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拙劣的提问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尴尬,甚至陷入“绝望的死水”的困境中,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而优质的提问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固有思维。因此,为了打造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为师者要把“问什么、为何问、怎样问”作为一门艺术去不断钻研,使问题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或“导航罗盘”。
【关键词】语文 提问 问题 对策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思维常常由问题引起“,因此,从90年代由美国传入我国的“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模式,使问题讲授式教学得到了慢慢的推广,尤其是在九年义务阶段最为有用。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于是老师们又把此方法提高到了另外一个层面——探讨式讲授法。探讨式讲授法固然好,但学生必须具备一个基本前提:善学、好问、肯钻。然而,我们的中职生在初级中学时成绩不是很好,大都是一些文化底子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的学生,如果接纳此法进行课堂讲授,效果是不佳的。
所以,在中职的课堂讲授中,最好沿用提问式讲授法。当然,提问也要讲究艺术。灵巧高明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引发学生的学习踊跃性;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讲授效果更上一个台阶;但如果提问不妥,不仅影响教学进程,还会堵塞学生的思维。现在的中职语文讲授式教学提问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等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的提问方式,根本没有多大价值。
2.提问数量过多,淹没了教学重点
有的教师一节课提几十个问题,上课内容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其结果却是教师什么也没教、什么也教不会。这种“满堂问”的教学,必然淹没教学重点,挤占学生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是用一些过于琐碎的且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3.提问空泛、难度大,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
如一开篇就问“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本文有什么写作特点”等高难度的问题,其实这对学生只能是启而不发,学生很难回答。
4.提问急于求成
有些教师提问之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就要求回答,这样只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5.提问没有新意
篇篇都是雷同的提问,如“本篇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等等,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厌烦。
6.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反馈不及时,且没有实质性的评价
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鼓励的重要性,但除了空洞的“好极了”、“不错”之外,再没有实质性的评价。
7.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成绩较好、喜欢与老师配合的学生,忽略潜能生,很容易挫伤潜能生的学习积极性
8.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
有的教师对于干扰课堂秩序的学生,提一个他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以此来惩罚学生,这是对提问最严重的误解。
以上的种种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训练更是无从谈起。如今的中职语文讲授与其他学科讲授应有所区别,因为语文本身含有的常识面比较广,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博识的语文常识,还要有丰富的天然常识、社会形态常识以及善于提问的能力,只有提高提问的艺术,才气促进课堂讲授效果的晋升。
那么,加强有效教学课堂提问究竟有哪些对策和建议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课堂提问方式应多样化
不同的课型应使用不同类型的提问,一节课的不同时段应使用不同类型的提问,针对性格和风格不同的学生也应使用不同的类型的提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胸中有丘壑”,既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还要弄清楚各种类型的提问方式。
常用的的提问方式有:①提示问;②启发问;③探究问;④疏导问;⑤激趣问;⑥质疑问;⑦比较问;⑧检索式提问;⑨填空式提问;⑩选择式提问等等,其问题本身已带有两种可能,只需学生做出选择,但应要求学生小心选择,也可以适当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第三种答案。
如不同的课型,就可选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讲授新课时可以多用“提示问”、“激趣问”、“启发问”、“疏导问”;复习课可以多用“比较问”、“填空式提问”;教读示范课可以多用“启发问”、“疏导问”、“检索问”;文学鉴赏课可以多用“探究问”、“迁移问”。如在对《劝学》这篇文章进行引入时,可以以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说起,提问:同学们认为人是性本善的还是性本恶的?你的观点呢?作者荀况的观点呢?
