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共能”“异能”论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_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可分为“共能”与“异能”两种。“共能”是指所有学生都要具备的写作能力;“异能”是指学生个人特殊的写作才能,不是人人都要具备的。在写作教学中亟须对这两种能力加以鉴别,只有作准确的区分,弄清楚二者的关系,才能知道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是不需要教的,才可能对写作教学作科学合理的设置与安排。以往写作教学未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不是以为所有的写作能力学生都必须掌握,就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随意、主观地加以取舍,导致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应用的错位,导致写作“异能”与“共能”教学的混淆。这是造成写作教学长期低效、失效、反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考作文“文体不限”的要求,当是语文课改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文体不限”,便表明了高考作文检测的是写作“异能”。“文体不限”,
  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保障了学生写作的个性化发展。由于有些命题者对此尚缺乏必要的体认,因此,近年高考有的省市重又进行文体限制,即检测写作“共能”。例如,在写作题目中标明”写一篇议论文”或“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等等。这就阻遏了学生写作个性的发挥,致使有些考生不得不放弃优势,而去写并不擅长的体式:而这一体式也许恰巧就是他写作上的“短板”,这自然是有失公平的。
  从根本上说,写作教学最终都是要指向学生写作“异能”培养的,因为人在写作上的发展与成才是最为多样化的,不但个体专擅的写作体式存在差异,而且即便写的是同一种体式,写作内容、写作方法、写作风格也会存在个性化差异。而写作体式与个性化差异都将制约着我们的写作教学目标的定位,我们的教学自始至终就是奔着寻求、发现、培养这些差异而去的。
  中学生究竟该学写何种文体,本没有一定之规,由于每个人的写作兴趣、潜能、才情都是不一样的,各有“异禀”“异能”,教学就不能“一刀切”。教师应因材施教,学生应适己而学。由此看来,按当今教材中的要求,让所有的同学按部就班地学写同样体式的文章,按照同样的模式,写同样的作文题,把所谓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有应用文)写作一概视为写作“共能”,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生按部就半班学的这些“文体”还不是“真文体”,非但不是“共能”,而且还是“伪能”。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是相沿成习专门用于教学、考试的虚拟文体,是些“四不像”文体——“伪文体”。单就这些文体是“伪文体”而言,其写作能力就不能作为学生写作的“共能”。在真实写作中,没有哪一种文章体式称为记叙文,只有新闻、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散文、小说等特点不一的叙事体式,记叙文与其中的哪一种都不靠。在一般教师的观念中,它是一种写人记事的写实性的文字,但又不是新闻、通讯这些“实用体式”,不是叙事散文、小说这些“文学体式”,
  也不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报告文学、传记文学这些“两栖体式”。说明文、议论文也是如此,与真实写作的哪一种体式都不同:说明文不是说明书、介绍信、解说词、科普小品中的某一种,议论文也不是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论文中的某一种。这就使学生学了12年语文、写作,绕了一大圈,到头来什么实际的写作体式也没学会。中学毕业后,不论是升学,还是走上社会,等到需要文章时,一切还得从头开始学。显然,“伪能”教学是严重违背教育规律的。
  就培养“异能”来看,即便是“真文体”,也无需面面俱到,什么都学。其实,多数人一生中专擅的写作体式也就是一两种、两三种:诗人写诗,小说家写小说,新闻记者写新闻,学者写论文,教师写教案、教研论文……专业人士尚且如此,中学生自然就更没必要什么都会。上述文体的写作不是中学写作教学的“共能”,而是各自的写作“异能”。教学便是应该以“真文体”中的某些“异能”为目标。学的既是“伪文体”,还什么都学点,结果自然是什么都学不会,而且败坏了学生写作学习的兴致。在高考中学生“自选文体”还写不好,不能说与这种“蜻蜒点水”式的面面俱到没有关系。
  写作教学难就难在不能“一刀切”,不但要培养普遍性的写作能力——“共能”,还要及早开始因材施教,培养专才性写作基础——“异能”。要有所侧重,使学生写作的特殊才能尽早得到开发。比如,有文学天赋的,就应该侧重培养他们想象、虚构的能力:有传媒天赋的,就应该侧重培养他们采访、纪实的能力;有商业天赋的,就应该侧重培养他们调查、报告的能力:有研究天赋的,就应该侧重培养他们探究、抽象的能力……如果学生在高中毕业,即18岁以前,语文教育只进行虚拟的通识性的写作基础教学,没能形成一定的文体写作意识,没有为学生个性化写作奠定基础,使之进入某些真文体写作中,到头来就可能错过了写作“异能”——专才发展的最佳时期。
  着眼于写作“异能“的发现、开发与发展,顺应学生的写作天性,因材施教,使他们的写作潜能、个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应成为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
  那么,与写作“异能”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写作“共能”又是什么呢?究竟哪一种写作体式是所有同学都要学习的写作“共能”呢?——这就是“议论”。“议论”体式写作的能力是所有人毕生的需求,不论学生是否有这方面的天赋,它都必须成为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重点,成为贯穿基础写作教育的主线。
  这里说的“议论”,不是上面说的“议论文”,不是一种文体,而是指“议论”体式,包括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论文等。当然,这些体式还可以细分。例如文艺评论,可以细分为文学评论与艺术评论,文学评论可以分为小说评论、诗歌评论、散文评论、戏剧评论等,艺术评论可以分为美术评论、音乐评论、影视评论、戏剧评论等。
  在笔者看来,以往中小学写作教学用力最多的“记叙文”(往往包括“抒情文”)写作,并非写作“共能”,而是“异能”,对部分有这方面天赋的同学来说十分重要,但不是所有同学在未来工作、学习、生活中必用的。
