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振田州
瓦氏夫人,故乡在广西西部的田阳,约生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其实,瓦氏夫人并不姓瓦,她姓岑,是镇安府归顺州 (今广西靖西县)人,其父是归顺州世袭土官岑璋,本名花。壮语“花”“瓦”不分,后来就被称为瓦氏了。她自幼聪明好学,习练武艺,精通兵法。她嫁与田州府土同知岑猛为妻,于是与田州(田阳时称田州)结缘。
明朝在广西设有土官府4个,土官州38个,土官县8个,长官司4个。田州是其中一个土官府。瓦氏夫人生活的时代,正是田州土司由盛转衰的时代。
根据嘉靖年间在广西任官的田汝成记载,作为归顺州土官的女儿,瓦氏嫁到田州是一桩典型的政治联姻。青春年华,她过的是“失爱屏居”的生活;30岁时,她的丈夫岑猛因极力扩大田州势力而触发了与周边土官以及与朝廷的矛盾,朝廷派兵征伐,迫使她的父亲岑璋诱杀了岑猛和岑邦彦父子。不久,田州岑氏土官属下土目中势力最大的卢苏等人反抗。朝廷命两广总督王守仁(阳明)来处理此事,他以招抚为主的治理方略,平定了这场战事。田州由土府降为土州。
瓦氏凭借政治联姻关系和自身的智慧才干,在艰险的家族争夺权力斗争中化险为夷,稳定了田州的政局,并且以庶母的身份将岑猛儿子岑邦彦的遗子岑芝抚育成人,继承了土官之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岑芝死于朝廷调征海南的战事,此时岑芝的长子岑大寿年仅4岁,次子岑大禄还在襁褓之中,瓦氏又担负起抚育重孙的重任。在先后抚育两代遗孤期间,她成为田州实际上的女主政人,“凡州之利害,躬为规划”,她倾心治理,建义学、兴教育,使田州地方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抗倭卫国
瓦氏一生最大的功绩,则是抗倭卫国。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中国沿海频频遭受倭寇侵扰。北起河北、山东,南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倭寇所到之处,大肆掠夺居民财产,抢劫商船货物,焚毁大量房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朝廷多次派兵征讨都是以残败告终。
当两广督府把征调“俍兵”(当时对壮族土兵的称呼)的命令传到田州时,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毅然请命应征。瓦氏夫人率广西田州、归顺州、南丹州、那地州、东兰州等地军队六千八百余人,奔赴东南沿海剿倭。
瓦氏夫人率领的俍兵辗转五省,在各地应召之兵中首先抵达前线。四月,倭寇三千余人突然侵犯金山卫,瓦氏夫人率队迎击,一战扭转战局。四月二十日,倭寇四千多人进犯嘉兴,瓦氏夫人一马当先,在其他友军的配合下,在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一带围歼倭寇三千余人;取得抗倭战场上转折性的胜利。六月,在陆泾坝(今江苏苏州境),瓦氏夫人的部队又斩获倭首三百余级,烧毁海盗船只三十余艘,令倭寇闻风丧胆。瓦氏夫人的战功伴随“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在江浙到处流传,当地因此留下了“平倭墩”、大捷山等遗迹。
正当抗倭取得节节胜利的关键时刻,总领抗倭的总督大臣张经被奸相严嵩陷害入狱,致使抗倭军队失去了得力的统帅。瓦氏夫人含愤告假还乡,不久病逝。
瓦氏夫人统领俍兵抗倭时,排兵布阵扬名于世,影响较大。瓦氏夫人克敌至胜的法宝——“瓦氏阵法”,后来被收入明代抗倭兵书《江南经略》,影响并演变成戚继光的“鸳鸯阵”。
瓦氏夫人在抗倭战场建功的“岑家兵法”,在明人邝露的著作中有相关记载:“岑氏兵法,七人为伍,每伍自相为命。四人专主击刺,三人专主割首,所获首级,七人共之。割首之人,虽有护主击刺者之责,但能奋杀向前,不必武艺绝伦也。”
为了培养俍兵的集体观念,瓦氏夫人练兵时命人根据壮族的木履式样制成长木鞋,3人或6人一组共穿一双长木鞋练习赛跑,练习时若有一人分心,精神不集中,便会影响全体。今天这项运动发展为壮族特色传统体育项目——“板鞋竞速”。除了“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赞颂瓦氏英勇善战事迹的诗歌以明朝人吴殳的《双刀歌》最为有名:
乱世英雄屡建功
史家一直有“明之亡,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的说法。国祚二百余年的大明王朝,自万历年间起日薄西山,秦良玉就生逢晚明的多事之秋。
秦良玉自幼深受其父秦葵“执干戈以卫社稷”思想的影响,与兄弟一起饱读诗书、勤于骑射,文韬武略,尽得家传。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嫁给石柱宣抚使马千乘。
