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剪纸是古老而富于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集形式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材料的便捷性、艺术表现的创生性于一身,日渐为幼儿园园本课程和特色活动所青睐。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剪纸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性和艺术表现性有着很大的差异,如何让有意注意时间短、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弱的小班幼儿喜欢上剪纸呢?结合几年教学经验,我谈谈我园小班开展剪纸活动时的一些指导策略。
一、“减”技术量,“加”情景儿歌,爱上剪纸
小班孩子对于新奇的东西总是特别感兴趣的,剪纸区一下子围了很多孩子,个个都跃跃欲试,可是由于他们中大部分人还没有熟悉剪刀的结构、性能,还不能自如地使用这一工具,有的因用力不当未能使剪刀顺利开合而沮丧:“老师,我不会剪。”
不经意间,我忽然听航航正在和同伴交流:“看,这是一只小鸟,剪刀口这是小鸟的嘴巴(剪刀口),这是小鸟的翅膀(剪刀柄)真好玩!”何不利用孩子感兴趣的儿歌让孩子掌握剪刀的使用方法呢?
我先让孩子想象张开的剪刀像什么?有的说像大鳄鱼,有的说像螃蟹的大夹子,有的说像鸟的嘴巴,我立刻引导观察:“对呀,剪刀像一只鸟嘴巴又尖又长。鸟嘴一张一合,就能把纸剪开,剪出我们喜欢的小动物,小玩具。”接着,我边念儿歌边形象地讲解剪刀的用法:“小剪刀像小鸟,两个翅膀竖起来,上面带着大拇哥,下面带着四兄妹,小鸟翅膀飞起来,咔嚓咔嚓剪得欢。”
小班幼儿小肌肉群发展比较迟缓,要手指手腕等关节协同拿好剪刀,再加上剪纸活动中,既要拿稳剪刀,又要双手协调配合剪,对小年龄的孩子来说特别困难。枯燥地练习或一味地说教只会导致他们对剪刀乃至剪纸兴趣索然。因此,根据小班幼儿情境性依赖强的特点,我尝试自编情景性儿歌,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累加情境性儿歌中剪纸技能的含量,引导他们在儿歌的提示下,愉快学习。
二、“减”操作量,“加”合作机会,参与剪纸
秋天落叶飞舞,伴随儿歌《树叶蝴蝶》的经验延伸,我给每组幼儿一棵“大树妈妈”的操作纸、彩纸若干,同组的孩子选择喜欢的颜色,随意剪树叶,有的剪成长长的,说像毛毛虫;有的剪成弯弯的,说像彩虹;有的剪成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把它们放在小盆中。最后,大家一起把剪下的树叶密密地贴在大树妈妈的身上。老师把合作完成的作品以秋天树林的疏密、远近的透视感展现在孩子面前,树林里增添了小娃娃、小动物、小花等。交流作品时,孩子们自豪地介绍自己怎样剪的,和哪些朋友合作的,怎样帮助同伴的……那种自信、喜悦都来自于合作的力量。
合作不仅删减了孩子的操作量,更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舞台,产生自我满足感,体验成功感,这种感觉是孩子快乐参与活动的来源。
三、“减”示范教学,“加”师生互动,体验剪纸
在以往的剪纸活动中,常常老师示范在前,幼儿操作在后,示范成为孩子技能模仿与获得的重要依赖。老师对孩子学习难点的了解几乎在活动开展后才能发现,如此有效指导率降低。我尝试把活动的很多时间还给幼儿自主操作,自我尝试,随着示范量的减少,老师的每一次示范或是和幼儿互动示范的每一个机会都非常可贵。教师的示范主要解决了材料逐渐添加带来的新经验,互动示范带给幼儿很多经验渗透和经验交互的新信息,使孩子在材料不断丰富和累加中,将多种剪纸经验整合并在整合中得到递增和提升。
四、“减”集体教学量,“加”日常游戏,趣味剪纸
案例:创意手帕
这个月剪纸活动始终围绕《手帕》展开,一开始在引导孩子们运用剪纸基本技巧创造手帕的同时,我将创造的余地留给幼儿,孩子们开始大胆地想象,尝试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手帕,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人佩服,看着剪出的波浪线、锯齿形、方块形、花边形的手帕,真让人眼花缭乱。只是剪的次数多了,反而孩子的兴趣降低了,不再有创作的激情与灵感。
一次,孩子们创作完手帕后,其他组孩子正在相互欣赏同伴的作品,忽然听见一组孩子正在争吵,我并没着急走上去询问缘由,只站在一旁静静地听,只听桐桐说:“我的手帕好看吧!是花边的啊!谁要买!谁要买啊!”炎炎说:“还是买我的吧!我的是方块形的,多好看!”“快来看!看来买啊!”一组孩子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售卖自己的手帕。
我心想:何不把剪纸贯穿于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呢,或许这样孩子们的兴趣才会持续得更久呢?
