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开创性地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里用了“跨越关口”和“攻关期”两个关键词,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作出的判断和定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选择。
1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大创新
“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局性理论体系和重大理论创新,其关键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新判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判断。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一方面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追求速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经济经过近几年艰苦的调整,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向高质量迈进的条件已经具备。
二是新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的新认识。首先,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打开了空间。从需求结构看,我们对投资的依赖度已经明显下降,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服务业的比重稳定在50%以上。其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从住和行主导的消费结构向高端化、高品质化的消费结构升级。这种升级会倒逼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阶段。第三,创新正处于活跃期,也为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产生了很多新兴的消费模式、产业模式,如移动支付等。新经济的扩张为提升产品服务、产品质量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第四,中国企业逐步适应经济增速转向中高速发展,在日趋收紧的市场环境下加大成本控制力度,推动兼并重组来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来提升盈利能力,这也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一个微观基础。
三是新使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改革任务的新使命。习近平在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坚持和延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分阶段战略任务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突出了“三大变革”重点任务,即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产业体系这个根本途径,最终将中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全面新形态的中国。
2正确处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四大关系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共同目标和理念指导下,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助于缓解和熨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平衡以下四大关系。
一是在经济组织方式层面,要处理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关系。把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多元化发展等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同有序发展的良好经济体制,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是在经济形态层面,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关系。世界经济秩序和经济运行机制正处于变革的阈限时期,具备阈限时期的诸多特征:各种经济业态漩涡式相互交织;先进制造、新型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新模式相互融合;原有的技术界限、企业边界与产业形式日益模糊。同时,阈限时期经济发展蕴含着巨大发展机遇,以及日渐清晰的经济发展趋势:酝酿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业态交互式协同、跨界发展的新投资热点,出现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相互渗透式发展的新局面,以及面向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些因素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在动力机制层面,要正确处理新旧动能转换关系。在不同地区的产业内和产业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创新驱动作用,加速改造升级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动能体系,孕育并引领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做好以上这些,需要在技术选择层面合理布局处于战略前沿技术,引导好关键产业平台型的共性技术,发展好形成竞争力的关键使能技术群,塑造新经济体系建构的技术基础,形成加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技术—经济范式。
四是在经济发展生态层面,要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以往同质化的关系模式不复存在,转而代之的是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匹配关系。
3切实抓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
习近平在报告中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并明确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着力点。建設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六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1充分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大创新
“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全局性理论体系和重大理论创新,其关键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一是新判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对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判断。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一方面我们不再像过去那样盲目追求速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经济经过近几年艰苦的调整,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向高质量迈进的条件已经具备。
二是新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目标的新认识。首先,过去几年中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为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打开了空间。从需求结构看,我们对投资的依赖度已经明显下降,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服务业的比重稳定在50%以上。其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从住和行主导的消费结构向高端化、高品质化的消费结构升级。这种升级会倒逼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阶段。第三,创新正处于活跃期,也为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中国产生了很多新兴的消费模式、产业模式,如移动支付等。新经济的扩张为提升产品服务、产品质量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第四,中国企业逐步适应经济增速转向中高速发展,在日趋收紧的市场环境下加大成本控制力度,推动兼并重组来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来提升盈利能力,这也为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一个微观基础。
三是新使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改革任务的新使命。习近平在党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坚持和延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分阶段战略任务的基础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突出了“三大变革”重点任务,即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产业体系这个根本途径,最终将中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全面新形态的中国。
2正确处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四大关系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共同目标和理念指导下,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助于缓解和熨平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注意平衡以下四大关系。
一是在经济组织方式层面,要处理好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关系。把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股权多元化发展等与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结合起来,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形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协同有序发展的良好经济体制,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是在经济形态层面,要处理好实体经济和非实体经济关系。世界经济秩序和经济运行机制正处于变革的阈限时期,具备阈限时期的诸多特征:各种经济业态漩涡式相互交织;先进制造、新型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新模式相互融合;原有的技术界限、企业边界与产业形式日益模糊。同时,阈限时期经济发展蕴含着巨大发展机遇,以及日渐清晰的经济发展趋势:酝酿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业态交互式协同、跨界发展的新投资热点,出现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相互渗透式发展的新局面,以及面向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些因素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在动力机制层面,要正确处理新旧动能转换关系。在不同地区的产业内和产业间,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创新驱动作用,加速改造升级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动能体系,孕育并引领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做好以上这些,需要在技术选择层面合理布局处于战略前沿技术,引导好关键产业平台型的共性技术,发展好形成竞争力的关键使能技术群,塑造新经济体系建构的技术基础,形成加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新技术—经济范式。
四是在经济发展生态层面,要正确处理好市场和政府关系。全球化背景下,市场和政府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以往同质化的关系模式不复存在,转而代之的是各具特色的差异化匹配关系。
3切实抓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
习近平在报告中强调,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并明确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任务。
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是着力点。建設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二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着重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五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六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