马氏一族因祖上有功世袭石柱县土司,而作为元明清等朝在西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民族政权,石柱历代土司通过职位承袭制度、履行朝贡纳赋、奉调参与征战和振兴地方文教等方式强化其与中央政府的联系。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宣抚使杨应龙举旗反叛。播州以现在的贵州省遵义为中心,据有约今贵州省三分之一的地域,兵强马壮。朝廷派遣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各路地方军二十余万人,合力进剿,马千乘与秦良玉率领三千“白杆兵”参与其中。
石柱“白杆兵”,因士兵手中所持白杆枪而得名。长枪用结实的白腊树做长杆,钢铁锻制的枪尖如矛,上配带刃的钩,下配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既是武器,也是山地攀援的得力工具。
白杆兵由于特殊的装备和长期严格的山地作战训练,在播州之役中以奇袭攻下重要关隘,使播州兵溃败收缩阵地,为官军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参与“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使才二十多岁的秦良玉显示出军事才能。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乘因开矿之事得罪权贵,被告入狱,病死狱中。按土司“父死子袭,子幼妻袭”之制,秦良玉代行马千乘之职,因有胆有识,擅长骑马射箭,又通文采且军纪严明,远近其他土司对其所帅 “白杆兵”都很忌惮。
晚明,发端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日益强大。1620年,东北告急,明廷在全国范围内征精兵援辽。彼时,47岁的秦良玉不计个人恩怨,立即派其兄秦邦屏与其弟秦民屏率 “白杆兵”先行,她与儿子马祥麟作后援北上援辽。为此,明朝政府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天启元年 (1621年),著名的 “浑河血战”打响,近两千名“白杆兵”战死,秦良玉的兄长也战死沙场。此役虽未最后获胜,但挫败了敌方的锐气,振奋了明军士气。在行军途中知道噩耗的秦良玉强忍悲痛继续挥师北上。“白杆兵”在榆关(山海关一带)与敌军遭遇,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秦良玉一马当先,杀入敌阵,后金士兵因从未遭遇如此舍生忘死的将士,惊骇之极,仓皇溃逃。天启皇帝得知后,进秦良玉为二品官,御赐“忠义可嘉”牌匾,并命秦良玉镇守榆关。让西南边陲女将镇守辽东前线重要关隘可谓前所未有之事,足见明廷对其重视程度。
崇祯三年(1630年),永平(河北卢龙)、滦州、遵化、迁安四城失守,畿辅震动。崇祯皇帝诏天下勤王,各地封疆大吏却因中原荒旱、流寇四起,为求自保,观望不前。秦良玉闻讯,当即自筹粮饷,从蜀地远行千里至京城勤王,令皇帝感动不已。于是崇祯皇帝在平台召见了秦良玉,除赏赐金帛之物外,还赋诗四首加以褒奖。平台赐诗后,秦良玉载誉归乡。根据明朝廷诏令,此时的她“专办蜀贼”,负责四川防务。
崇祯帝死后,相继出现了三个与清王朝对峙的短暂的南明小朝廷。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福州的隆武帝为争取四川的抗清力量,专门遣使到石柱,加封秦良玉“太子太保忠贞侯”爵,并赐“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印。已七十三岁高龄的秦良玉,毅然接受隆武政权的封号和印信,打起“复明抗清”旗帜,准备率兵出征,不料福州被清兵攻占,隆武政权覆灭。两年后,壮志未酬的秦良玉病逝于石柱大都督府玉音楼,享年七十五岁。
作为石柱土司的代表,秦良玉因夫君亡故时其,子马祥麟年幼袭职而代理职权,并因此戎马40余载。纵观其一生,青年时期征讨播州,剿匪平叛,勇立头功。中年时期夫君含冤早逝,代行土司之职,北上援辽,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奢崇明内乱,解围成都,收复播州,荡平重庆;万里请缨,勤王建功,平台赐诗。晚年时期防务四川,抗衡起义军,兵败夔州,固守石柱,保境安民,复明抗清。她在抗清、平叛中立下了累累战功,与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热血男儿相比亦毫不逊色。
