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当铺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t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西商人在张家口贸易活动,历经明、清到民国,达二百余年,先后开设大小店铺千余家,除经营大宗商品的店铺外,还有多家当铺。如榆次车辋村常家在张家口开的店铺有50多家,经销的商品上至茶叶和绸缎,下至油盐和葱蒜,几乎无所不包。开当铺也是晋商生财之道。
  旧社会的当铺,也称“典当”、“质库”、“长生库”、“解库”、“质肆”、“押店”等。它专以“济民”为招牌,行牟利之实。
  过去有句俗语:穷人离不开当铺。老百姓经常将仅有的一些衣物送进当铺抵押,或向亲友借物抵押(名曰“借当”)换钱,以解燃眉之急。
  当铺内手续繁多,当衣物者到了当铺,先将衣物交给司柜看货定价,押金要低于衣物的一半。成交后由司帐记上帐,打包之后高声唱:“收货入库”。然后付给收据,称为“当票”,上载明当物抵押款数和时限。当期一般为6个月至18个月,月利率高达二分五厘至三分。如到期不赎者,称为“死当”,由当铺转手倒卖。
  当时穷苦人多,有许多人当后无力赎回,而当铺借此进财。
  开当铺的一般都讲迷信。张家口福生当铺是山西车辋村常家开的,在桥西东关街。开业于清光绪年间,是当地一家最大的当铺。在开张那天,管事的一大早。就带领全体从业人员在财神牌位前烧香、磕头,祭祀一番,祈求好运。待王掌柜等人各就各位后,管事便大声喝令:“请幌子开门!”
  小伙计挑着幌子出来,先不放当客进门,而是等掌柜的在鞭炮声中用算盘敲三下柜台,并朝外摇三摇,意在驱赶“煞神”,然后由3个新徒弟充作招财童子,上柜台作象征性交易,用意在于讨口彩(吉利话)。
  第一个童子抱着一锭银元宝,名为“利市元宝”;第二个童子抱一只瓷瓶,取“平安吉祥”之意;第三个童子抱一柄三镶如意,象征“吉祥如意”。3个童子口念吉祥贺词向掌柜贺喜,掌柜开出第一、二,三号当票,以示开张大吉,然后正式对外营业。
  当铺开张时,要贴大红色门联,上书“新张伊始喜气扬,平安如意当吉祥”。还有的贴“典肆开张为便民,却将利息定三分;不论铜子或银币,票写张垣十足银”(“张垣”为张家口的代称)。
  当铺来的新学徒试字时,谁要写出 “未登龙虎地,先进发财门”十字,谁就博得掌柜大喜,要另眼看待。当铺在大年初一也不放假,这天来的“天字第一号”(指头一位当户),掌柜的为讨个开市大吉,一般都不与之讨价还价,图个皆大欢喜。
  当铺门坎比一般店铺高得多,福生当铺台阶有8级(防止水淹),柜台也高,有的在门内摆一列大屏风,以不让他人看见当铺内的情况,也不让熟人看见来典当者的窘相。当铺的柜台特别高,站在柜台前看不见柜台上的物件,这是为让典当者产生敬畏感,不敢和当铺争价。
  当铺给当户付款时,按例要先扣一个月的利钱,即使立刻去赎,也是如此。如当物者在临近赎期时,要检查一下衣物损坏情况,以决定是否赎回时(当铺行话称为“照一照”),当铺按例也要加收一个月的利钱。
  每年年节临近,当铺还派出人用低价收购无力取赎者手中的当票,使当物成为“死当”,以赚取更多的钱财。
  当铺门前都挂幌子,幌子分为三类,一是文字幌子;二是标志幌子;三是象形幌子。
  文字幌子是将直接表现当铺行业经营内容的“当”、“质”、“押”之类的单字,用醒目的大字书写在墙上,招徕当客。
  标志幌子也就是招牌,以特制巨大的缗钱两串,悬挂在门前两侧,作为标记。
  象形幌子是在当铺前竖一大牌子,上书“某某当铺”,有的在门前立旗杆、设坊,旗杆或坊上挂有木制大钱两串,上悬红布飘带。
  “小押铺”在招牌上写一个黑色“当”字,在当字上边用红色写一个小“押”字;而“代当”的招牌上则用红色写一个“代”字,含有当铺代理店的意思,