对这些问题,学生的回答是会非常活跃的,老师还可以顺便敲击学生的传统固定思维,引导学生理解人其实是复杂的,回答前要注意思考,不要陷入非A即B的囹圄之中。
而对学习程度较低的学生群,可以多采用“检索式提问”、“选择性提问”、“填空式提问”、“疏导问”,让他们也能回答问题;对于学习程度较高的学生群,可以多采用“探究问”、“质疑问”、“迁移问”,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2)课堂提问应具体明确,不能模棱两可或大而不当
有些教师习惯在课堂随意提问,如常使用“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常问方式,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学生只要心不在焉地简单表态就算万事大吉,因而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师所提问题大而空,如:“这样写表现了什么?”“这一段说明了什么?”实在令人难以回答。如在分析《陌上桑》的第一自然段时,可以这样提问:这一段从哪些角度去描写罗敷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简单地提问:这一段说明的什么?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3)课堂提问应讲究变化,不可过多过频
提问作为一种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常规教学方法,几乎每位教师每堂课都在运用,但是如果不分轻重主次,不管该问与否,时时提问,处处皆问,就会形成“满堂问”,这势必会混淆教学的重点,干扰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要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很多中职语文的课堂提问已经陷入了固定的习惯模式:一问作者文体,二问段落大意,三问中心思想,四问写作特色。这样,它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降低和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提问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抓住关键词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精心设计问题以达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如果由教师一语道破,再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则远不如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求得答案的效果好。
如《拿来主义》中对“鱼翅”、“鸦片”和“烟枪、烟灯”的理解,其实很直观,提问:同学们认为鱼翅是不是好东西?鸦片呢?……这样的提问,学生很直观也很容易地理解鱼翅代表的是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鸦片虽然是毒品,多吃对人有危害,但却可以镇痛、止咳、止泻,很容易就能理解它代表的是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那么剩下的“烟枪、烟灯”就好理解了。
(5)课堂提问过程应按认识事物和知识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由浅入深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轻易的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比如在讲授《氓》这一篇文章,讲授第一段时,可以提问: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为什么?男主人公又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以上这些问题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出来。
(6)巧设提问,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教学就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不断探索。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以此来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波澜。
好像在讲授完《氓》这篇文章后,可以提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为什么?让学生从一般的提问上升到探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理解这一婚姻悲剧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7)课堂提问要关注学生的信息反馈,满足学生主题的内心需要,并做好适时适当的引导
教师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指导学生释疑解惑的组织者,而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很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由低到高的各种需要。我们这里谈的,是第四层及其以上的四种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往往会引出许多枝节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
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不管正确与否,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热情地鼓励学生回答问题,重视他们的发言,特别是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或不够准确时,教师不要居高临下,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答案或看法,更不要流露出不满意或不耐烦的情绪,否则势必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教师“提问”不仅是让学生得到真知,也是从心理层面上满足他的需要;这不仅仅是他认知的需要,也是他尊重的需要。同时,其他同学也会受到激发,产生尊重需要和求美需要。那么在下一次的提问中,更多的学生会更多的集中注意,思考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回答。 很多时候,这种需要将是进步的内驱力。在一种合理的“需要”的竞争中,能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风气,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教师效率的高下,很大一部分可以从他课堂上所提问题的性质和提问的方法上考查出来”。的确如此,课堂提问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拙劣的提问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尴尬局面,甚至陷入“绝望的死水”的困境中,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优质的提问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波澜迭起。因此,为了打造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为师者要把“问什么、为何问、怎样问”作为一门艺术去不断钻研,使问题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或“导航罗盘”。
参考文献
[1] 《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供稿文/周大山.
[2] 《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3]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关键词】语文 提问 问题 对策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现代教育学也认为:“思维常常由问题引起“,因此,从90年代由美国传入我国的“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模式,使问题讲授式教学得到了慢慢的推广,尤其是在九年义务阶段最为有用。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于是老师们又把此方法提高到了另外一个层面——探讨式讲授法。探讨式讲授法固然好,但学生必须具备一个基本前提:善学、好问、肯钻。然而,我们的中职生在初级中学时成绩不是很好,大都是一些文化底子薄、厌学情绪较为严重的学生,如果接纳此法进行课堂讲授,效果是不佳的。
所以,在中职的课堂讲授中,最好沿用提问式讲授法。当然,提问也要讲究艺术。灵巧高明的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引发学生的学习踊跃性;良好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讲授效果更上一个台阶;但如果提问不妥,不仅影响教学进程,还会堵塞学生的思维。现在的中职语文讲授式教学提问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
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有些教师喜欢问“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行不行”等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的提问方式,根本没有多大价值。
2.提问数量过多,淹没了教学重点
有的教师一节课提几十个问题,上课内容东抓一下西摸一把,看起来什么都有了,其结果却是教师什么也没教、什么也教不会。这种“满堂问”的教学,必然淹没教学重点,挤占学生读书、思考和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只是用一些过于琐碎的且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3.提问空泛、难度大,不利于学生积极思维
如一开篇就问“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本文有什么写作特点”等高难度的问题,其实这对学生只能是启而不发,学生很难回答。
4.提问急于求成
有些教师提问之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就要求回答,这样只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5.提问没有新意
篇篇都是雷同的提问,如“本篇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等等,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厌烦。
6.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反馈不及时,且没有实质性的评价
虽然很多教师意识到鼓励的重要性,但除了空洞的“好极了”、“不错”之外,再没有实质性的评价。
7.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成绩较好、喜欢与老师配合的学生,忽略潜能生,很容易挫伤潜能生的学习积极性
8.把提问当作惩罚的手段
有的教师对于干扰课堂秩序的学生,提一个他不可能回答的问题,以此来惩罚学生,这是对提问最严重的误解。
以上的种种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训练更是无从谈起。如今的中职语文讲授与其他学科讲授应有所区别,因为语文本身含有的常识面比较广,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博识的语文常识,还要有丰富的天然常识、社会形态常识以及善于提问的能力,只有提高提问的艺术,才气促进课堂讲授效果的晋升。
那么,加强有效教学课堂提问究竟有哪些对策和建议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课堂提问方式应多样化
不同的课型应使用不同类型的提问,一节课的不同时段应使用不同类型的提问,针对性格和风格不同的学生也应使用不同的类型的提问。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胸中有丘壑”,既要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还要弄清楚各种类型的提问方式。
常用的的提问方式有:①提示问;②启发问;③探究问;④疏导问;⑤激趣问;⑥质疑问;⑦比较问;⑧检索式提问;⑨填空式提问;⑩选择式提问等等,其问题本身已带有两种可能,只需学生做出选择,但应要求学生小心选择,也可以适当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第三种答案。
如不同的课型,就可选用不同的提问方式,讲授新课时可以多用“提示问”、“激趣问”、“启发问”、“疏导问”;复习课可以多用“比较问”、“填空式提问”;教读示范课可以多用“启发问”、“疏导问”、“检索问”;文学鉴赏课可以多用“探究问”、“迁移问”。如在对《劝学》这篇文章进行引入时,可以以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说起,提问:同学们认为人是性本善的还是性本恶的?你的观点呢?作者荀况的观点呢?