女界伟人励后世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明史》、《南明史》等史书记载:“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料敌如神,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
抗日战争时期,秦良玉的故事被排成话剧上演,以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郭沫若还曾派人到石柱向马氏后人借用秦良玉的遗物在重庆举办展览,以鼓舞抗日军民的士气。时代嬗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但忠孝节义、保国安民却亘古长新。脱离一家一姓一朝一代的视野,将她放入大历史中审视,能在江山风雨飘摇之际破家为国,数赴国难,血染征袍,无论是曾经的同僚还是敌人乃致后世的我们都不得不为其 “不为势移、不为威屈”的气节折服。正所谓,“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斗转星移间三百多个春秋已逝,曾经存续数百年的土司制度早已淡出历史舞台,当年的金戈铁马也渐行渐远。但与秦良玉有关的人文遗迹在华夏大地仍依稀可寻。
北京市西城区骡马市大街北侧,有条南北向的胡同名为四川营。胡同以西由南到北分布着东西走向的棉花头条至九条。相传这里是秦良玉奉诏进京的驻兵处。她麾下的女兵,战时骑马打仗奋勇杀敌,平时则着女装纺棉制衣,可谓戎装红妆两相宜。今天的四川营、棉花胡同等地名就缘于那段峥嵘岁月。后人曾在门上刻“蜀女界伟人秦少保驻兵遗址”十二个大字。
另外,鲜为人知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接力者服装中的“火凤凰”图案,取材于三峡博物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明代御赐秦良玉平金绣龙凤袍。据说,明朝皇帝所授印玺,连同秦良玉的头盔、朝服、朝笏等物在秦良玉身后一直由马氏子孙传承保护。建国后,马氏后人将秦良玉的遗物送交石柱县政府,转送西南行政公署,后藏于重庆市三峡博物馆。
郭沫若撰文赞誉秦良玉:“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的”。
除了《明史》、《南明史》、《清史稿》等史书对秦良玉的记载外,数百年来,诗词、小说、戏曲、影视等不同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对她传奇般的功绩有描绘。秦良玉的事迹甚至引起了欧洲传教士卫匡国的关注。他在《鞑靼战纪》中描述了四川女英雄的形象,并且配上了插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曾作《满江红》一阕以表仰慕之情“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豪杰。良玉勋名襟上泪,云英事业心头血。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
瓦氏夫人,故乡在广西西部的田阳,约生于明弘治十年(1497年)。其实,瓦氏夫人并不姓瓦,她姓岑,是镇安府归顺州 (今广西靖西县)人,其父是归顺州世袭土官岑璋,本名花。壮语“花”“瓦”不分,后来就被称为瓦氏了。她自幼聪明好学,习练武艺,精通兵法。她嫁与田州府土同知岑猛为妻,于是与田州(田阳时称田州)结缘。
明朝在广西设有土官府4个,土官州38个,土官县8个,长官司4个。田州是其中一个土官府。瓦氏夫人生活的时代,正是田州土司由盛转衰的时代。
根据嘉靖年间在广西任官的田汝成记载,作为归顺州土官的女儿,瓦氏嫁到田州是一桩典型的政治联姻。青春年华,她过的是“失爱屏居”的生活;30岁时,她的丈夫岑猛因极力扩大田州势力而触发了与周边土官以及与朝廷的矛盾,朝廷派兵征伐,迫使她的父亲岑璋诱杀了岑猛和岑邦彦父子。不久,田州岑氏土官属下土目中势力最大的卢苏等人反抗。朝廷命两广总督王守仁(阳明)来处理此事,他以招抚为主的治理方略,平定了这场战事。田州由土府降为土州。
瓦氏凭借政治联姻关系和自身的智慧才干,在艰险的家族争夺权力斗争中化险为夷,稳定了田州的政局,并且以庶母的身份将岑猛儿子岑邦彦的遗子岑芝抚育成人,继承了土官之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岑芝死于朝廷调征海南的战事,此时岑芝的长子岑大寿年仅4岁,次子岑大禄还在襁褓之中,瓦氏又担负起抚育重孙的重任。在先后抚育两代遗孤期间,她成为田州实际上的女主政人,“凡州之利害,躬为规划”,她倾心治理,建义学、兴教育,使田州地方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抗倭卫国
