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当短消息出现子英国,却未能取得成功,那时,商家何曾想到,短信在中国会以一种“火箭式”的速度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一席——至少对于拥有手机的人来说是如此的。有人曾把短信比作“丑小鸭”,而如今它却是名副其实的“白天鹅”,周杰伦代言的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做主”充分展示短信今日之霸主地位。
短信发展史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短信的发展史。
早在1992年,短信就已经在英国诞生,但由于早期商业运作模式的失败,最终是花谢花飞。1995年中文短消息面世。直至1999年,日本的DoCoMo公司推出基于HTMT技术,与互联网购因的移动通信模式——I—mode模式,短信才逐步显示其市场号召力。由于中国移动借鉴了国外成功的运营模式,在2000年末推出“移动梦网计划”之后,短信市场被迅速点燃。2000年,全国手机短信的发送量是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2年达到的900亿条,2003年达到爆炸性1700亿条,而2004年春节仅七天时间中国短消息的发送量超过了98亿条。短信在中国以几何级数飞速发展,或许连短信技术的发明者都未曾料到,而且,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用户对短信的认可,其发展前景将不可估量。
短信这项功能在手机上是从无到有,从英文到中文逐渐发展的,短信——作为第五媒体,它的发展让商家赚取了大把钞票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时至今日,手机短信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老百姓在短信领域又一次显示了他们的智慧。
短信分类及创作
一种新生事物的发展,成熟之后人们通常习惯于对它进行分类的处理,短信根据其内容的差异,也可进行此种操作。从最普通的新闻类到娱乐类,从搞笑类(有的网站甚至创作了所谓的爆笑类)到幽默类,从问候类到祝福类,短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不拘一格。而在每一大类里又可细分为许多的小类,如新闻类可划分出科技新闻、财经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等。曾有人总结了短信的“七宗罪”:中奖、推销、侮辱、无聊、黄段子等;也有人曾总结短消息受欢迎的原因:娱乐、游戏、不健康内容、便宜、方便、容易掌握、覆盖面大、商业用途,于此可以大略知道一些短信的内容了。
随着短信的发展,其创作手法也日显成熟。不知把短信当作创作是否合适,暂且先用这个词,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看短信也的确体现了一种民间的创作,大致可算作一种民间的文本。而今几大门户网站由于短信存在的无限利润空间开辟了短信业务,他们创作了大量的短信供人们挑选。
当然,短信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在创作手法上也不同于其他文本的创作。目前常见的是对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以下举几个例子:
“轻轻的你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动动手带去千朵云彩为你遮风挡阳,远方的人快乐吧!”
显然这一条祝福短信是从“再别康桥”得到灵感,只不过是更改了其中的两处。此种短信是借用名作经典或是词曲进行创作,或是套用其格式,或是改动部分内容等。
“天下雨了,是云儿哭了;空气静了,是风儿要去睡了;夜色降了,是夕阳醉了;哼着情歌的我,已经很疲惫了;看信息的人啊,一路可顺风?”
这一条祝福朋友旅途平安的短信则是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从音节上讲也略有押韵。
“送你一份100%纯情奶糖:成分=真心+思念+快乐,有效期=一生,营养=温馨+幸福+感动,制造商:真心朋友!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这是一条新年祝福短信,套用了商品说明书的格式,进行了巧妙的替换,这种创作短信的方式常见,其手法类似于古人的“开药方”法。
“想念你的微笑,回味你的味道,脱掉你的外套,露出你的美妙,控制我的心跳,压抑我的狂躁,想想我的需要,还是早点把你干掉啊粽子!端午节快乐!”
这是一条端午节问候短信,运用拟人的手法,初一看暗含着某种暖昧的意味,哪会知道这是在吃粽子呢,一系列的排比写出了面对粽子的心情!
……各种各样的短信,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人们都会运用自己的拇指进行创作,传情达意,短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汇集了民间智慧,成为新时代的创作——“拇指创作”。
短信文学???
当初网络创作刚开始出现时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议,网络文学也曾一度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而今短信的迅速发展,及其越来越个性化的创作是否也可将其划入文学之列呢?上海远东出版社的《手机短信息——网上妙语》、经济日报出版社的《开心短信息》、知识出版社的“时尚短信系列”等短信图书的多次重印从侧面反映了短信图书市场的巨大,是否也印证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或是载体的出现呢?
