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生时期是青少年能否顺利“社会化”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上诸种不良因素和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促使在中学生中出现痴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的现象,如何消除中学生的心理痴迷,并创造适合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家庭保护作为未成年保护的基础,处于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 家庭保护
一、学生上网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的对象是苏州吴中区郭巷中学和成教中心13—18岁的初中生和职高生。调查时根据年龄、所在学校性质进行分层,然后按比例在各层内随机抽样。调查采用填问卷法收集资料。调查问卷包括36个问题,涉及中学生上网的基本的情况、上网地点、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以及对网络的认识。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397份,有效问卷为95 .6%。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可以将中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绝大多数中学生都上过网。
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曾经上过网的人数为120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90.8%,没有上过网的仅占9.2%。
⒉职业高中学生上网 的比例比较高。
职业高中学生上过网的比例为95.0%,初中生为86.5%。原因可能是职业高中升学压力小,业余时间多,上网比较明显地高于初中生。
⒊中学生上网地点最高的是在家里。
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地点主要是在家里(52.5%),其次是在网吧(34.5%)、学校(5.8%)和父母或他人办公室(7.2%)。数据说明,大部分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长,家庭电脑在中学生接触网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⒋中学生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也有部分在晚上。
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84.7%),其次是在晚上(27.2%)和下午(19.7%)。从上网时间上看,一次上网在2小时之内的学生占54%,而一次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的学生大约占9.2%,通宵上网的占5.7%,这说明中学生上网缺乏一定的理性。
⒌中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以网络游戏和聊天为主。
在所调查的学生当中有82.3%的参加过网聊,女生网络聊天的比例大于男生,上网聊天主要目的是为了联络朋友(68.6%),其次是为了打发时间(12.4%)。曾经玩过网络游戏的学生多达65.2%,男生玩游戏的比例大大高于女生。
二、造成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家庭原因
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作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它对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本调查对部分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及其家庭进行了个案访谈,归纳结果如下:
(一)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疏于管教。
通过个案访谈,发现一些家长的精力被工作大量牵扯,城市当中,中学生的父母由于竞争的压力忙于进修、学习,农村当中,中学生的父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忙于打工,都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他人照看,平常只是给予孩子一定的金钱和物质奖励,以期望利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亲子接触的不足,同时对孩子百般迁就和溺爱,而对于孩子的精神生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父母能力不足,对孩子教育不当。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家也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都比较一致的认为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三)父母期望过高,对孩子压力太大。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口和就业压力,学校教育无奈地被推上了激烈地应试竞争的道路,众多家长也都格外关心孩子的学习,但关注的焦点是孩子的考分和升学,淡忘了家庭教育的根本,淡忘了对孩子的思想、品格、情操、行为、习惯等有关做人的教育,从而使家庭成了知识学习的补习班,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并在这种情况下不断的给孩子施压,除了让孩子在学校学习之外,还将孩子送进各类“艺术班”、“电脑班”等,甚至不惜重金,或聘请家庭教师,或家长“陪读”另开小灶,布置额外作业,使子女不堪重负,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厌学情绪,于是把网络作为摆脱压力,逃避现实的一条途径。
三、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古人说:修身才能齐家。中华民族自古注重家风建设,有着良好的家风传统。孔子的“诗礼传家”、诸葛亮教子勤俭、岳母刺字等已成为良好的家风典范。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良好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行的形成和巩固有重要的影响,是一种无形的规范,正如“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学兴家,努力营造家庭浓厚的学习风气和文化氛围,形成求知探索,积极向上的文明家风,从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改变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的家教能力决定家庭教育水平,只有能够科学教养子女才是合格的现代家长。孩子不听话,一些家长往往以打骂的方法进行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孩子挨“打骂”后的听话只是暂时的,它是一种机械行为,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引起条件反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须内化为孩子本身的需要才能形成。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积极肯定、正面为主,不要主观、武断地滥施批评、训斥、惩罚。家长要把自己当做是孩子的朋友,应及时了解、关注孩子的心理、性格和情绪的变化,忽视孩子的感情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误,家长要走出自我中心,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与孩子之间不断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更多的温暖,让孩子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刺激的影响,让他们体验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这不但可以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更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三)更新陈旧的家教观念。
陈旧的家教观念最突出的是“急功近利、重结果轻过程”。对于上了学的孩子,家长的这种观念就表现在过分重视分数,把孩子锁在单调枯燥的分数上,它难以满足孩子在生活中的众多需要,这就导致了孩子借助网络来实现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的需要。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世界多元化趋势需要新型人才观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家长应该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着眼于孩子的未来,重视孩子个性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达到孩子“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仅从家庭内部去提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专门列了“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一节,文件指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因此,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教育、妇联、社区和家庭教育专家等社会力量都要积极投入到家庭教育工作中,加强家长队伍建设,重视提高家教水平,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形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互动的格局,使其相互促进、优化互动。
通过开展对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家庭原因的调查研究,使我深深感到,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既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又是我们的支持者,只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孩子对网络有个正确的认识,也才能培育出适合经济全球化,具有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6.
[2]洪守义.青年行为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6.