瓦氏一生最大的功绩,则是抗倭卫国。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中国沿海频频遭受倭寇侵扰。北起河北、山东,南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倭寇所到之处,大肆掠夺居民财产,抢劫商船货物,焚毁大量房屋,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朝廷多次派兵征讨都是以残败告终。
当两广督府把征调“俍兵”(当时对壮族土兵的称呼)的命令传到田州时,年近花甲的瓦氏夫人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毅然请命应征。瓦氏夫人率广西田州、归顺州、南丹州、那地州、东兰州等地军队六千八百余人,奔赴东南沿海剿倭。
瓦氏夫人率领的俍兵辗转五省,在各地应召之兵中首先抵达前线。四月,倭寇三千余人突然侵犯金山卫,瓦氏夫人率队迎击,一战扭转战局。四月二十日,倭寇四千多人进犯嘉兴,瓦氏夫人一马当先,在其他友军的配合下,在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一带围歼倭寇三千余人;取得抗倭战场上转折性的胜利。六月,在陆泾坝(今江苏苏州境),瓦氏夫人的部队又斩获倭首三百余级,烧毁海盗船只三十余艘,令倭寇闻风丧胆。瓦氏夫人的战功伴随“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在江浙到处流传,当地因此留下了“平倭墩”、大捷山等遗迹。
正当抗倭取得节节胜利的关键时刻,总领抗倭的总督大臣张经被奸相严嵩陷害入狱,致使抗倭军队失去了得力的统帅。瓦氏夫人含愤告假还乡,不久病逝。
瓦氏夫人统领俍兵抗倭时,排兵布阵扬名于世,影响较大。瓦氏夫人克敌至胜的法宝——“瓦氏阵法”,后来被收入明代抗倭兵书《江南经略》,影响并演变成戚继光的“鸳鸯阵”。
瓦氏夫人在抗倭战场建功的“岑家兵法”,在明人邝露的著作中有相关记载:“岑氏兵法,七人为伍,每伍自相为命。四人专主击刺,三人专主割首,所获首级,七人共之。割首之人,虽有护主击刺者之责,但能奋杀向前,不必武艺绝伦也。”
为了培养俍兵的集体观念,瓦氏夫人练兵时命人根据壮族的木履式样制成长木鞋,3人或6人一组共穿一双长木鞋练习赛跑,练习时若有一人分心,精神不集中,便会影响全体。今天这项运动发展为壮族特色传统体育项目——“板鞋竞速”。除了“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赞颂瓦氏英勇善战事迹的诗歌以明朝人吴殳的《双刀歌》最为有名:
乱世英雄屡建功
史家一直有“明之亡,名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的说法。国祚二百余年的大明王朝,自万历年间起日薄西山,秦良玉就生逢晚明的多事之秋。
秦良玉自幼深受其父秦葵“执干戈以卫社稷”思想的影响,与兄弟一起饱读诗书、勤于骑射,文韬武略,尽得家传。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嫁给石柱宣抚使马千乘。
马氏一族因祖上有功世袭石柱县土司,而作为元明清等朝在西南地区具有较大影响的地方民族政权,石柱历代土司通过职位承袭制度、履行朝贡纳赋、奉调参与征战和振兴地方文教等方式强化其与中央政府的联系。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宣抚使杨应龙举旗反叛。播州以现在的贵州省遵义为中心,据有约今贵州省三分之一的地域,兵强马壮。朝廷派遣李化龙总督四川、贵州、湖广各路地方军二十余万人,合力进剿,马千乘与秦良玉率领三千“白杆兵”参与其中。
石柱“白杆兵”,因士兵手中所持白杆枪而得名。长枪用结实的白腊树做长杆,钢铁锻制的枪尖如矛,上配带刃的钩,下配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既是武器,也是山地攀援的得力工具。
白杆兵由于特殊的装备和长期严格的山地作战训练,在播州之役中以奇袭攻下重要关隘,使播州兵溃败收缩阵地,为官军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参与“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役”,使才二十多岁的秦良玉显示出军事才能。
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马千乘因开矿之事得罪权贵,被告入狱,病死狱中。按土司“父死子袭,子幼妻袭”之制,秦良玉代行马千乘之职,因有胆有识,擅长骑马射箭,又通文采且军纪严明,远近其他土司对其所帅 “白杆兵”都很忌惮。