短信图书并非局限于经典短信分门别类的汇聚,以短信为故事内容或以短信语言为写作形式的出版物也取得了成功,比如台湾畅销书作家滕井树创作的因错发短信引发的爱情故事——《猫空爱情故事》引起了“拇指一族”的兴趣,中国第一部短信小说《短信情缘》出版后也赢得了众多年轻读者的喜爱。
短信创作显然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创作,短信语言既不同于普通的交际用语,也有别于一般的书面语言,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语言更具调侃、直白、挑逗、双关的意味,使得人们在自娱自乐享受自己创作的快感之余,也在尽情的发泄中展示着对社会现实对生活情感对未来前景的丰富创造力。
短信已经成为公认继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那么短信创作是否成为继网络文学之后大众所能接受的新新类文学呢?
短信的文化意义
短信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也冲击着流行文化。信息传达、交流沟通只是短信所呈现的一种表象,就其实质来看却在于它的时尚、娱乐精神。事实上短信已经超出基本的通讯范畴,随着科技的进步,日渐丰富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
这是一个“眼球文化”的时代,时尚、流行是这个时代的主导元素,而年轻一族不仅是流行的制造者和时尚的引领者,也是短信最主要的受众。短信要想吸引年轻大众的兴趣和注意力,首先必须紧跟时代节拍,增添流行的元素。然而,流行的增加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必须对流行元素进行分析,找出其得以流行的成分,并对之加以改造或进行创新。
“读这信息,你已欠我一个拥抱;删这信息,欠我一个吻;存这信息,欠我一个约会;要是回复,你欠我全部;要不回复,你就是我的。”
诸如此类野蛮风格的短信并不鲜见,它们都是对《我的野蛮女友》进行改造的产物。
“上课一排全睡,打饭从不排队,反恐如痴如醉,传奇不知疲惫,短信发 到欠费,抽烟挖坑全会,白酒两瓶不醉,逃课成群结队,逛街花钱干脆,工程学院万岁。”
而类似于此对校园学习生活进行解构的短信在年轻一族中广为流传,一条短信往往被无数次转发。再看一则“校园十化”的短信:
“管理监狱化,素质流氓化,Kiss公开化,消费白领化,上课梦游化,逃课普遍化,女生恐龙化,男生痴呆化,恋爱闪电化,补课专业化。”
传统的校园生活被彻底颠覆了,在对此类短信初看一笑的背后,却隐含着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内容。
短信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从其获取的市场利润来看,它吸引着商家们的眼球。而短信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抓住了人们,构成了一幅无时无处不短信的典型图景。难怪一个社会学者在他描写城市人群特点的文章结尾时说:“一个城市青年,如果不在工作,就在发手机短信;如果不在发短信,就正在翻地址本准备发短信。有人分析,短信之所以能在中国拥有如此多的受众,是因为短信的便宜、方便、快捷,而这只是短信自身特点让人们看到的一种表象。短信之所以在中国如此兴盛,我个人觉得也有着深层的文化方面的原因。
其一,短信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我在上网,但是没看新闻;我握着手机,但是没出声音;我在画图,但是没用画笔……因为我在发短信”。而这种交流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就是——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从信息发送者手中转移到信息接受者手中,通过短信,人们可以由以往的信息受众变为信息的发布者。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编写各类短信,然后传送到千千万万的手机上。
其二,通过手机短信,人们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的话语权的快感。通过手机短信,人们平时羞于说出的,或是难以表达的东西,通过短信找到一个展示的空间。人们甚至在一个人处于孤独郁闷状态时,可以将自己内心郁积的情绪编写成短信,然后轻轻按动一个个数字,发送给一个预想的但确实存在的倾诉对象,这种自由比网络聊天来得更方便,而且同样具有匿名性、隐秘性。
其三,短信的出现、发展也体现了高度信息化时代以崇尚个性为潮流的特点。在如今这个被称为“读图的时代”,人们无暇阅读文字文本,一切以快速、简捷为中心;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个展示个性的空间,而短信恰恰迎合、满足了人们的这些心理需要。事实上短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快餐文化。
其四,从人伦关系上来看,伴随几大媒体出现的是人类日趋冷漠的人际关系,是邻里关系的日渐消解。人们通过这些媒体试图找到什么?或许是寄托,或许是希望,或许是一种填补……无论是什么,短信给人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也许就是基于此,在每年的春节,短信的发送量会达到一个惊人的数目。
