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桅船》的魔灯式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T0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明]
  现在全球正流行着一个新的诃“Moodle”,由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向全国推广中文名为“魔灯”。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Moodle,既是一个为基于网络的课程教与学提供全面支持的软件系统,又是一个优秀的网络教学平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在线教学环境。我校网络环境下基于Moodle课程平台的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与信息化技术整合的新探索和新实践。
  [教学课题]双桅船(舒婷)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1.利用网络教学优势,在网络互动活动中感受诗之美(诗情、诗意、诗艺)。
  2.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尝试仿写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了解舒婷,了解朦胧诗。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舒婷诗歌的内在情感,学会鉴赏诗歌的象征手法。
  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设想]
  1.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开放、和谐、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自行获取知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等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民主、合作、主动、愉快、共振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
  2.网络环境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教学中可让学生富于激情地朗读。情随声出,在朗诵中体会本诗运用意象委婉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的特色,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把握。
  3,感悟诗歌的内涵,培养学生多元解读诗歌和迁移运用诗歌的能力。
  4,联想想象,二次创作,走出文本,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教学媒体]
  网络教室、仰高课程学习平台、仰高博客平台、多媒体网络教室软件
  [教学策略及方法]
  网络环境下的引领教学。利用仰高课程学习平台(Moodle),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提供协作学习的机会和场所,以学生为主。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通过诵读感悟法,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悟诗歌的深沉情感;利用讨论点拨法,引导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对诗歌主题形成多元理解;尝试仿写交流法,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和实践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课前预习
  
  教师布置在线预习作业。学生完成并提交作业(ppt.word网页等)。
  利用共享优势提供大量信息,合理解决教学重难点。
  
  二 导入新课
  
  1.走近舒婷。学生展示交流预习作业,教师点评学生作业,带领学生进入“舒迷天地”。
  2.创设情境氛围,鼓励学生自行获取知识,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 深情朗诵指导学生朗诵作品
  
  教师指导:把握“意象”,“读”与“品”结合,会作者之意,感作者之情。
  学生集体朗读、个人朗诵等多种形式朗诵诗歌,沉浸文本,体味情感。进行投票评价。
  
  四 鉴赏感悟
  
  开辟在线讨论区,理解诗歌丰富的内涵。请同学结合诗句,对诗中的“岸”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联想,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学生思考回答。评析,鉴赏。
  1.落实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障碍点,发展点。
  2.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3.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由地去思考讨论。
  
  五 想象创作
  
  仿写交流,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創造潜能。
  1.仿写寄托情感。发挥想象,调动积累,从“岸”的角度写几句、一节或一首小诗。
  2,学生展示自己写的小诗,请几位同学朗诵。
  
  六 拓展作业
  
  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发展点,巩固教学成果。
  1.比较阅读舒婷的《致橡树》,更喜欢哪首,简述理由。
  2.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在线提交。
其他文献
传统的教育的以教师为本的教育,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的关系。然而新课改赋予了师生关系新的内涵,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和谐平等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那么在新课改下应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师生关系呢?又怎样建立这种关系呢?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尊重和宽容学生。自尊心是青
读徐则臣的小说,有两个突出感觉,一是流动感,二是直刺生活本质。流动使他的小说贴近生活,具有生活的原汁;直刺生活本质是他的小说总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思考。流动好读,本质凝重,二者结合得很紧密。流动是一股生活之泉,本质是推动泉流的动力,割裂了就没有徐则臣。  徐则臣评吴玄的小说,称吴的小说“语言考究、优雅,不乏欢快的幽默,他说的事都不大,是从心里流出来,率性而轻灵”(《一只古典猫的现代玩法——吴玄小说集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集中地体现了这个逻辑,它冲破了旧的教学法研究的束缚,立足于新的教学研究的视点。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与新课程标准的提出紧密联系。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必然要求。所谓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
随着我省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师必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作为人才培养者,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当与新课程同行,在新课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并将这种发展的成果用于新课程的建设。语文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不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可见,应将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育提到审美的高度上来。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的渗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渗透。    一 以身垂范。培养美感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作为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美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宝藏,那一首首饱蘸着智慧和情感的诗句,那闪烁着璀璨光泽和人文气息的文化瑰宝,无不滋润着莘莘学子的心灵,陶冶着他们的情操,启迪着他们的智慧。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一.多向导入,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
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都在研究上课,研究教学,我们写作的大量素材理应来源于工作实际,可谓“信手拈来”。然而事实却非如此,比如有的论文理论抽象,语言飘渺,让人感觉看不懂,抓不住,对教学无实际指导意义;再比如有的文章,其观念可以退回到二十年前,已经远远落伍于时代的步伐,和“文章合为时而著”的要求相去甚远,以这样的理论指导教学,学生怎么能取得进步?那么如何才能写出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具有实用价值的好文章呢?  
文言文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但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却是“教师教着枯燥,学生学得乏味”,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在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中出现“文”“言”分离现象。一部分教师过分注重“言”的教学,即古汉语知识,好端端的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被肢解成一堆古汉语知识,毫无生机,学来无味;而另一个极端则是重“文”轻“言”,过度强调对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与理解,却忽视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使学生
情与景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要素。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一般分为两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多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了解古典诗歌中有关情与景的知识,对提高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一.触景生情与缘情写景  1、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又称“由景及情”,是先有景后有情。人物一开始心情比较平静,由于受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所以称为“触景生情”。杜甫的《登高》一诗就是典型的触景生情之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内容之一,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描写西湖雪景的一篇文质优美的小品文。笔者通过对《湖心亭看雪》教学的实践和对作品的分析,认为《湖心亭看雪》阅读教学可以采用多角度切入的方法深入文本,拓展文本。  一.难点切入法  《湖心亭看雪》是作者记西湖雪景的小品散文,“语言清新活泼,形象生动”,而其中高超的素描技巧及景中情、事中情的特点引人玩味、耐人琢磨,这是教学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