对这些问题,学生的回答是会非常活跃的,老师还可以顺便敲击学生的传统固定思维,引导学生理解人其实是复杂的,回答前要注意思考,不要陷入非A即B的囹圄之中。
而对学习程度较低的学生群,可以多采用“检索式提问”、“选择性提问”、“填空式提问”、“疏导问”,让他们也能回答问题;对于学习程度较高的学生群,可以多采用“探究问”、“质疑问”、“迁移问”,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2)课堂提问应具体明确,不能模棱两可或大而不当
有些教师习惯在课堂随意提问,如常使用“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常问方式,只有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学生只要心不在焉地简单表态就算万事大吉,因而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的教师所提问题大而空,如:“这样写表现了什么?”“这一段说明了什么?”实在令人难以回答。如在分析《陌上桑》的第一自然段时,可以这样提问:这一段从哪些角度去描写罗敷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简单地提问:这一段说明的什么?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3)课堂提问应讲究变化,不可过多过频
提问作为一种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的常规教学方法,几乎每位教师每堂课都在运用,但是如果不分轻重主次,不管该问与否,时时提问,处处皆问,就会形成“满堂问”,这势必会混淆教学的重点,干扰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要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很多中职语文的课堂提问已经陷入了固定的习惯模式:一问作者文体,二问段落大意,三问中心思想,四问写作特色。这样,它只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降低和减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提问要以教学目标为中心,抓住关键词
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词精心设计问题以达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目标。对于重点和难点内容,如果由教师一语道破,再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则远不如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求得答案的效果好。
如《拿来主义》中对“鱼翅”、“鸦片”和“烟枪、烟灯”的理解,其实很直观,提问:同学们认为鱼翅是不是好东西?鸦片呢?……这样的提问,学生很直观也很容易地理解鱼翅代表的是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鸦片虽然是毒品,多吃对人有危害,但却可以镇痛、止咳、止泻,很容易就能理解它代表的是文化中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那么剩下的“烟枪、烟灯”就好理解了。
(5)课堂提问过程应按认识事物和知识的发展规律层层推进,由浅入深
课堂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由浅入深,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这样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铺路搭桥,层层推进的递进方式,不仅非常轻易的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纵深发展。
比如在讲授《氓》这一篇文章,讲授第一段时,可以提问: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为什么?男主人公又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以上这些问题学生经过思考都能回答出来。
(6)巧设提问,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教学就要鼓励学生质疑多问。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不断探索。课前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提出疑问,以此来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波澜。
好像在讲授完《氓》这篇文章后,可以提出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它的原因?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为什么?让学生从一般的提问上升到探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理解这一婚姻悲剧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7)课堂提问要关注学生的信息反馈,满足学生主题的内心需要,并做好适时适当的引导
教师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指导学生释疑解惑的组织者,而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很清晰的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由低到高的各种需要。我们这里谈的,是第四层及其以上的四种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往往会引出许多枝节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
因此,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不管正确与否,总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教师一定要注意热情地鼓励学生回答问题,重视他们的发言,特别是当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或不够准确时,教师不要居高临下,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答案或看法,更不要流露出不满意或不耐烦的情绪,否则势必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教师“提问”不仅是让学生得到真知,也是从心理层面上满足他的需要;这不仅仅是他认知的需要,也是他尊重的需要。同时,其他同学也会受到激发,产生尊重需要和求美需要。那么在下一次的提问中,更多的学生会更多的集中注意,思考问题并做出正确的回答。 很多时候,这种需要将是进步的内驱力。在一种合理的“需要”的竞争中,能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风气,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
美国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教师效率的高下,很大一部分可以从他课堂上所提问题的性质和提问的方法上考查出来”。的确如此,课堂提问质量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拙劣的提问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尴尬局面,甚至陷入“绝望的死水”的困境中,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优质的提问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波澜迭起。因此,为了打造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为师者要把“问什么、为何问、怎样问”作为一门艺术去不断钻研,使问题成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的“催化剂”或“导航罗盘”。
参考文献
[1] 《中外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供稿文/周大山.
[2] 《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3]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