  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培养写作“共能”与“异能”,应二者并重。培养写作“共能”,主要目的在于“应人(人类)”“应世”,满足所有学生的基于社会性的共性化需求,也是满足大部分学生未来的学习性、职业l生需求;培养写作“异能”,主要目的在于“应己”,满足不同学生基于个人自然性倾向的个性化需求,也会涉及某些职业性需求。培养“共能”,主要是出于普遍的社会交往与工作、学习的需要;培养“异能”,主要是出于自身的写作兴趣、潜能、才情。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写作“共能”是无可选择的,学习写作“异能”则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但在二者并重中还应有所倾斜:培养写作“共能”——“议论”体式写作,应成为中小学写作教学的重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其实也等于将写作“异能”的培养作为重点)。之所以应着重于“议论”体式写作,除了“共能”与多数人的“异能”重合这一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议论”这一“共能”关乎人的一系列基本属性。人是求知的动物,是理性动物,是社会动物, 是符号动物,苏格拉底、柏拉图直至亚里士多德都曾对此有过阐释。他们的阐释都表明“议论”体式写作能力是基于人的多方面的属性,是对人的本性、天性的顺应,是人之为人所必需。再就写作的实际应用层面而言,“议论”体式写作是一种必要的学习手段,“议论”体式是大学写作的主要形式,学生在未来工作中需要“议论”体式写作。
  可见,“议论”体式写作作为“共能”是有充分依据的。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叙事”和“抒情”体式写作虽然也很重要,但不是所有人职业、事业发展之必要,或者说其必要性远低于“议论”体式写作。一般人比较容易应对生活中所需求的“叙事”“抒情”写作,却难以应对学习、工作中所需求的“议论”写作。“议论”写作的难度高于“叙事”“抒情”写作。
  其实,“议论”体式写作这一“共能”的培养,可以从小学开始。我们今天“议论文”写作教学一般始于中学,初三~-,-F式开始,这种做法是值得探讨的。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早在小学三年级就开始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人的认识的发生分为几个阶段:感知运动水平(婴儿期)、前运演思维阶段的第一水平(从两岁左右到四岁)、前运演阶段的第二水平(从五岁到六岁)、具体运演阶段的第一水平(从七岁到八岁)、具体运演阶段的第二水平(将近九岁到十岁)、形式运演(将近十一岁到十二岁)。他所说的“形式运演”,可以看成抽象思维能力的发生:“形式运演的主要特征是它们有能力处理假设而不是单纯地处理客体:这是研究这个问题的所有作者都注意到的儿童在十一岁左右出现的那个基本创新。但是这个特点还牵涉到另一个同等重要的特点。儿童提出的假设并不是客体,而是命题,假设的内容则是类、关系等等的能够直接予以证实的命题内运演;从假设推导出来的推论也是这样。”(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1第52页)这实际上说的就是观点的提出,假设、推理与分析、论证等“议论”能力的发生,而此前的“将近九岁到十岁”的“具体运演阶段的第二水平”,可以看成这一阶段的前奏。就是说,抽象思维的能力萌发于九岁,到了十—二岁已有一定水平的发展。这么看来,“议论”体式写作最早是否可以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八岁能读会写”的语文教改实验,让二年级学生就开始写小论文,让他们自己在生活中发现、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寻求答案,有的学生已经写得很不错了,这当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如果从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议论”体式写作,到了高中毕业,势,必会奠定相当坚实的“议论”基础。
  “议论”写作的基础性“共能”是什么呢?尽管不同的“议论”体式各有倚重,但不论哪一种“议论”体式写作,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这些“共能”:材料的搜集,论点的确立,基本概念的阐释,矛盾的揭示,条件、原因、结果、过程的分析,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归谬法、比喻法等论证方法的运用等。这是大家共同都要学习的。
  “议论”写作既是“共能”,也是“异能”。“议论”写作虽然是学生写作教育的共同要求,但是,同学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他们各自感兴趣的或适合的“体式”作为学习的目标。如前所说,“议论”体式还可以细分为随笔、杂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社会评论、论文等,不同喜好与才情的同学可以选择其中的某一种或两种作为练习的对象。在“共能”中寻求“异能”,让学生知道“议论”体式有若干种,可以各取所需,各呈所长,从一开始就因势利导进入真文体写作。至此,写作“共能”教学这一“重点”,便与写作“异能”教学这一“主线”自然地交会了。
  学习的程序,大约可以分为三阶段:一般可以是先学“议论”体式写作的各种基础性“共能”,即先学习搜集资料、提炼沦点、分析论点、论证论点等;再选择性地学习“议论”体式写,乍的“异能”,即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优长,选择其中拘一种“议论”体式学习,如学写随笔或杂文等;最后再聚焦到“议论”写作的体式“共能”上,学习“论文”写作。这不是说只有最后阶段才写论文,从小学就可以开始写小论文,而且论文写作是贯穿始终的,是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
  论文写作,是大家都要掌握的“共能”,绝大多数人也可以将其作为“异能”(“异能”与“共能”重合),作为终极目标。它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为所有人都要会写论文。将来绝大部分中学生都要上大学,要写各类论文:学期论文、学年论文、学科论文、毕业论文等。相当部分同学还要读硕、读博,更离不开写各类论文,他们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事就是写学位论文。将来的继续学习、终身学习以及本职工作都需要论文写作。因此,如果要说哪一种写作体式是所有人终身受用的“共能”,那就是“论文”。
其他文献