短信以其个性化的特点对抗着精英文化。如今短信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应用着:北京文艺台的《拇指英雄》节目;上海地铁《时代报》的话题短信参与。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必然缺乏长久的生命力,而短信在民间,在拇指移动间,日益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意味。
短信发展史
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短信的发展史。
早在1992年,短信就已经在英国诞生,但由于早期商业运作模式的失败,最终是花谢花飞。1995年中文短消息面世。直至1999年,日本的DoCoMo公司推出基于HTMT技术,与互联网购因的移动通信模式——I—mode模式,短信才逐步显示其市场号召力。由于中国移动借鉴了国外成功的运营模式,在2000年末推出“移动梦网计划”之后,短信市场被迅速点燃。2000年,全国手机短信的发送量是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2年达到的900亿条,2003年达到爆炸性1700亿条,而2004年春节仅七天时间中国短消息的发送量超过了98亿条。短信在中国以几何级数飞速发展,或许连短信技术的发明者都未曾料到,而且,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用户对短信的认可,其发展前景将不可估量。
短信这项功能在手机上是从无到有,从英文到中文逐渐发展的,短信——作为第五媒体,它的发展让商家赚取了大把钞票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时至今日,手机短信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老百姓在短信领域又一次显示了他们的智慧。
短信分类及创作
一种新生事物的发展,成熟之后人们通常习惯于对它进行分类的处理,短信根据其内容的差异,也可进行此种操作。从最普通的新闻类到娱乐类,从搞笑类(有的网站甚至创作了所谓的爆笑类)到幽默类,从问候类到祝福类,短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不拘一格。而在每一大类里又可细分为许多的小类,如新闻类可划分出科技新闻、财经新闻、社会新闻、体育新闻等。曾有人总结了短信的“七宗罪”:中奖、推销、侮辱、无聊、黄段子等;也有人曾总结短消息受欢迎的原因:娱乐、游戏、不健康内容、便宜、方便、容易掌握、覆盖面大、商业用途,于此可以大略知道一些短信的内容了。
随着短信的发展,其创作手法也日显成熟。不知把短信当作创作是否合适,暂且先用这个词,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看短信也的确体现了一种民间的创作,大致可算作一种民间的文本。而今几大门户网站由于短信存在的无限利润空间开辟了短信业务,他们创作了大量的短信供人们挑选。
当然,短信由于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在创作手法上也不同于其他文本的创作。目前常见的是对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以下举几个例子:
“轻轻的你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动动手带去千朵云彩为你遮风挡阳,远方的人快乐吧!”
显然这一条祝福短信是从“再别康桥”得到灵感,只不过是更改了其中的两处。此种短信是借用名作经典或是词曲进行创作,或是套用其格式,或是改动部分内容等。
“天下雨了,是云儿哭了;空气静了,是风儿要去睡了;夜色降了,是夕阳醉了;哼着情歌的我,已经很疲惫了;看信息的人啊,一路可顺风?”
这一条祝福朋友旅途平安的短信则是运用了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从音节上讲也略有押韵。
“送你一份100%纯情奶糖:成分=真心+思念+快乐,有效期=一生,营养=温馨+幸福+感动,制造商:真心朋友!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这是一条新年祝福短信,套用了商品说明书的格式,进行了巧妙的替换,这种创作短信的方式常见,其手法类似于古人的“开药方”法。
“想念你的微笑,回味你的味道,脱掉你的外套,露出你的美妙,控制我的心跳,压抑我的狂躁,想想我的需要,还是早点把你干掉啊粽子!端午节快乐!”
这是一条端午节问候短信,运用拟人的手法,初一看暗含着某种暖昧的意味,哪会知道这是在吃粽子呢,一系列的排比写出了面对粽子的心情!
……各种各样的短信,成为人们生活不可少的一部分,每天人们都会运用自己的拇指进行创作,传情达意,短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汇集了民间智慧,成为新时代的创作——“拇指创作”。
短信文学???
当初网络创作刚开始出现时引起人们的广泛争议,网络文学也曾一度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而今短信的迅速发展,及其越来越个性化的创作是否也可将其划入文学之列呢?上海远东出版社的《手机短信息——网上妙语》、经济日报出版社的《开心短信息》、知识出版社的“时尚短信系列”等短信图书的多次重印从侧面反映了短信图书市场的巨大,是否也印证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或是载体的出现呢?
