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与信息素养浅析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696895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基于新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信息素养的含义做了再研究思考,对新课标提出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做了分析,重点是分析了二者的关系和异同,并对今后的工作方向做出规划和展望,以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更好地开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素养;核心素养;高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05-017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1 概述
  在新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课程基本理念第一条即为“坚持立德树人的课程价值观,培养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1],其中信息素养的概念早以广为人知,在2003年版课程标准中的叙述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一直沿用至今。
  而2017版的新课标中,对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含义的描述尚属首次。新标准中将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2][3]。
  那么新提出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和信息素养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有何异同,本文对此做了深入的探讨,以期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2 对信息素养的再思考
  2.1 信息素养自古有之
  从信息素养的基本意义上来说,其实在信息技术以学科身份出现之前,甚至更久远的年代,具备这种素质的人就有很多,只是没有单独提出这个名词而已。
  例如出自《淮南子》的成语“一叶之秋”,就形象地说明了由有限的信息就可推知事物的发展规律。再如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子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将信息的获取和运用,在军事上提升到至关重要,关乎生死的地位。还有诸多关于天气的谚语,比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甚至二十四节气的制定,都是人们在生活中对相关物候信息加以观察、处理、总结的成果。
  由此可知,信息素养简单的理解,正如保罗·泽考斯基所说,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
  2.2 其他学科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
  如果从学科区分,除了信息技术课程,其他学科也与信息素养密切相关。首先所有实验学科,例如物理、化学等学科[4][5],都要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加以分析,总结规律,显然处处体现着信息素养的作用。
  其次,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正被广泛使用调查法,案例法、归纳演绎法等,也离不开对信息的获取和管理,当然还需要做大量的统计建模,误差分析等工作,这些也都离不开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
  最后,以哲学为代表的文科学科,也与信息素养息息相关,例如我们熟知的,“抓主要矛盾”,“透过现象看本质”等,既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也体现了在诸多繁杂的信息中,找到关键,找到根源的信息素养。
  事实上,近年来,与信息素养相关的教科研论文为数众多,其中相当比重都是结合不同学科,介绍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方法和经验。
  2.3 信息素养归根结底是人的素养
  信息素养既不只属于哪个时代,也不只属于那门学科,当然也不会专属于信息技术学科。归根结底,信息素养是人的一种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方式,分析能力,总结能力等许多方面。也可以说,信息素养是人的科学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在信息技术学科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既然并不专属于信息技术学科,那在为何一定要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或者说,为何将这一重任交托给了信息技术学科,笔者认为有如下三方面的原因:
  3.1 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发展对人的信息素养提出新的要求
  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一直在迅猛发展。我们不仅能够大量地搜集信息,还自觉不自觉地在制造信息、传播信息。随着软硬件技术的不断突破,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也随之增强。近几年,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自动驾驶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愈来愈多。
  技术层面的进步,必然改变人们利用信息的方式,进而导致思维、方法上的革命。
  3.2 解决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问题,就是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从新课标描述的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来看,不管是必修模块還是选修模块,除了最基础的知识技能,最终总要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需要经过分析问题、搜集信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验证结论等一系列步骤。每一步的实施和评价,无不体现着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教学手段上,以任务驱动为例,在分工分组、讨论分析、总结汇报等环节,无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所以从课程的内容上来说,培养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信息技术课程无疑是契合度最高的。
  3.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对信息技术学科提出的培养人的能力的要求
  虽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不会改变,但如何利用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技术,为我所用,既需要对技术的熟练掌握,也是在考验个人的能力素养。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要求在课程中传授学生知识技术的同时,让学生锻炼思维,掌握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学会灵活运用。当今时代,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不可能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都非常重视能力培养,那么在信息技术学科中所能给予学生的能力恰恰就是信息素养。反过来说,虽然信息素养不为信息技术学科所独有,但信息技术学科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最合适的平台。   4 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与“信息素养”字面颇为相似。特别是前者,为新课标首次提出,且与后者在都新课标的不同地方都被多次提及,显然需要区别分析。在新课标中,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的内容都做了具体阐释,在此不再重复,仅对三个方面特别加以说明。
  4.1 核心素养以课程为基础
  每门学科都有其核心素养,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当然是以信息技术学科为基础,是属于该学科的。这也是有别于信息素养的一个简单特征。
  4.2 核心素养重在培养思维方式、创新意识
  此次提出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在学习手段和思维方法上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也就是数字化学习手段、运用计算思维、强调信息意识和鼓励创新。这不但符合IT行业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身处数字化时代每个人所需要的个人素养。
  4.3 核心素养同时强调正确的价值取向
  同时,核心素养的最后一条是信息社会责任,这一条的提出显然与当今社会出现的各式各样与技术运用、信息爆炸相关联的新问题、新矛盾有关。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担起信息社会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在掌握技术手段、提升自我能力的同时,能明辨对错、坚定是非。
  结合前文所述,新课标提出的信息技术学科四条核心素养,可用“德才兼备”四字概括。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5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关系
  5.1 含义上联系紧密,但地位不同、侧重点不同
  从具体内容上看,二者重合度很高。都强调能力培养,包括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等,特别是在现代社会,强调以信息数字化为基础,掌握规律,灵活运用技术手段来解决问题。同时,也都强调伦理道德和信息社会责任。
  但信息素养更侧重于描述人的素质能力,层次更高也更抽象。而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标准的一部分,则更加具体。
  5.2 核心素养更需要与教学模块紧密结合
  新课标中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块有具体说明,每个教学模块都对应着一项或多项学科核心素养。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落实到每章每节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使得老师在授课时不能再照本宣科,需要更加灵活和更具启发性。
  5.3 二者都需要老师的悉心引导和学生的用心体会
