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主席指出: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发展和安全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应对复杂安全威胁、赢得国家战略优势的重大举措。在后勤系统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是贯彻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实际举措,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探讨外军在军民融合保障体制建设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旨在为我军推进军民融合后勤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军民融合 后勤保障 建设
中图分类号:F42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5-0235-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促使国防和军队建设出现转型,从而引发了后勤领域的深刻变革。军民融合式后勤保障作为一种新的后勤建设思想和发展理念,是以国家军民融合战略为指导,在市场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实现富国与强军战略目标的保障方式。在这方面,尽管国情、军情不同,精简数量、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外军共同的做法是:通过军民保障力量的融合,将民用保障能力纳入军队后勤保障体系之中,在织织结构上變“分离”为“一体”,逐步形成常备军后勤力量、预备役后勤力量和民用保障力量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其主要方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组织领导上,设立专职机构具体统筹负责
为加强战场和对民间力量的利用和管理,外局设立有一些专门机构和人员。比如美军设立了联合采购委员会。委员会任务之一是审查和监督战区内有关民力利用的合同事务,以提高效率和节省费用;二是合同事务主管助理,其职责是代表联合部队司令官处理合同事务,他通常担任联合采购委员会的主席;三是陆军器材部派出的计划管理组,其职责是对《利用民力增补军队后勤纲要》的实施进行现场管理;四是国防部国防合同管理局,其任务是在国防部的民力合同签订后对其进行管理,主要是对承包商的各项活动进行现场监督,确保承包商圆满履行合同条款。在比如日本,为确保军队战时在海上运输中有效地利用民力,政府专门颁布了一个“战时海上军事运输机构案”。该法案规定,战时海上军事运输机构在内阁首相的领导下,由防卫厅、运输省、通商省组成。防卫厅通过“海上军事运输司令部”,负责组织作战物资的运送。根据海上军事运输的需要,运输省通过“运输委员会”与“国家船舶航行局”负责调配民用船舶,通商省通过“资源管理局”对所需的作战物资进行综合调整。还比如俄罗斯,为搞好社会化保障,在国防部设立了军队社会保障委员会,国防部总财经部下设社会保障局,总后监察局下设社会保障管理局,专门负责军队的社会保障工作,协调军队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组织和检查各项社会保障内容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二、在法规建设,持续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法制建设是推进后勤军民一体化的重要保障。美国的国家决策和宏观调控层通过颁布法律和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来确定军民一体化的实施措施。美国国会颁布的动员法,如 《国家安全法》、《战争授权法》、《国家紧急状态法》、《国防生产法》、《国防设施法》、《商船法》等,国防部和各军兵种颁布的指令、条令和条例,如《联合动员计划》、《陆军动员》等,都对民力的动员和利用作了明确的规定。美国国防部《必不可少的商业公司服务在危机期间的延续性》、《陆军部队文职雇员部署指南》、《商业公司部署指南》和《动员计划和管理》等法规与条例,都全面而具体地阐述和规定了民力利用问题。美国国会从1990年开始,通过每年度的《国防授权法》和制定《联邦采办改革法》等一系列重要法案和政策,规定了一系列消除军民分割的政策,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建立一个“无缝”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俄罗斯也非常重视法律法规的作用,先后制定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防工业“军转民”法》,《1998—2000年国防工业“军转民”和改组专项规划》。这些法律法规对军工企业实行优化改组,对生产军品和军用技术的基本骨干企业和缩减军工企业的数量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在力量使用上,把保障力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对后勤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只靠部队自身的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后勤保障融入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才能保证本国能够以最先进的技术、最低的成本保障国防建设。