晚明,发端于白山黑水间的女真日益强大。1620年,东北告急,明廷在全国范围内征精兵援辽。彼时,47岁的秦良玉不计个人恩怨,立即派其兄秦邦屏与其弟秦民屏率 “白杆兵”先行,她与儿子马祥麟作后援北上援辽。为此,明朝政府授秦良玉三品官服。 天启元年 (1621年),著名的 “浑河血战”打响,近两千名“白杆兵”战死,秦良玉的兄长也战死沙场。此役虽未最后获胜,但挫败了敌方的锐气,振奋了明军士气。在行军途中知道噩耗的秦良玉强忍悲痛继续挥师北上。“白杆兵”在榆关(山海关一带)与敌军遭遇,仇人相见,分外眼红,秦良玉一马当先,杀入敌阵,后金士兵因从未遭遇如此舍生忘死的将士,惊骇之极,仓皇溃逃。天启皇帝得知后,进秦良玉为二品官,御赐“忠义可嘉”牌匾,并命秦良玉镇守榆关。让西南边陲女将镇守辽东前线重要关隘可谓前所未有之事,足见明廷对其重视程度。
崇祯三年(1630年),永平(河北卢龙)、滦州、遵化、迁安四城失守,畿辅震动。崇祯皇帝诏天下勤王,各地封疆大吏却因中原荒旱、流寇四起,为求自保,观望不前。秦良玉闻讯,当即自筹粮饷,从蜀地远行千里至京城勤王,令皇帝感动不已。于是崇祯皇帝在平台召见了秦良玉,除赏赐金帛之物外,还赋诗四首加以褒奖。平台赐诗后,秦良玉载誉归乡。根据明朝廷诏令,此时的她“专办蜀贼”,负责四川防务。
崇祯帝死后,相继出现了三个与清王朝对峙的短暂的南明小朝廷。清顺治三年(1646年),在福州的隆武帝为争取四川的抗清力量,专门遣使到石柱,加封秦良玉“太子太保忠贞侯”爵,并赐“太子太保总镇关防”印。已七十三岁高龄的秦良玉,毅然接受隆武政权的封号和印信,打起“复明抗清”旗帜,准备率兵出征,不料福州被清兵攻占,隆武政权覆灭。两年后,壮志未酬的秦良玉病逝于石柱大都督府玉音楼,享年七十五岁。
作为石柱土司的代表,秦良玉因夫君亡故时其,子马祥麟年幼袭职而代理职权,并因此戎马40余载。纵观其一生,青年时期征讨播州,剿匪平叛,勇立头功。中年时期夫君含冤早逝,代行土司之职,北上援辽,浑河血战,首功数千;奢崇明内乱,解围成都,收复播州,荡平重庆;万里请缨,勤王建功,平台赐诗。晚年时期防务四川,抗衡起义军,兵败夔州,固守石柱,保境安民,复明抗清。她在抗清、平叛中立下了累累战功,与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热血男儿相比亦毫不逊色。
女界伟人励后世
秦良玉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明史》、《南明史》等史书记载:“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料敌如神,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
抗日战争时期,秦良玉的故事被排成话剧上演,以激发民众的抗日热情。郭沫若还曾派人到石柱向马氏后人借用秦良玉的遗物在重庆举办展览,以鼓舞抗日军民的士气。时代嬗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但忠孝节义、保国安民却亘古长新。脱离一家一姓一朝一代的视野,将她放入大历史中审视,能在江山风雨飘摇之际破家为国,数赴国难,血染征袍,无论是曾经的同僚还是敌人乃致后世的我们都不得不为其 “不为势移、不为威屈”的气节折服。正所谓,“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斗转星移间三百多个春秋已逝,曾经存续数百年的土司制度早已淡出历史舞台,当年的金戈铁马也渐行渐远。但与秦良玉有关的人文遗迹在华夏大地仍依稀可寻。
北京市西城区骡马市大街北侧,有条南北向的胡同名为四川营。胡同以西由南到北分布着东西走向的棉花头条至九条。相传这里是秦良玉奉诏进京的驻兵处。她麾下的女兵,战时骑马打仗奋勇杀敌,平时则着女装纺棉制衣,可谓戎装红妆两相宜。今天的四川营、棉花胡同等地名就缘于那段峥嵘岁月。后人曾在门上刻“蜀女界伟人秦少保驻兵遗址”十二个大字。
另外,鲜为人知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接力者服装中的“火凤凰”图案,取材于三峡博物馆馆藏的国家一级文物——明代御赐秦良玉平金绣龙凤袍。据说,明朝皇帝所授印玺,连同秦良玉的头盔、朝服、朝笏等物在秦良玉身后一直由马氏子孙传承保护。建国后,马氏后人将秦良玉的遗物送交石柱县政府,转送西南行政公署,后藏于重庆市三峡博物馆。
郭沫若撰文赞誉秦良玉:“像她这样不怕死不爱钱的一位女将,在历史上毕竟是很少的”。
除了《明史》、《南明史》、《清史稿》等史书对秦良玉的记载外,数百年来,诗词、小说、戏曲、影视等不同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都对她传奇般的功绩有描绘。秦良玉的事迹甚至引起了欧洲传教士卫匡国的关注。他在《鞑靼战纪》中描述了四川女英雄的形象,并且配上了插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秋瑾曾作《满江红》一阕以表仰慕之情“肮脏尘寰,问几个男儿英哲?算只有蛾眉队里,时闻豪杰。良玉勋名襟上泪,云英事业心头血。醉摩挲长剑作龙吟,声悲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