“习作难,习作难,习作课上不开颜。”习作真的这么难吗?问题何在?如何面对?本文试作如下探讨。    一、准确定位小学习作教学的目标,让习作练习以亲切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    习作难,习作难,殊不知有时候是我们自己设置了难度。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我们衡量一篇好的习作的标准往往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叙写生动形象等等,每一篇算得上优秀的习作必须如此。诚然,这是一篇优秀作文所必须具备的,但我们要求学生平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熏陶、人格形成的过程。学生喜爱、欢迎充满情趣并富有美感的语文课。前不久,我听了一位青年教师上的《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教师以情为主线,紧扣学生心弦,给学生留有较广阔的情感空间。一个“情”字贯穿课堂,使学生成为体验课文情感的主人,使整堂课给人以情的感动和美的享受。  一、境中生情  师:我们的动物王国里有许多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今天老师带大家去和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是工具性的升华。它们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水乳交融关系。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的过程。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我县骨干教师梁月金在最近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的《落花生》一课浅谈我的几
如何高效地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走出高耗低效的误区,是每一位教师不断在思索、探求的课题。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活动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来灵活分配,调整好课堂教学的时间结构,特别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时机。  一、课初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一)读题质疑,激活探究兴趣  国标本小学语文的文题都有着言简意赅的鲜明特点,揭题时,教师可尝试让学生抓住课题中的“留白”来提问,这既可以训练学生
埃及人阿巴斯·阿卡德说:“阅读——而不是别的,可以给我比一个人生命更多的生命。”他把阅读看成是一个人个体生命的扩展。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当然,课外阅读不仅仅是为课内阅读服务的,我们要引领学生走出以课外辅导书为主的阅读领域,在小学阶段这个培养阅读习惯的最佳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家乡奇石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2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及小组合作的能力。  3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活动准备    1 带领学生参观家乡的“奇石苑”,采访清江奇石村。  2 搜集家乡奇石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活动过程    一、赏奇石  师:同学们,我们的家乡长阳是块神奇
我愿我能在横过孩子心中的道路上游行,解脱了一切的束缚。  ——泰戈尔    一、缘起:文学对岸的理性皈依    语文教育究竟要让学生学些什么呢?按照叶圣陶先生的观点,学习语文就是“学习本国的语言文字”。在当时的背景下和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叶老的解释作为选文、文本解读与教学预设的前提,形成的重视剖析内涵、以读带讲、咬文嚼字的语文课堂,堪称语文教学的经典。同时,今天强调“语文是文学”、“语文教育
教育是一种“为人”的艺术,“育人”、“立人”是教育的神圣使命;教育又是一种“人为”的艺术,“育人”、“立人”又要人(教育者)来完成。这就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仅有知识、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它更需要智慧,即“对情境的认识、辨别和顿悟”(美国学者里弗语)的能力。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得更直接,教育“全部的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学校教育实施的渠道固然很多,但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却是不争的事实。教育智慧
《白鹅》是丰子恺先生的名篇,文童幽默风趣,读者令人忍俊不禁,其中,解读白鹅的“高傲”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笔者执教时,遭遇了学生对白鹅“高傲”的出乎意料的解读,在处理时陷入了尴尬。请看教学片断:    教学案例    [片段一]  师:刚才我们说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当作者抱着这个雪白的大鸟回家时,它——  生:伸长了脖子,左顾右盼。  师:是啊。伸长了脖子,它在看什么呢?  生1:它在看周围的环境,这
设计理念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向同学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对于自己去过的地方,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何让我们的习作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建立一种内在的默契呢?在指导中,我努力为学生构建平等对话的平台,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交流,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交流,了解习作方法,体验生活,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写作。    目标预设  1.在收集材料和课堂情景创设中唤起学生心灵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