  不管是信息素养还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素养”二字是一样的,它代表着培养学生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掌握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老师和学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对老师来说,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手段需要创新,教学关系需要转变,评价体系需要改革。而作为学生,则不能满足于掌握解题步骤或机械记忆,而要学会举一反三的能力,直至能够自觉、灵活的运用相关方法来看待处理问题。这将使学生终生受益,也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
  5.4 二者内涵都在不断丰富,与时俱进
  就信息素养而言,从古至今,其内涵在不断的发展丰富。古人非常重视观察和联系,而现在随着技术手段的发展,很多新能力,新方法不断丰富进来,例如信息挖掘、数据分析和大型计算等。自从现代科学兴起,思维上也从定性走向定量直到数字化,对信息的分析处理更是如此。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们信息素养的发展丰富,而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虽是首次提出,但已极具时代气息。例如,数字化的学习手段,是随着技术的进步而新兴的教育方法;信息意识,也已成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个人素质[6]。当然,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前进,必然也会不断补充和修正,相比于信息素养,其改变甚至会来得更快、更大。
  所以对于教师而言,不但在教学实践中要紧跟教育形势,不断学习;同时在思想上也要具备创新精神,不惧改变,才能与学科一起,与行业一起,与学生一起,永远向前,与时俱进。
  6 后续工作
  在对新课标的学习过程中,在对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研究思考后,笔者深感任重道远。
  对信息技术课程来说,想要在教学实践中符合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达到新课标的教学目的,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
  能力培养的趋势;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能适应提升素养的要求,所以对教学教法的改革越来越迫切。事实上,在新课标中业已提出了“把握项目学习本质,以项目整合课堂教学”“重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加强学生探究性学习”等明确的要求和方向。这些都需要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不断摸索,跟上教育发展新形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S].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解月光,楊鑫,付海东.高中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描述与分级[Jl.中国电化教育,2017(5):8-14.
  [3]李维明.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7(5):26-29.
  [4]姚兰.中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7.
  [5]王成礼.提高高中生地理信息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7.
  [6]郭本鹏.高中信息技术学科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华夏教师,2018(19):64-65.
  【通联编辑:王力】
  收稿日期:2019-10-26
  基金项目: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素养的培养与习得研究”(编号192010350)
  作者简介:周晓燕(1978-),女,江苏苏州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苏州市高新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科研先进个人,苏州市信息技术应用能手。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谢德胜,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从事中学物理教学研究工作近三十年。在教学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了40余本教学用书。  摘 要:文章介绍了修订版教材必修第三册的内容结构、内容呈现和内容素材的编写意图与特点,并从教学设计、教學方式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对使用教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教材编写特点;教学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要:近年来,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设计成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基于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的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聚焦人才培养需求,强调围绕学习成果产出来进行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成为许多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理念。该文将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入在线开放课程教学设计,通过对Web前端开发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为在线开放课程的设计提供实践指导。  关键词:OBE;成果导向;在
摘 要: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对物理教学的有效性起着客观的甄别和警示作用。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设计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都为一线教师所重视。在新课改逐步进入深水区的新常态下,不少老师的作业设计,依然存在着新瓶装旧酒的不良倾向,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立足于一线教学实际,旨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对一道初中物理练习题进行客观审视,期望为广大初中物理教师提供一些
摘 要:文章介绍了科学本质和HPS教育模式,选取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 “浮力”一节的教学内容,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参照HPS教育马修斯对话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对HPS教育在物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科学本质;HPS教育;教学设计;浮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21)8-0077-4  1 引 言   2014年,
摘要:本文通过对《简谐运动》这节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探讨了信息技术与探究式教学的整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简谐运动;探究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08)10(S)-00010-4    1 设计思想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研究已经从理论探讨向整合实践发展。现代教育要培养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自
摘 要:结合学生在“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学习中的评价反馈,反思学生的学习特征与教师的教学行为。通过对教材的优化、教学策略的调整等途径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同时,促进其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向心力;向心加速度;调整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9)5-0019-3  经历高中起始阶段的物理学习后,学生对运动和相互作用等概念规
摘 要:单元设计考虑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认知特点的融合,渐进建构核心概念形成物理观念;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过程保障学生体验的发生,逐步提升学生的思維能力;教学过程渗透常态理念、建模思想,发展实践创新能力,发展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单元设计;物理观念;核心技能;建模;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8)4-0073-5  “苏科版”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如教师启动问题多、讲解多、学生动手少、学习交流少等现象。根据现代物理教学的理念,教师应该让学生们由被动变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争取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实践“学生主体主动参与、教师主导启发探索、师生共同实践操作”的课堂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索,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来提出问
作者简介:王较过,男,汉族,陕西临潼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物理教育”、“物理学史”和“教育统计、测量与评价”的教学和研究。现任教育部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主编,陕西省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摘要: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本文构建了高中物理教科书内容呈现方式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比较模型,并以人教版选修3-1和美国高中物
摘 要:文章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2”的教学设计,通过营造自主探究、创造的课堂环境,在任务、问题、驱动中让学生以分组或独立完成任务的方式,体验滑动变阻器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过程中着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锻炼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并在思考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关键词:导体;电流;阻碍作用;滑动变阻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