短信图书并非局限于经典短信分门别类的汇聚,以短信为故事内容或以短信语言为写作形式的出版物也取得了成功,比如台湾畅销书作家滕井树创作的因错发短信引发的爱情故事——《猫空爱情故事》引起了“拇指一族”的兴趣,中国第一部短信小说《短信情缘》出版后也赢得了众多年轻读者的喜爱。
短信创作显然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创作,短信语言既不同于普通的交际用语,也有别于一般的书面语言,它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语言更具调侃、直白、挑逗、双关的意味,使得人们在自娱自乐享受自己创作的快感之余,也在尽情的发泄中展示着对社会现实对生活情感对未来前景的丰富创造力。
短信已经成为公认继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那么短信创作是否成为继网络文学之后大众所能接受的新新类文学呢?
短信的文化意义
短信的飞速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也冲击着流行文化。信息传达、交流沟通只是短信所呈现的一种表象,就其实质来看却在于它的时尚、娱乐精神。事实上短信已经超出基本的通讯范畴,随着科技的进步,日渐丰富着其自身的文化内涵,
这是一个“眼球文化”的时代,时尚、流行是这个时代的主导元素,而年轻一族不仅是流行的制造者和时尚的引领者,也是短信最主要的受众。短信要想吸引年轻大众的兴趣和注意力,首先必须紧跟时代节拍,增添流行的元素。然而,流行的增加并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必须对流行元素进行分析,找出其得以流行的成分,并对之加以改造或进行创新。
“读这信息,你已欠我一个拥抱;删这信息,欠我一个吻;存这信息,欠我一个约会;要是回复,你欠我全部;要不回复,你就是我的。”
诸如此类野蛮风格的短信并不鲜见,它们都是对《我的野蛮女友》进行改造的产物。
“上课一排全睡,打饭从不排队,反恐如痴如醉,传奇不知疲惫,短信发 到欠费,抽烟挖坑全会,白酒两瓶不醉,逃课成群结队,逛街花钱干脆,工程学院万岁。”
而类似于此对校园学习生活进行解构的短信在年轻一族中广为流传,一条短信往往被无数次转发。再看一则“校园十化”的短信:
“管理监狱化,素质流氓化,Kiss公开化,消费白领化,上课梦游化,逃课普遍化,女生恐龙化,男生痴呆化,恋爱闪电化,补课专业化。”
传统的校园生活被彻底颠覆了,在对此类短信初看一笑的背后,却隐含着许多值得人们思考的内容。
短信在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功,从其获取的市场利润来看,它吸引着商家们的眼球。而短信也以其独特的魅力抓住了人们,构成了一幅无时无处不短信的典型图景。难怪一个社会学者在他描写城市人群特点的文章结尾时说:“一个城市青年,如果不在工作,就在发手机短信;如果不在发短信,就正在翻地址本准备发短信。有人分析,短信之所以能在中国拥有如此多的受众,是因为短信的便宜、方便、快捷,而这只是短信自身特点让人们看到的一种表象。短信之所以在中国如此兴盛,我个人觉得也有着深层的文化方面的原因。
其一,短信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我在上网,但是没看新闻;我握着手机,但是没出声音;我在画图,但是没用画笔……因为我在发短信”。而这种交流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就是——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从信息发送者手中转移到信息接受者手中,通过短信,人们可以由以往的信息受众变为信息的发布者。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编写各类短信,然后传送到千千万万的手机上。
其二,通过手机短信,人们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的话语权的快感。通过手机短信,人们平时羞于说出的,或是难以表达的东西,通过短信找到一个展示的空间。人们甚至在一个人处于孤独郁闷状态时,可以将自己内心郁积的情绪编写成短信,然后轻轻按动一个个数字,发送给一个预想的但确实存在的倾诉对象,这种自由比网络聊天来得更方便,而且同样具有匿名性、隐秘性。
其三,短信的出现、发展也体现了高度信息化时代以崇尚个性为潮流的特点。在如今这个被称为“读图的时代”,人们无暇阅读文字文本,一切以快速、简捷为中心;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需要一个展示个性的空间,而短信恰恰迎合、满足了人们的这些心理需要。事实上短信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快餐文化。
其四,从人伦关系上来看,伴随几大媒体出现的是人类日趋冷漠的人际关系,是邻里关系的日渐消解。人们通过这些媒体试图找到什么?或许是寄托,或许是希望,或许是一种填补……无论是什么,短信给人们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平台。也许就是基于此,在每年的春节,短信的发送量会达到一个惊人的数目。
短信以其个性化的特点对抗着精英文化。如今短信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被应用着:北京文艺台的《拇指英雄》节目;上海地铁《时代报》的话题短信参与。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产品,必然缺乏长久的生命力,而短信在民间,在拇指移动间,日益彰显出其独特的文化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