我尝试开展将剪纸与游戏活动相结合——手帕店,引导孩子把自己剪的手帕拿出来出售,这样大大激发了孩子下次创作时的激情,总尝试着设计出更棒的作品,一块块与众不同的手帕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努力。
除了教给孩子一些简单、必要的剪纸技巧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剪纸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剪纸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主性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能充分体验到自由和愉悦,还是幼儿学习交往、认识自己、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给他们创设自由创造展示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性游戏与剪纸相结合,这样的活动形式大大提高了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促进了游戏情节的发展,更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放飞了一颗颗纯洁的童心。
在民间剪纸艺术广阔的海洋中,小班孩子在“加加减减”中学剪纸,从爱上剪纸到创意剪纸,创意表现新颖而奇异,他们的作品洋溢着纯真,跳跃着神奇,蕴涵着创新。大胆放手,让孩子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创造美。
一、“减”技术量,“加”情景儿歌,爱上剪纸
小班孩子对于新奇的东西总是特别感兴趣的,剪纸区一下子围了很多孩子,个个都跃跃欲试,可是由于他们中大部分人还没有熟悉剪刀的结构、性能,还不能自如地使用这一工具,有的因用力不当未能使剪刀顺利开合而沮丧:“老师,我不会剪。”
不经意间,我忽然听航航正在和同伴交流:“看,这是一只小鸟,剪刀口这是小鸟的嘴巴(剪刀口),这是小鸟的翅膀(剪刀柄)真好玩!”何不利用孩子感兴趣的儿歌让孩子掌握剪刀的使用方法呢?
我先让孩子想象张开的剪刀像什么?有的说像大鳄鱼,有的说像螃蟹的大夹子,有的说像鸟的嘴巴,我立刻引导观察:“对呀,剪刀像一只鸟嘴巴又尖又长。鸟嘴一张一合,就能把纸剪开,剪出我们喜欢的小动物,小玩具。”接着,我边念儿歌边形象地讲解剪刀的用法:“小剪刀像小鸟,两个翅膀竖起来,上面带着大拇哥,下面带着四兄妹,小鸟翅膀飞起来,咔嚓咔嚓剪得欢。”
小班幼儿小肌肉群发展比较迟缓,要手指手腕等关节协同拿好剪刀,再加上剪纸活动中,既要拿稳剪刀,又要双手协调配合剪,对小年龄的孩子来说特别困难。枯燥地练习或一味地说教只会导致他们对剪刀乃至剪纸兴趣索然。因此,根据小班幼儿情境性依赖强的特点,我尝试自编情景性儿歌,并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累加情境性儿歌中剪纸技能的含量,引导他们在儿歌的提示下,愉快学习。
二、“减”操作量,“加”合作机会,参与剪纸
秋天落叶飞舞,伴随儿歌《树叶蝴蝶》的经验延伸,我给每组幼儿一棵“大树妈妈”的操作纸、彩纸若干,同组的孩子选择喜欢的颜色,随意剪树叶,有的剪成长长的,说像毛毛虫;有的剪成弯弯的,说像彩虹;有的剪成方形、圆形、三角形等,把它们放在小盆中。最后,大家一起把剪下的树叶密密地贴在大树妈妈的身上。老师把合作完成的作品以秋天树林的疏密、远近的透视感展现在孩子面前,树林里增添了小娃娃、小动物、小花等。交流作品时,孩子们自豪地介绍自己怎样剪的,和哪些朋友合作的,怎样帮助同伴的……那种自信、喜悦都来自于合作的力量。
合作不仅删减了孩子的操作量,更使不同能力水平的孩子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舞台,产生自我满足感,体验成功感,这种感觉是孩子快乐参与活动的来源。
三、“减”示范教学,“加”师生互动,体验剪纸
在以往的剪纸活动中,常常老师示范在前,幼儿操作在后,示范成为孩子技能模仿与获得的重要依赖。老师对孩子学习难点的了解几乎在活动开展后才能发现,如此有效指导率降低。我尝试把活动的很多时间还给幼儿自主操作,自我尝试,随着示范量的减少,老师的每一次示范或是和幼儿互动示范的每一个机会都非常可贵。教师的示范主要解决了材料逐渐添加带来的新经验,互动示范带给幼儿很多经验渗透和经验交互的新信息,使孩子在材料不断丰富和累加中,将多种剪纸经验整合并在整合中得到递增和提升。
四、“减”集体教学量,“加”日常游戏,趣味剪纸
案例:创意手帕
这个月剪纸活动始终围绕《手帕》展开,一开始在引导孩子们运用剪纸基本技巧创造手帕的同时,我将创造的余地留给幼儿,孩子们开始大胆地想象,尝试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手帕,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人佩服,看着剪出的波浪线、锯齿形、方块形、花边形的手帕,真让人眼花缭乱。只是剪的次数多了,反而孩子的兴趣降低了,不再有创作的激情与灵感。
一次,孩子们创作完手帕后,其他组孩子正在相互欣赏同伴的作品,忽然听见一组孩子正在争吵,我并没着急走上去询问缘由,只站在一旁静静地听,只听桐桐说:“我的手帕好看吧!是花边的啊!谁要买!谁要买啊!”炎炎说:“还是买我的吧!我的是方块形的,多好看!”“快来看!看来买啊!”一组孩子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售卖自己的手帕。
我心想:何不把剪纸贯穿于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呢,或许这样孩子们的兴趣才会持续得更久呢?
我尝试开展将剪纸与游戏活动相结合——手帕店,引导孩子把自己剪的手帕拿出来出售,这样大大激发了孩子下次创作时的激情,总尝试着设计出更棒的作品,一块块与众不同的手帕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努力。
除了教给孩子一些简单、必要的剪纸技巧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对剪纸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参与剪纸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主性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不仅能充分体验到自由和愉悦,还是幼儿学习交往、认识自己、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因此,给他们创设自由创造展示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性游戏与剪纸相结合,这样的活动形式大大提高了幼儿对剪纸活动的兴趣,促进了游戏情节的发展,更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放飞了一颗颗纯洁的童心。
在民间剪纸艺术广阔的海洋中,小班孩子在“加加减减”中学剪纸,从爱上剪纸到创意剪纸,创意表现新颖而奇异,他们的作品洋溢着纯真,跳跃着神奇,蕴涵着创新。大胆放手,让孩子充分表达内心的感受,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