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中国画的发展史中,“经营位置”一直是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画面的布置如同人的五官面容,需合理分布才能产生美感,画面的气韵才能生动起来。南朝谢赫提出的“六法论”被称为绘画的总法则,“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不仅是绘画形式的重要法则,其中也凝結了画家的思考和情感表达。
【关键词】经营位置;六法论;气韵;生动
1、前沿
在谈论绘画时,人们多好以谈论如何使笔用墨为话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谢赫在“六法”中将“骨法用笔”放在第二位,仅次于“气韵生动”,而位置的经营则被放在倒数第二位,另一方面好多人只孤立地看到“六法”或古人谈及“六法”时的个别字句,并没有在历史长河中全面分析解读“六法”。
谢赫是南朝齐、梁间画家,此时中国绘画仍以人物画为主,山水画虽然在此期间得到很大发展,但仍主要以人物画背景的形式出现,所以谢赫的“六法论”是从人物画的实践中总结提出,主要针对人物画的,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讲到“六法”时将其重新排序,认为经营位置当放在第一位。品鉴中国画首先品评其气韵,判断一张画的气韵如何可以通过多方面来考量:比如所画对象的气势、精神、特点,画面内容布置的节奏,绘画中的笔墨问题,绘画中的设色问题。画要有神韵,内心要先意定,所谓“意存笔先”,把上述几点做好,画面自有韵味、余意。画的气韵生动与否是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所说的,“气韵”为何物尚没人能给出一个透彻明了的解释,如果一开始作画便谋求“气韵”更无处下手,所以画的创作者,在创作中应当首先考虑画面内容的布置,尤其是山水画的创作,落笔之前更应该认真“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说法,顾恺之称其为“置陈布势”,现在人们称之为“构图”。一张画构图的好坏决定了它的成败,因为构图既是画的外部形态也是画内在魅力的外在表现,好比人的外在长相和内在性情与健康。中国美学的最大特色就是把文学艺术作品看作一个有“气”、有生命的“活人”,山水画中的景物如同人的五脏六腑,需要有规律的分布才能发挥其作用。
自然山水中,景物与景物之间本无联系亦无动作呼应,但是将其搬到画面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取舍问题就需要画者加以思考经营,如果一草一木照搬,位置关系不加以主观构思,这与用毛笔画出来的西方风景速写又有何异?山水构图在乎一个“变”字,变得过程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学会别出新意,正所谓“在乎情理之中,而出于想象之外”。
一般山水画中的主要景物不外乎山、树、水、这三者,屋宇有时作为主要景物,有时则和舟桥、人物一样作为点景景物出现在画面中。关于山水画的位置经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画面的走势
在经营位置时先确定山水走势,这样画不仅有“气脉”而且“气脉”还有了流动方向。元朝饶自然在《绘宗十二忌》中明确提出“山无气派、水无源流、路无出入”等绘画中易犯的问题,山水画景物布置没有一个统一走势就如同人的“气”在体内乱行,这种画的气韵怎能生动起来。
2、景物聚散关系
将画面分为几个大块确定景物的大致分布,这几大块比例不等,每一块主要分布什么景物、景物的多少都是需要考虑的,如此整张画的疏密关系才会显现出来。画面的聚散也表现为开合,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聚处让其密集合而为一,散处让其空间开阔的可以奔驰骏马,一开一合,画面也就有了松紧变化进而热闹起来。画面景物的聚散好比人的呼吸,聚为吸,吸入气体聚集肺中,呼出气体散于空中,如此一呼一吸人便活了。中国美学家的最大特色就是把文学艺术作品看作一个具有生命的“活人”,画有聚散如同人有呼吸,如此画便有了生命所谓“气”,有了“气”,“韵”也自然而生。
3、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
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呼应、遮挡、组成三个方面。以唐寅的《松林扬鞭图》为例,位于画面中间的两棵松树,完全显露出来,位于画面右侧的三棵松树部分被巨石遮挡,在空间上显得更远一些,如此一露一藏使得画面不仅有远近,还使得画面更加热闹生动,富有对比性。在画面右侧这三棵松树空间的处理上,唐寅把松树中间部分藏在巨石后面,只露出下部枝干和上部树梢形态,至于被挡住部分的形态则给人无限遐想,增添了画面的“余意”;在这三棵松树之后,唐寅同样加了一棵向左倾的杂树,不仅填补底部空白还平衡画面,使得画面气势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
[1]周汝昌(著),周伦玲(编).神州自有连城璧——中华美学特色丛八目[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宋)郭熙(著),周远斌(点校纂注).林泉高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3](明)董其昌(著),周远斌(点校纂注).画禅室随笔[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清)石涛(著).周远斌(点校纂注):石涛画语录[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5]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6] 陆俨少(著),陆亨(编).陆俨少山水画刍议(新版)[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关键词】经营位置;六法论;气韵;生动