  另外,当铺都在柜台旁挂一块“望牌”,用以显示当期,按照所执行当期月数,选择《千字文》开篇的文字依序排月份,如:“天、地、元、黄,宇、宙、洪、昌,日、月、盈、者、辰、宿、列、章,安、来”,即代表18个月赎期的各个月份,这些字分别记在各号收当的当票、架签上,同时用望牌显示哪个字号收当期满,便于查寻与及时处理。望牌上的各代用字可顺序推移,如“天宇牌”即指当票第一号。当票到了第二个月期,即将期移至第二个字上面,其余依序移动。“望牌”是当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各家当铺都普遍采用。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隐语行话,又称秘密语,当铺行业的行话称为“春典”。
  当铺称袍子为“挡风”,裤子称“又开”,狐皮称“大毛”,羊皮称“小毛”,长衫称“幌子”,戒指称“圈指”,桌子称“四平”,椅子称“安身”,金钢钻称“耀光”,珠子称“圆子”,手镯称“金钢箍”,银子称“软货龙”,金子称“硬货龙”,古画称“彩牌子’,古书称“黑牌子”,宝石称“云根”……
  当铺将平时常用的一至十的数字说成“由、中、人、工,大、王、夫、井、羊、非”,也有将这10个数字写为“喜、道、廷、非、罗、抓、现、盛、玩、摇”;还有的当铺将一至九数写成“口、仁、二、比、才、回、寸、本、巾”。另外,有的当铺还用术语代替数的隐语,如“道子”是一,“眼镜”是二,“炉腿”是三,“叉子”是四,“拳头”是十。如当物原来只肯给12块钱,当户不干,当铺掌柜在一旁就用“拳头”、“叉子”暗示给14块。
  当铺在写当票时,多用草书、减笔或变化字,其功能一是写时迅速,一挥而就;二是行外人难以辩认、摹仿、篡改、伪造:三是防止不法当商来欺骗当户。
  较大的当铺收金银首饰、古玩、字画等昂贵物品;一般当铺只收衣物等非贵重物品。但当铺一般不收来路不明之物,防止惹事生非。当铺不论收什么物品,一律写“破旧”字样。比如一般衣服,件件都写“虫吃鼠咬”字样,就是当物完整无缺的,也写“破旧”二字。如一件崭新皮袄,要写成“光板无毛”;一只金表,也要写成为破铜表。其目的是预防万一存储期间有所蚀损,可以堵塞当户争执。但当铺对当户的东西保管得特别经心,为的是到死当时自己多卖钱。
  每家当铺里都有坐柜和站柜的两个人,坐柜主要是为了在站柜与当户发生争执时好打圆场。比如当户嫌给价太少,拿着当物要走的时候,坐柜赶忙起来打圆场。如站柜的说“拳头、道子”,意思是已经给11块钱了,坐柜认为可以再加两块时,就用“拳头、炉腿”,暗示给13块。总之,遇到值钱的东西,他们就尽量不让当户走开。如果当户坚持要高价,双方不能达成协议时,他们便用当户识别不出的手脚,把当户的衣物等给整理好。其方法是:把衣服上身的一只袖子反叠,袖口朝下;裤子折三折;如是金货,就用试金石轻磨一下;如是金表,则将表盖微启一点。第二家当铺一看,心里就有数了,所给的当价,就会与第一家差不了多少。这样,当户最后还是只得用低价当出。
  当铺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夜间走动叫门时,不用敲,只需喊一嗓子“嗷”,里面即知是同行,马上给开门。有一段《晚间叫门》的顺口溜写道:“看戏归来夜色深,栅门紧闭气象森。几度轻敲门不启,一声‘嗷’字便开门。”
  一般来说,当铺掌柜的都是精明强于家,经验丰富,识广见多。但智者千虑,难疏一时。据张家口市一位从事多年典当生意的王默然老人说,过去一位山西祁县人在桥西开当铺时,李掌柜经常在柜房坐柜,他虽然从事典当40多年,实际经验也丰富,但他也被同行骗过,又不敢吱声,怕在同行中丢面子。
  那是一天午后,李掌柜在柜房坐柜,有一人拿来一颗冬珠求当。李掌柜仔细看了这颗珍珠,精滑光润,真乃千金珍品,于是将当户让到室内,商议质价。当户张口要价五百块大洋,掌柜没同意。最后当户拿上珠子要走,但又止步道:“请您再仔细看看,这颗宝珠的价值在千金之外。我经营的是珠宝,您经营的是典当,大家都是内行,不会不知时价。我因急用钱,非五百不当。您若给四百五,我可另取20颗小珠子凑到五百块大洋,您看怎么样?”李掌柜一掂量,同意了。
  当李掌柜全神贯注地挑选小珠时,当客在一旁斜视着李掌柜,并嘲笑道:“您真可谓缜密到家了!还是先收好冬珠吧,莫光在小珠上面斤斤计较,要知道一周之后我就赎回去的。”
  当客取了当钱离去后,李掌柜又审视了那颗冬珠,谁知它竟变成了膺品!