比如,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参战的50多万人中,有23万是被征召的民工;征用的民用商船占全部运输船只的17%;租用了国内20家航空公司的近200架大型民航运输机,总出动量超过1.3万架次,运送了50万吨物资和40余万人员。美军只有17所随军作战医院,其他都是战时征用。政府与26家合同商签订合同,由它们承担主要的维修工作,另有数十家合同商提供物资保障。日本实行“以民掩军”模式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将国防和军队建设完全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日本的国防开支占GDP很低,基本保持在1%以内,主要依靠民间企业,特别是民间大型企业发展武器装备。据统计,日本有17家大型企业承包了防卫厅95%的装备研制和生产任务。当前,日本的武器装备处于较高水平,而且具有较大军事潜力。
四、在资源利用上,实现优化配置高效利用
资源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相对有限性,其具体可以分为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所以,如何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资源成为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美国在发展后勤军民融合中、充分利用资源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飞机产业是美国比较典型的半军用半民用的产业部门。一般情况下,军用飞机业务由于其独特的性能要求,如隐身和高机动性等,使其具有了专用性质,飞机产业通常采用军民分体式生产。美国政府为了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政府地鼓励、引导和支持作用,促进军用与民用生产的协调一致。通过国防部提供资金加强工厂的现代化改造,促使在同一工厂、同一生产线,甚至同一机床上,既制造军用飞机的主要结构部件,又制造民用飞机的主要结构部件。有时甚至使用直接干预的方式促使军工企业重组和兼并,促进一体化发展,使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五、在技术标准上,实行统一的军民通用标准
重视军民技术标准的统一,是世界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美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标准体系、编码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优先采用商业性和其他非发展性产品,提高了民用标准和性能规范在国防部标准化文件中的比例。具体方法是:民用技术标准的采用放在第一顺序;简化审核采用民用标准的程序;发布标准化指导性文件,形成军民通用的经济技术标准;全面推行“单一过程协议”,即在亦军亦民企业中推行单一标准规范、质量体系和会计制度,使军用民用产品的质量体系和工艺规程合二为一,以充分发挥承包商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日本在军民技术标准方面也实行了多种措施,如1995年防卫厅对海上装备进行了评估审查,以确定哪些军用标准设备可被民品替代。俄罗斯对军民技术标准同样非常重视,如要求在航空航天、电子、通信设备等工业部门特别优先采用军民两用技术。法国军队认为,军用和民用技术之间已经不存在严格的界线,因而也强调更多地采用商业规范。
[关键词]军民融合 后勤保障 建设
中图分类号:F42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35-0235-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促使国防和军队建设出现转型,从而引发了后勤领域的深刻变革。军民融合式后勤保障作为一种新的后勤建设思想和发展理念,是以国家军民融合战略为指导,在市场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实现富国与强军战略目标的保障方式。在这方面,尽管国情、军情不同,精简数量、方式方法不尽相同,但外军共同的做法是:通过军民保障力量的融合,将民用保障能力纳入军队后勤保障体系之中,在织织结构上變“分离”为“一体”,逐步形成常备军后勤力量、预备役后勤力量和民用保障力量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其主要方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组织领导上,设立专职机构具体统筹负责
为加强战场和对民间力量的利用和管理,外局设立有一些专门机构和人员。比如美军设立了联合采购委员会。委员会任务之一是审查和监督战区内有关民力利用的合同事务,以提高效率和节省费用;二是合同事务主管助理,其职责是代表联合部队司令官处理合同事务,他通常担任联合采购委员会的主席;三是陆军器材部派出的计划管理组,其职责是对《利用民力增补军队后勤纲要》的实施进行现场管理;四是国防部国防合同管理局,其任务是在国防部的民力合同签订后对其进行管理,主要是对承包商的各项活动进行现场监督,确保承包商圆满履行合同条款。在比如日本,为确保军队战时在海上运输中有效地利用民力,政府专门颁布了一个“战时海上军事运输机构案”。该法案规定,战时海上军事运输机构在内阁首相的领导下,由防卫厅、运输省、通商省组成。防卫厅通过“海上军事运输司令部”,负责组织作战物资的运送。根据海上军事运输的需要,运输省通过“运输委员会”与“国家船舶航行局”负责调配民用船舶,通商省通过“资源管理局”对所需的作战物资进行综合调整。