1、前沿
在谈论绘画时,人们多好以谈论如何使笔用墨为话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谢赫在“六法”中将“骨法用笔”放在第二位,仅次于“气韵生动”,而位置的经营则被放在倒数第二位,另一方面好多人只孤立地看到“六法”或古人谈及“六法”时的个别字句,并没有在历史长河中全面分析解读“六法”。
谢赫是南朝齐、梁间画家,此时中国绘画仍以人物画为主,山水画虽然在此期间得到很大发展,但仍主要以人物画背景的形式出现,所以谢赫的“六法论”是从人物画的实践中总结提出,主要针对人物画的,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讲到“六法”时将其重新排序,认为经营位置当放在第一位。品鉴中国画首先品评其气韵,判断一张画的气韵如何可以通过多方面来考量:比如所画对象的气势、精神、特点,画面内容布置的节奏,绘画中的笔墨问题,绘画中的设色问题。画要有神韵,内心要先意定,所谓“意存笔先”,把上述几点做好,画面自有韵味、余意。画的气韵生动与否是鉴赏者在鉴赏过程中所说的,“气韵”为何物尚没人能给出一个透彻明了的解释,如果一开始作画便谋求“气韵”更无处下手,所以画的创作者,在创作中应当首先考虑画面内容的布置,尤其是山水画的创作,落笔之前更应该认真“经营位置”。
“经营位置”是中国古代画论中的说法,顾恺之称其为“置陈布势”,现在人们称之为“构图”。一张画构图的好坏决定了它的成败,因为构图既是画的外部形态也是画内在魅力的外在表现,好比人的外在长相和内在性情与健康。中国美学的最大特色就是把文学艺术作品看作一个有“气”、有生命的“活人”,山水画中的景物如同人的五脏六腑,需要有规律的分布才能发挥其作用。
自然山水中,景物与景物之间本无联系亦无动作呼应,但是将其搬到画面上,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取舍问题就需要画者加以思考经营,如果一草一木照搬,位置关系不加以主观构思,这与用毛笔画出来的西方风景速写又有何异?山水构图在乎一个“变”字,变得过程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学会别出新意,正所谓“在乎情理之中,而出于想象之外”。
一般山水画中的主要景物不外乎山、树、水、这三者,屋宇有时作为主要景物,有时则和舟桥、人物一样作为点景景物出现在画面中。关于山水画的位置经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画面的走势
在经营位置时先确定山水走势,这样画不仅有“气脉”而且“气脉”还有了流动方向。元朝饶自然在《绘宗十二忌》中明确提出“山无气派、水无源流、路无出入”等绘画中易犯的问题,山水画景物布置没有一个统一走势就如同人的“气”在体内乱行,这种画的气韵怎能生动起来。
2、景物聚散关系
将画面分为几个大块确定景物的大致分布,这几大块比例不等,每一块主要分布什么景物、景物的多少都是需要考虑的,如此整张画的疏密关系才会显现出来。画面的聚散也表现为开合,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透风”,聚处让其密集合而为一,散处让其空间开阔的可以奔驰骏马,一开一合,画面也就有了松紧变化进而热闹起来。画面景物的聚散好比人的呼吸,聚为吸,吸入气体聚集肺中,呼出气体散于空中,如此一呼一吸人便活了。中国美学家的最大特色就是把文学艺术作品看作一个具有生命的“活人”,画有聚散如同人有呼吸,如此画便有了生命所谓“气”,有了“气”,“韵”也自然而生。
3、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
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呼应、遮挡、组成三个方面。以唐寅的《松林扬鞭图》为例,位于画面中间的两棵松树,完全显露出来,位于画面右侧的三棵松树部分被巨石遮挡,在空间上显得更远一些,如此一露一藏使得画面不仅有远近,还使得画面更加热闹生动,富有对比性。在画面右侧这三棵松树空间的处理上,唐寅把松树中间部分藏在巨石后面,只露出下部枝干和上部树梢形态,至于被挡住部分的形态则给人无限遐想,增添了画面的“余意”;在这三棵松树之后,唐寅同样加了一棵向左倾的杂树,不仅填补底部空白还平衡画面,使得画面气势更加稳固。
参考文献:
[1]周汝昌(著),周伦玲(编).神州自有连城璧——中华美学特色丛八目[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宋)郭熙(著),周远斌(点校纂注).林泉高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3](明)董其昌(著),周远斌(点校纂注).画禅室随笔[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4](清)石涛(著).周远斌(点校纂注):石涛画语录[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5]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6] 陆俨少(著),陆亨(编).陆俨少山水画刍议(新版)[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