  原来,开始当客拿来的那颗冬珠的确是真的,只是李掌柜聚精会神地挑选小珠之时,当客已巧妙地调了包。
  在清朝末年,张家口堡子里马道底街有一家山西太谷曹家开的“惠民”当铺。当铺前街是鼓楼西街,街里住着一位将军叫定安,其祖先随康熙皇帝北征噶尔丹,回师后驻守在张家口,到了老年就定居在这里,定安将军死后,其子弟们不务正业,靠当卖家产维持生活。一天上午,定安将军的长子拿一幅画到“惠民”当铺去当,要当20两银子。今天坐柜的曹掌柜是典当业的行家,经验丰富,他看过画后,认为这幅画不是出自名家之笔,不直20两银子。但他看到画面上有片墨竹,竹林下有一口月巴猪,头部已钻进竹林,画面上部有4字题款“竹内有猪”,没有下款和时间。知识渊博的曹掌柜看出了“竹内有猪”的奥秘,于是让人按当户要价付了银子,并开了当票,当期为6个月。
  深夜,曹掌柜独自一人打开那幅画,仔细揣摸“竹内有猪”4字,经过他反复观察、敲打,终于发现了秘密所在。原来一般画柚都是实心,而这幅画柚是空心的,在画柚一头有个塞子,不仔细看发现不了。他拔出塞子发现内有黄绸子和丝棉包着5棵大珍珠,价值连城,看后他按原样放回。说也凑巧,时过不到半年,当户因吸大烟过量溘然死去。又过一个多月也无人来赎当,此时当票已过赎期,成为死当,曹掌柜发了一笔横财。
  在人吃人的旧社会里,有些不法之徒经常利用假当票坑害市民。他们行骗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手拿一张假当票,在桥西武城街上拉住行人诉说苦情,什么“家中尚有80岁高堂老母,无衣无食,家里能当卖的全当卖光了,这件皮袄快到赎期了,却无钱赎回,请您随便给几个钱就转让给您吧”之类。行人一看,他说的那个当铺离这儿不远,就在前边,看当票也是真的,于是接过当票,给了钱,那个人转身就不见了。买当票者按当铺字号去赎,才知道是过期当票(有的是涂改或伪造的),追悔莫及。
  旧社会的坏小子或是混混儿很多,他们不干正经事,有时大白天也会到当铺里敲诈勒索。有个亡命之徒在当铺用刀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块肉,扔在柜台上,要求“当”若干两银子,掌柜的怕惹事,只好给些银子打发走了事。
其他文献
四     6月1日,刘伯承发布了关于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6月6日深夜,李达将当天的综合情况向刘伯承作了汇报:“扫荡”太北的敌人近两天纷纷向太行周围交通线调动,在邯长路黎城附近集结了大量兵力,并出动不少飞机在漳河两岸上空侦察。据当天接到的一份日军文件看,敌人马上就要对我太南地区进行合围“扫荡”了。现在,新一旅二团在邯长路北袭击敌人掩护总部突围后,已从路北转到了路南的黎城宋家庄(团部)
期刊
昔阳的西水东调工程,是从1975年至1980年修建的,在修建时就引起许多争议,闹得沸沸扬扬。1980年人民日报发表《再也不要干‘西水东调’式的蠢事了》的文章,对这项违背客观规律,耗资达亿,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工程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和批判,引起中央领导和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胡耀邦和万里都作了批示,使西水东调工程停了下来,责成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处理,对因持不同意见遭受迫害的工程技术人员给予平反。省里有关领导
期刊
运城位于山西省西南角黄土高原边缘,山梁绵延,土塬平坦,运城是盆地的最低处。在中条山北麓,运城与安邑接壤处便是闻名遐迩的运城解州盐池。   盐池因在解州管辖之内,故称之为解池。运城旧时称潞村,因此解池产的盐得名潞盐或称解盐、河东盐。   解池可追溯到黄帝、尧舜之时,就已经营开发,并远销晋、豫、陕三省地区。《左传》鲁成公六年:“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盐。”杜预注:“猗氏盐池是也”。《山海经》称为“盐
期刊
