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早产儿抚触对早产儿鼻饲喂养引起胃潴留的疗效。方法:选择 2011年5月~2013年12月于本院住院,采用鼻饲奶喂养的早产儿8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 2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保暖、抗感染、头高位30°、红霉素、静脉营养、留置胃管鼻饲喂养;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早产儿抚触。观察2组早产儿鼻饲奶喂养后引起胃潴留好转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 >0.05);对照组治愈率为72.5%,观察组治愈率为90%,两组的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 <0.05);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早产儿抚触对改善早产儿鼻饲奶喂养引起胃潴留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产儿;鼻饲喂养;胃潴留;抚触
在我国新生儿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占6%,目前多提倡早期足量喂养。但早产儿吞咽吸吮功能不完善,不能直接哺乳或奶瓶喂养,住院患儿鼻饲奶喂养是其首选方法。但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容量小,各种淀粉酶在肠道内分泌较少,肝功能亦不完善,鼻饲奶喂养时易引起胃潴留,不但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延长静脉营养时间和住院天数,增加了患儿家属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而且增加早产儿感染机会,甚至有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败血症可能,对患儿生命造成威胁[1]。故合理解决新生儿鼻饲奶喂养胃潴留问题是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关键。本科于2011年5月~2013年12月对鼻饲奶喂养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早产儿触进行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采用鼻饲奶喂养早产儿,并且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关于早产儿胃潴留的诊断诊断标准[2]:如有呕吐宿食,空腹时腹部有振水声者,即胃潴留,进食4小时后,可从胃管自胃腔抽出食物则获证实。除外胃肠道先天性畸形、坏死性肠炎。80例胃潴留新生儿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胎龄(33.1±1.5)周,体重(1.93±0.88)kg,日龄1~5d,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2例、新生儿低钾血症6例、新生儿肺炎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胎龄(32.6±1.8)周,体重(2.08±0.64)kg,日龄1~6d,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0例、新生儿低钾血症1例、新生儿肺炎 2例、新生儿低钙血症3例、新生儿窒息2例。2组患儿在性别、胎龄、日龄、体重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2组均在给予保暖、抗感染、头高位30°、静脉营养、留置胃管鼻饲喂养、红霉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于喂奶半小时后由专业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抚触,具体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3]:以腹部和背部的按摩为主,腹部做2遍,顺时针方向转动,稍稍用力,能看到腹部稍下陷的状态比较好;背部抚触时使新生儿呈俯卧位,俯卧时四肢呈蛙状,操作者两手掌分别于脊柱两侧由中央向两侧滑动,每次抚触时间 15~20min,每8小时1次,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抚触完毕后仍给予俯卧位,抬高头部 30°,头偏向一侧,交替偏左或偏右,间隔2小时交换体位 1次。2组患儿分别于喂奶前抽吸胃液1次,彩超观察胃排空情况。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心肝肾功能异常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根据1个疗程后喂奶2h后胃内容物量判定疗效[4]。(1)治愈:胃内容物<1mL/kg;(2)显效:1~2mL/kg;(3)无效:>2mL/kg。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胃潴留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愈率为72.5%,观察组治愈为9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2组患儿胃潴留治疗效果比较(x±s)
组别
n
治愈
显效
无效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40
29
8
3
92.5
观察组
40
36
3
1
97.5
2.2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的心肝肾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生命体征平稳。
3讨论
早产儿的存活,有赖于有效的营养。经口喂养是最好的营养途径,但由于早产儿吸吮、吞咽不协调,经常需鼻饲喂养[5]。早产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功能和胃肠神经内分泌调节不成熟,早产儿胃呈水平位,容量小,食管贲门括约肌松驰,幽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胃肠蠕动能力弱,易发生胃潴留至胃食管反流及误吸。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下食管括约肌腹内段长度较短,His角较大,易出现胃排空延迟[6];胃窦、幽门和十二指肠动力异常,经胃肠喂养易出现呕腹胀、胃潴留等喂养困难现象。一旦发生胃潴留,患儿常需较长时间静脉营养,不利于新生儿胃肠功能恢复,且易出现胆汁淤积、出血、黄染等并发症[7]。
抚触后患儿俯卧位能减少肢体活动,降低能量消耗,有利于消化吸收。抚触可促进迷走神经活性,使机体胃肠活动增加[8]。国外研究证明,当触摸或按摩时,治疗信息会通过皮肤感受器沿着脊髓传至大脑,由大脑发出信息兴奋迷走神经,使胃肠活动增强,加速胃肠排空[9]。抚触过程中,注意与小儿进行交流。按照抚触顺序逐渐脱去新生儿衣服,不可全裸,以免使新生儿突然暴露于空气中产生焦虑不安。抚触后给予俯卧位时,仍需密切注意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产儿抚触对改善早产儿鼻饲奶喂养引起胃潴留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16.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9-420.
[3]陈少莹,许旋兰,郑淑銮.抚触疗法及非营养性吸吮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09,20:006.
[4]蒋智勇.多潘立酮与西沙必利治疗早产儿胃潴留的疗效比较[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1):19-20.
[5]邵肖梅. 早产儿消化系统特点及喂养[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2):717.
