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审美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课程中的古代诗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基础性课程。本文将对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内容及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在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对策。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核心素养备受关注。作为高中一线教师,更要了解核心素养的内容,借以指导我们的高中课堂改革。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古代诗歌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鉴赏能力对于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高中诗歌教学的现实来看,学生虽在小学、初中背诵了不少古诗词,但鉴赏能力普遍不高。因此,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加强对诗歌教学过程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一、 审美鉴赏能力培养概述
审美鉴赏能力培养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优秀篇章体验、欣赏、评价美的能力及品格的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诗歌作为我国古典艺术的精华,因其意境优美,形象鲜明,感情丰富,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培养性情具有巨大作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歌都是精选名家经典作品,无论是其创作手法,还是语言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审美鉴赏,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一) 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抒发情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内容,而情感来自诗人对生活的体悟。体悟生活是学生构建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理论基础。教师根据新课标具体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裁减、加深等处理,达到最大教学效果。生活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及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具体来说,教师不仅要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给学生布置具有实践性特点的作业,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感悟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描绘生活、思考生活,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如笔者在教授柳永的《望海潮》中,联系自己本土的风物人情,指导学生模仿柳永的词,以家乡风物为内容,创作自己的《望海潮》,学生写出了不少佳作。这样一次实践既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也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柳永在《望海潮》中蕴藏的情感。再比如教学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这首诗歌情感隐晦,主题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不长的人生历程中一些难以言说的情感或经历,然后再品味诗歌尾联的两句,学生会感受到这首诗说出自己内心的一种莫名的情绪,而教学难点也就轻松解决了。
(二) 充分利用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古代诗歌教学注重“知人论世”的手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一起收集关于作者资料,了解相关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诗歌内涵,并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趣味,进而培养起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比如在学习苏轼的诗歌时,教师可以对作者进行介绍“他是词人,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美食家……”,如此新颖的作者简介,能够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并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对诗歌审美鉴赏过程中。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利用诗歌相关背景和故事,并借助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给予学生视听方面更直观的感受,以创建良好的审美鉴赏教学环境,让学生内心与所鉴赏的诗歌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再如教学白居易的《长恨歌》,教师可以剪辑一些影视作品比如《妖猫传》的电影片段来导入新课,介绍背景及创作缘由,这样既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这首叙事长诗的兴致,更能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歌的题旨——对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批判,对两位主人公爱情的同情,提高学生对于诗歌中表现的复杂历史事件的辨析能力。
(三) 重视对学生鉴赏方法的引导,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与其他文本的阅读方式不同,需要鉴赏方法作支撑。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具体的审美鉴赏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总结,最终实现“授之以渔”目标。在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是借助一个单元的诗歌进行审美鉴赏方法的专题讲授,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如对诗歌意象教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列举典型的案例《天净沙·秋思》,并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和感受,一些学生会感受到孤寂、凄凉,教师借机对其进行解释,并阐述意象即指内在的主观感情与外在客观事物有机整合的具体表现。如柳的意象往往于离情别绪相关,月的意象与思乡、怀远相关,杜鹃啼叫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而梅花往往是高洁人格的象征等。学生认识了这些意象的内涵,进而能够认识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感情。这样才能学会审美鉴赏,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再比如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烘托、比兴、用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让学生明确这些手法所体现的艺术效果,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形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句诗,连用了三个比喻,“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喻体。学生根据比喻的表达效果,就仿佛能听到琵琶演奏出的或繁密沉浊或轻柔幽细或清脆圆润的美妙乐声。再如学习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词当中的用典,辛弃疾正是化用了莼鲈之思、求田问舍和树犹如此三个典故来抒发自己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以及对侵略者、对南宋朝廷的愤恨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抑之情。学生掌握了这三个典故,才能更好体会作者这种强烈复杂的感情。
(四) 训练写作能力,调动学生思维
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诗歌尤为突出,联想和想象是其突出的特点。教师应结合诗歌语言特点,训练学生描述诗歌意境,或扩写、改写诗歌,以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比如在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的比较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现这两首诗歌前两联写景的画面,学生通过品读诗句、观察画面,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诗歌中的场景,并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出来,能够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画面描述能够让学生明确两首同是描写秋景的不同之处,进而能够逐渐体会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并摸清古代诗歌的脉络。此外,教师还可以训练学生写作诗歌鉴赏小短文,以此锻炼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鉴赏小短文字数在200~500字之间,可以是针对整首诗歌,也可以是针对某一句或几句诗句,可以就其中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或思想感情、作品主题等方面进行赏析。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全。
综上所述,高中诗歌教学作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及高中学生知识储备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审美鉴赏方法,训练写作能力,并加强对诗歌背景、作者创作意图的介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进而提高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娜.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赏析能力薄弱的现象及对策——以诗歌鉴赏为中心[N].新疆教育學院学报,2014(01):87-93.
[2]潘登峰.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54-55.
[3]黄红霞.谈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多义性解读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212-213.