还比如俄罗斯,为搞好社会化保障,在国防部设立了军队社会保障委员会,国防部总财经部下设社会保障局,总后监察局下设社会保障管理局,专门负责军队的社会保障工作,协调军队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组织和检查各项社会保障内容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二、在法规建设,持续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加强法制建设是推进后勤军民一体化的重要保障。美国的国家决策和宏观调控层通过颁布法律和制定相应发展战略来确定军民一体化的实施措施。美国国会颁布的动员法,如 《国家安全法》、《战争授权法》、《国家紧急状态法》、《国防生产法》、《国防设施法》、《商船法》等,国防部和各军兵种颁布的指令、条令和条例,如《联合动员计划》、《陆军动员》等,都对民力的动员和利用作了明确的规定。美国国防部《必不可少的商业公司服务在危机期间的延续性》、《陆军部队文职雇员部署指南》、《商业公司部署指南》和《动员计划和管理》等法规与条例,都全面而具体地阐述和规定了民力利用问题。美国国会从1990年开始,通过每年度的《国防授权法》和制定《联邦采办改革法》等一系列重要法案和政策,规定了一系列消除军民分割的政策,明确提出了要逐步建立一个“无缝”的国家科技工业基础。俄罗斯也非常重视法律法规的作用,先后制定了《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国防工业“军转民”法》,《1998—2000年国防工业“军转民”和改组专项规划》。这些法律法规对军工企业实行优化改组,对生产军品和军用技术的基本骨干企业和缩减军工企业的数量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在力量使用上,把保障力量融入经济社会发展
信息化条件下的现代战争,对后勤保障的需求越来越高,只靠部队自身的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后勤保障融入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之中,才能保证本国能够以最先进的技术、最低的成本保障国防建设。比如,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参战的50多万人中,有23万是被征召的民工;征用的民用商船占全部运输船只的17%;租用了国内20家航空公司的近200架大型民航运输机,总出动量超过1.3万架次,运送了50万吨物资和40余万人员。美军只有17所随军作战医院,其他都是战时征用。政府与26家合同商签订合同,由它们承担主要的维修工作,另有数十家合同商提供物资保障。日本实行“以民掩军”模式发展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将国防和军队建设完全融入了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日本的国防开支占GDP很低,基本保持在1%以内,主要依靠民间企业,特别是民间大型企业发展武器装备。据统计,日本有17家大型企业承包了防卫厅95%的装备研制和生产任务。当前,日本的武器装备处于较高水平,而且具有较大军事潜力。
四、在资源利用上,实现优化配置高效利用
资源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相对有限性,其具体可以分为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信息等。所以,如何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资源成为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的问题。美国在发展后勤军民融合中、充分利用资源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飞机产业是美国比较典型的半军用半民用的产业部门。一般情况下,军用飞机业务由于其独特的性能要求,如隐身和高机动性等,使其具有了专用性质,飞机产业通常采用军民分体式生产。美国政府为了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政府地鼓励、引导和支持作用,促进军用与民用生产的协调一致。通过国防部提供资金加强工厂的现代化改造,促使在同一工厂、同一生产线,甚至同一机床上,既制造军用飞机的主要结构部件,又制造民用飞机的主要结构部件。有时甚至使用直接干预的方式促使军工企业重组和兼并,促进一体化发展,使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五、在技术标准上,实行统一的军民通用标准
重视军民技术标准的统一,是世界各国军队的普遍做法。美国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标准体系、编码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优先采用商业性和其他非发展性产品,提高了民用标准和性能规范在国防部标准化文件中的比例。具体方法是:民用技术标准的采用放在第一顺序;简化审核采用民用标准的程序;发布标准化指导性文件,形成军民通用的经济技术标准;全面推行“单一过程协议”,即在亦军亦民企业中推行单一标准规范、质量体系和会计制度,使军用民用产品的质量体系和工艺规程合二为一,以充分发挥承包商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日本在军民技术标准方面也实行了多种措施,如1995年防卫厅对海上装备进行了评估审查,以确定哪些军用标准设备可被民品替代。俄罗斯对军民技术标准同样非常重视,如要求在航空航天、电子、通信设备等工业部门特别优先采用军民两用技术。法国军队认为,军用和民用技术之间已经不存在严格的界线,因而也强调更多地采用商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