[6]王柳英.新生儿抚触体位的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35.
[7]刘晓岗畅胃潴留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处理思路[J].中国全科医学· 医生读者版,2012,15(6):43 -45
关键词:早产儿;鼻饲喂养;胃潴留;抚触
在我国新生儿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占6%,目前多提倡早期足量喂养。但早产儿吞咽吸吮功能不完善,不能直接哺乳或奶瓶喂养,住院患儿鼻饲奶喂养是其首选方法。但早产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食管下部括约肌松弛,胃呈水平位、容量小,各种淀粉酶在肠道内分泌较少,肝功能亦不完善,鼻饲奶喂养时易引起胃潴留,不但严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延长静脉营养时间和住院天数,增加了患儿家属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而且增加早产儿感染机会,甚至有误吸发生吸入性肺炎、败血症可能,对患儿生命造成威胁[1]。故合理解决新生儿鼻饲奶喂养胃潴留问题是提高其生存质量的关键。本科于2011年5月~2013年12月对鼻饲奶喂养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早产儿触进行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采用鼻饲奶喂养早产儿,并且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中关于早产儿胃潴留的诊断诊断标准[2]:如有呕吐宿食,空腹时腹部有振水声者,即胃潴留,进食4小时后,可从胃管自胃腔抽出食物则获证实。除外胃肠道先天性畸形、坏死性肠炎。80例胃潴留新生儿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胎龄(33.1±1.5)周,体重(1.93±0.88)kg,日龄1~5d,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2例、新生儿低钾血症6例、新生儿肺炎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胎龄(32.6±1.8)周,体重(2.08±0.64)kg,日龄1~6d,合并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20例、新生儿低钾血症1例、新生儿肺炎 2例、新生儿低钙血症3例、新生儿窒息2例。2组患儿在性别、胎龄、日龄、体重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
2组均在给予保暖、抗感染、头高位30°、静脉营养、留置胃管鼻饲喂养、红霉素;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于喂奶半小时后由专业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抚触,具体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3]:以腹部和背部的按摩为主,腹部做2遍,顺时针方向转动,稍稍用力,能看到腹部稍下陷的状态比较好;背部抚触时使新生儿呈俯卧位,俯卧时四肢呈蛙状,操作者两手掌分别于脊柱两侧由中央向两侧滑动,每次抚触时间 15~20min,每8小时1次,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抚触完毕后仍给予俯卧位,抬高头部 30°,头偏向一侧,交替偏左或偏右,间隔2小时交换体位 1次。2组患儿分别于喂奶前抽吸胃液1次,彩超观察胃排空情况。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心肝肾功能异常及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相关文献,根据1个疗程后喂奶2h后胃内容物量判定疗效[4]。(1)治愈:胃内容物<1mL/kg;(2)显效:1~2mL/kg;(3)无效:>2mL/kg。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胃潴留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愈率为72.5%,观察组治愈为9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2组患儿胃潴留治疗效果比较(x±s)
组别
n
治愈
显效
无效
总有效率
(%)
对照组
40
29
8
3
92.5
观察组
40
36
3
1
97.5
2.2 不良反应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的心肝肾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生命体征平稳。
3讨论
早产儿的存活,有赖于有效的营养。经口喂养是最好的营养途径,但由于早产儿吸吮、吞咽不协调,经常需鼻饲喂养[5]。早产儿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功能和胃肠神经内分泌调节不成熟,早产儿胃呈水平位,容量小,食管贲门括约肌松驰,幽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胃肠蠕动能力弱,易发生胃潴留至胃食管反流及误吸。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下食管括约肌腹内段长度较短,His角较大,易出现胃排空延迟[6];胃窦、幽门和十二指肠动力异常,经胃肠喂养易出现呕腹胀、胃潴留等喂养困难现象。一旦发生胃潴留,患儿常需较长时间静脉营养,不利于新生儿胃肠功能恢复,且易出现胆汁淤积、出血、黄染等并发症[7]。
抚触后患儿俯卧位能减少肢体活动,降低能量消耗,有利于消化吸收。抚触可促进迷走神经活性,使机体胃肠活动增加[8]。国外研究证明,当触摸或按摩时,治疗信息会通过皮肤感受器沿着脊髓传至大脑,由大脑发出信息兴奋迷走神经,使胃肠活动增强,加速胃肠排空[9]。抚触过程中,注意与小儿进行交流。按照抚触顺序逐渐脱去新生儿衣服,不可全裸,以免使新生儿突然暴露于空气中产生焦虑不安。抚触后给予俯卧位时,仍需密切注意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早产儿抚触对改善早产儿鼻饲奶喂养引起胃潴留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16.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9-420.
[3]陈少莹,许旋兰,郑淑銮.抚触疗法及非营养性吸吮辅助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09,20:006.
[4]蒋智勇.多潘立酮与西沙必利治疗早产儿胃潴留的疗效比较[J].儿科药学杂志,2012,18(1):19-20.
[5]邵肖梅. 早产儿消化系统特点及喂养[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15(12):717.
[6]王柳英.新生儿抚触体位的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1):35.
[7]刘晓岗畅胃潴留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处理思路[J].中国全科医学· 医生读者版,2012,15(6):43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