作者简介:
张涓,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核心素养备受关注。作为高中一线教师,更要了解核心素养的内容,借以指导我们的高中课堂改革。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古代诗歌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诗歌审美鉴赏能力对于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高中诗歌教学的现实来看,学生虽在小学、初中背诵了不少古诗词,但鉴赏能力普遍不高。因此,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加强对诗歌教学过程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一、 审美鉴赏能力培养概述
审美鉴赏能力培养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优秀篇章体验、欣赏、评价美的能力及品格的培养。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诗歌作为我国古典艺术的精华,因其意境优美,形象鲜明,感情丰富,对提高学生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培养性情具有巨大作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诗歌都是精选名家经典作品,无论是其创作手法,还是语言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审美鉴赏,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都具有积极作用。
二、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一) 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抒发情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内容,而情感来自诗人对生活的体悟。体悟生活是学生构建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理论基础。教师根据新课标具体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裁减、加深等处理,达到最大教学效果。生活为语文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天地,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及重点也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应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具体来说,教师不仅要单纯依靠课堂教学,更多的是与实际生活联系到一起,给学生布置具有实践性特点的作业,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感悟能力,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描绘生活、思考生活,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如笔者在教授柳永的《望海潮》中,联系自己本土的风物人情,指导学生模仿柳永的词,以家乡风物为内容,创作自己的《望海潮》,学生写出了不少佳作。这样一次实践既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也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柳永在《望海潮》中蕴藏的情感。再比如教学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这首诗歌情感隐晦,主题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不长的人生历程中一些难以言说的情感或经历,然后再品味诗歌尾联的两句,学生会感受到这首诗说出自己内心的一种莫名的情绪,而教学难点也就轻松解决了。
(二) 充分利用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古代诗歌教学注重“知人论世”的手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一起收集关于作者资料,了解相关背景,使学生能够更好理解诗歌内涵,并引起学生更大的学习趣味,进而培养起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比如在学习苏轼的诗歌时,教师可以对作者进行介绍“他是词人,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美食家……”,如此新颖的作者简介,能够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并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对诗歌审美鉴赏过程中。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教学利用诗歌相关背景和故事,并借助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给予学生视听方面更直观的感受,以创建良好的审美鉴赏教学环境,让学生内心与所鉴赏的诗歌产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再如教学白居易的《长恨歌》,教师可以剪辑一些影视作品比如《妖猫传》的电影片段来导入新课,介绍背景及创作缘由,这样既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这首叙事长诗的兴致,更能引导学生把握这首诗歌的题旨——对唐玄宗荒淫误国的批判,对两位主人公爱情的同情,提高学生对于诗歌中表现的复杂历史事件的辨析能力。
(三) 重视对学生鉴赏方法的引导,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与其他文本的阅读方式不同,需要鉴赏方法作支撑。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具体的审美鉴赏的方法,并指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总结,最终实现“授之以渔”目标。在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是借助一个单元的诗歌进行审美鉴赏方法的专题讲授,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如对诗歌意象教学,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列举典型的案例《天净沙·秋思》,并让学生谈谈自己读后的体会和感受,一些学生会感受到孤寂、凄凉,教师借机对其进行解释,并阐述意象即指内在的主观感情与外在客观事物有机整合的具体表现。如柳的意象往往于离情别绪相关,月的意象与思乡、怀远相关,杜鹃啼叫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而梅花往往是高洁人格的象征等。学生认识了这些意象的内涵,进而能够认识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感情。这样才能学会审美鉴赏,提高自身鉴赏能力。
再比如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烘托、比兴、用典、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让学生明确这些手法所体现的艺术效果,这样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形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四句诗,连用了三个比喻,“急雨”“私语”“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喻体。学生根据比喻的表达效果,就仿佛能听到琵琶演奏出的或繁密沉浊或轻柔幽细或清脆圆润的美妙乐声。再如学习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词当中的用典,辛弃疾正是化用了莼鲈之思、求田问舍和树犹如此三个典故来抒发自己有家难归的思乡之情,以及对侵略者、对南宋朝廷的愤恨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抑之情。学生掌握了这三个典故,才能更好体会作者这种强烈复杂的感情。
(四) 训练写作能力,调动学生思维
诗歌是一种语言凝练、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诗歌尤为突出,联想和想象是其突出的特点。教师应结合诗歌语言特点,训练学生描述诗歌意境,或扩写、改写诗歌,以锻炼学生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比如在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与《登高》的比较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现这两首诗歌前两联写景的画面,学生通过品读诗句、观察画面,充分发挥想象力,还原诗歌中的场景,并运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出来,能够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画面描述能够让学生明确两首同是描写秋景的不同之处,进而能够逐渐体会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并摸清古代诗歌的脉络。此外,教师还可以训练学生写作诗歌鉴赏小短文,以此锻炼学生审美鉴赏能力。鉴赏小短文字数在200~500字之间,可以是针对整首诗歌,也可以是针对某一句或几句诗句,可以就其中的语言风格、艺术手法或思想感情、作品主题等方面进行赏析。通过这样的练习,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全。
综上所述,高中诗歌教学作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及高中学生知识储备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审美鉴赏方法,训练写作能力,并加强对诗歌背景、作者创作意图的介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进而提高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娜.古代文学史教学中学生赏析能力薄弱的现象及对策——以诗歌鉴赏为中心[N].新疆教育學院学报,2014(01):87-93.
[2]潘登峰.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2):54-55.
[3]黄红霞.谈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中多义性解读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6):212-213.
作者简介:
张涓,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