关键词 中学生 网络 家庭保护
一、学生上网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的对象是苏州吴中区郭巷中学和成教中心13—18岁的初中生和职高生。调查时根据年龄、所在学校性质进行分层,然后按比例在各层内随机抽样。调查采用填问卷法收集资料。调查问卷包括36个问题,涉及中学生上网的基本的情况、上网地点、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以及对网络的认识。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397份,有效问卷为95 .6%。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可以将中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绝大多数中学生都上过网。
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曾经上过网的人数为120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90.8%,没有上过网的仅占9.2%。
⒉职业高中学生上网 的比例比较高。
职业高中学生上过网的比例为95.0%,初中生为86.5%。原因可能是职业高中升学压力小,业余时间多,上网比较明显地高于初中生。
⒊中学生上网地点最高的是在家里。
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地点主要是在家里(52.5%),其次是在网吧(34.5%)、学校(5.8%)和父母或他人办公室(7.2%)。数据说明,大部分中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较长,家庭电脑在中学生接触网络中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⒋中学生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也有部分在晚上。
调查显示,中学生上网的时间主要集中在节假日(84.7%),其次是在晚上(27.2%)和下午(19.7%)。从上网时间上看,一次上网在2小时之内的学生占54%,而一次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的学生大约占9.2%,通宵上网的占5.7%,这说明中学生上网缺乏一定的理性。
⒌中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以网络游戏和聊天为主。
在所调查的学生当中有82.3%的参加过网聊,女生网络聊天的比例大于男生,上网聊天主要目的是为了联络朋友(68.6%),其次是为了打发时间(12.4%)。曾经玩过网络游戏的学生多达65.2%,男生玩游戏的比例大大高于女生。
二、造成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家庭原因
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作为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之一,它对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本调查对部分沉迷于网络的中学生及其家庭进行了个案访谈,归纳结果如下:
(一)父母工作繁忙,对孩子疏于管教。
通过个案访谈,发现一些家长的精力被工作大量牵扯,城市当中,中学生的父母由于竞争的压力忙于进修、学习,农村当中,中学生的父母为了增加家庭收入忙于打工,都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他人照看,平常只是给予孩子一定的金钱和物质奖励,以期望利用金钱和物质来弥补亲子接触的不足,同时对孩子百般迁就和溺爱,而对于孩子的精神生活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父母能力不足,对孩子教育不当。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许多心理学家从亲子关系的角度,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模式,比较广泛地考察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家也开展了大量的有关研究,都比较一致的认为父母在教育、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着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三)父母期望过高,对孩子压力太大。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人口和就业压力,学校教育无奈地被推上了激烈地应试竞争的道路,众多家长也都格外关心孩子的学习,但关注的焦点是孩子的考分和升学,淡忘了家庭教育的根本,淡忘了对孩子的思想、品格、情操、行为、习惯等有关做人的教育,从而使家庭成了知识学习的补习班,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庸,并在这种情况下不断的给孩子施压,除了让孩子在学校学习之外,还将孩子送进各类“艺术班”、“电脑班”等,甚至不惜重金,或聘请家庭教师,或家长“陪读”另开小灶,布置额外作业,使子女不堪重负,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出现厌学情绪,于是把网络作为摆脱压力,逃避现实的一条途径。
三、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古人说:修身才能齐家。中华民族自古注重家风建设,有着良好的家风传统。孔子的“诗礼传家”、诸葛亮教子勤俭、岳母刺字等已成为良好的家风典范。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良好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行的形成和巩固有重要的影响,是一种无形的规范,正如“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的作用,因此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学兴家,努力营造家庭浓厚的学习风气和文化氛围,形成求知探索,积极向上的文明家风,从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改变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长的家教能力决定家庭教育水平,只有能够科学教养子女才是合格的现代家长。孩子不听话,一些家长往往以打骂的方法进行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孩子挨“打骂”后的听话只是暂时的,它是一种机械行为,是孩子的自我保护机制引起条件反射,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须内化为孩子本身的需要才能形成。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积极肯定、正面为主,不要主观、武断地滥施批评、训斥、惩罚。家长要把自己当做是孩子的朋友,应及时了解、关注孩子的心理、性格和情绪的变化,忽视孩子的感情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误,家长要走出自我中心,了解孩子的生活世界,与孩子之间不断沟通、交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建立起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给孩子更多的温暖,让孩子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刺激的影响,让他们体验平等、自由、民主、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这不但可以及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更有利于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
(三)更新陈旧的家教观念。
陈旧的家教观念最突出的是“急功近利、重结果轻过程”。对于上了学的孩子,家长的这种观念就表现在过分重视分数,把孩子锁在单调枯燥的分数上,它难以满足孩子在生活中的众多需要,这就导致了孩子借助网络来实现现实生活中难以满足的需要。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世界多元化趋势需要新型人才观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家长应该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着眼于孩子的未来,重视孩子个性的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达到孩子“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
(四)建立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
仅从家庭内部去提高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专门列了“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一节,文件指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因此,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教育、妇联、社区和家庭教育专家等社会力量都要积极投入到家庭教育工作中,加强家长队伍建设,重视提高家教水平,营造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形成社会、家庭、学校教育互动的格局,使其相互促进、优化互动。
通过开展对中学生沉迷于网络的家庭原因的调查研究,使我深深感到,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家长既是我们的合作伙伴,又是我们的支持者,只有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孩子对网络有个正确的认识,也才能培育出适合经济全球化,具有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振想.青少年犯罪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6.
[2]洪守义.青年行为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