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但依然有渡客给他钱,老船夫没有将这些钱收入囊中,还是买了草烟和茶叶,用开水将茶叶泡在茶缸里,过路的人口渴了都可以喝,草烟就慷慨的送给渡客。老船夫的真诚和善良也促使人们对他产生了关爱,商贩们送给他送粽子,卖肉的不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
老船夫的女儿在和人私通之后引来了很多麻烦,但是他并不苛责女儿,依然照常生活。在女儿殉情之后,独自一人将外孙女抚养长大。在老船夫身上,堵着门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淳朴,这是生命原始的存在形式,也是生命形态的本真。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纷争,充满着关怀与温情。这种不在意金钱和阶级的情感在现代生活中极为少见,但是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描写这样的情感刻画了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和美好人性。
四、结语
《边城》描写了一个温馨和谐的湘西桃源世界,这是一个充满爱与美的世界,这里的环境美、爱情美、人性更,同样,《边城》这部小说使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展现的淋漓尽致。《边城》通过构建人物之间单纯且纯美的关系,创造了没有资本主义侵蚀,没有都市生活浮躁的世外桃源,这里是人们无限神往的至美所在。
参考文献:
[1]陈姿旭.善与美的悲歌——《边城》赏析[J/OL].北方文学(下旬),2016,(10):159.
[2]刘锋杰.《边城》中的那束“自然之光”——基于“自然法”的文学正义阐释[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5):529-536.
[3]刘颖慧,张文东.《边城》的传奇叙事——兼论沈从文小说叙事的“中国经验”[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2):131-135.
[4]苏科,闫宁.《边城》小说中语言“陌生化”审美辨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03):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