日本在侵华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实现其吞并中国、争霸世界的计划,公然违抗国际公法,在中国的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及南洋地区,相继秘密地建立5支细菌部队,大量生产细菌武器,使用灭绝人性的细菌战,犯下了罄竹难书的反人类的战争罪。日军北支"甲"1855部队,其总部设在北平(北京)城内,其分部遍布华北各地,山西尤多。而建立较早的,是继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之后在中国建立的第二支细菌战部队。而它的罪恶
期刊
我的家乡,位于上党盆地北端,沁县西乡,距城约20华里的白山脚下,名曰开村,全村共有400多户,2000多口人,耕地面积约4800余亩。民国初年,农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村民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宁静生活。   开村在沁县是一个大村,村里最高的统治者是村长。据说那时候村长是义务职,不支薪水。进入20世纪30年代,风气渐变,村里一些想过官瘾的头面人物,为谋取村长这个类乎明清时代乡约地保式的小官,都
期刊
四处打听,终于在天津蓟县某干休所找到了董来扶老人的家。整洁的“绿色”院落里,一位老人正在给花浇水,脚上的军用胶鞋沾满了泥土。怎么也看不出眼前这位质朴的老人,就是共和国第一辆坦克“功臣”号的驾驶员,就是曾经驰骋辽沈、平津战役和抗美援朝战场,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的“钢铁英雄”董来扶。老人很好客,热情地把我们领进那间四周挂满字画的简陋客厅,激动地述说起那段难忘的岁月。     凭几句半生不熟的日语,从国
期刊
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及解放前的山西教育界名流时,少不了要提及郭象升的名字。已故史学家、原山西大学历史系郝树侯教授,以他的亲身经历在《山西省立教育学院概况》一文中写道:“抗战前的山西省立教育学院从开办到结束(1925—1937),前后共12年……赵丕廉和郭象升(赵早年参加同盟会,和郭象升是山西大学堂中斋同学,宣统已酉科拔贡同年)是最有关系的主持者”,“赵、郭办这个学院,可以说是煞费苦心,对社会有所贡献
期刊
1934年10月16日,全军的前卫团——红一方面军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涉过于都河,迈出了战略转移的第一步。因此,10月16日就成为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一个纪念日。  红四团前身为北伐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曾参加过彪炳史册的南昌起义、湘南暴动。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第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四团团长耿飙,政委杨成武、参谋长李英华、党总支书记林子钦。    奔
期刊
悠悠万载,人们不断发问,我们的远古祖先走过了怎样的坎坷历程?最早的祭祖之地又在哪里?本文试图找回中断湮没千年的祭祖圣地———万荣后土祠,恢复它昔日辉煌的本来面目,倘能如此,此乃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    黄帝建“坛”开创祭祖之先河     大约在5000多年前,占据黄河中下游地区大片土地的部落首领黄帝,在古冀洲涿鹿一带(今运城市盐湖周边地区),和另一部落的首领蚩尤展开大战,历时三年有余,“执蚩
期刊
天下名山僧占多。  游历名山,寻访古刹,是许多人的乐趣。但仅仅止于一般的观赏,“游于目而未人于心”,时日既久,便会如过眼烟云,无复忆念。但世上之事偏偏也有例外。一次不经意间的游玩、一个不为人知的偏僻地方、一座被人遗忘的古寺庙,竟能让人流连忘返,以至事情过去许久仍记忆犹新。就在荒疏、僻陋的原平市长梁沟镇贾庄村,在苍老废弃的洪福寺,我像考古学家那样找古碑、寻古迹、访老人,眼观耳录,笔抄心记,留下了几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