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进入高中,学生的作文特别是记叙文很多都存在事例雷同、情感不真的问题,这与作文教学忽略人文性有关。教者要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关注细节,有情可抒,同时在批改评讲时帮助学生准确定位情点,与作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 感情真挚 细节 引导
批改学生的作文,笔者常常感慨:学生记叙文写得越来越少,记叙文能引起人共鸣的越来越少,泛泛而写、堆砌词语的较多。有人说,这样的怪现象是因为学生进入高中,生活越来越紧张,也越来越单调,没有写记叙文的素材,而议论文形式较好操作,此话固然不假,但教者还是应该思考:作文的本质是什么?自己在这种现象面前该做什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无论作文评价标准怎么细化,怎么变,一篇作文只要能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就是一篇好作文。而要一篇作文引起别人的共鸣,写作者本人首先要投入情感。可在实际教学中,教者在指导作文时,可能过多考虑实效性和功利性,更多注意的是作文怎样更稳妥,而忽略了作文中所蕴含的人文性的本质。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曾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在里面。”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可见,学生在写作文时也应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其实,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需要真情。在现在高考评作文价体系中,感情真挚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何为感情真挚呢?简单说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而不是生硬地附加装饰,更不是虚情假意,即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而不是说假话、套话、空话、违心话。
如何让学生做到情感真挚呢?
一、厚积薄发,引导学生入情。
王尚文先生曾指出:“最主要的是写作者作为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的观察、感受、体验、思考,他们一旦被碰撞所点燃,将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果仅仅是作为写作者为了作文的目的去观察,往往会使人失望而归。”这实际上就说明无话可写也就无法碰撞,就谈不上真,更谈不上亮。所以学生平时可以通过设立话题库,收集生活中的细节,这样不至于临到写作时再翻作文选找材料编故事。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定期查看学生的话题库,多评点。或让学生定期进行素材交流,评选最让自己心动的瞬间或片段,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进入情境,敞开心扉。
二、关注情点,达成共鸣。
有了素材,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却常常习惯从头至尾,一一道来。故事说得很清楚,但看不到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情感,只是感觉在冷静地叙述一件事。
如一位学生在《底线》一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成绩的飞速下降让父母变得担心,让老师变得失望。一向没有底线的我从不知何为限度,可这次我给自己设置了一条底线。”接下来写她怎么认真。这段话应该说扣住了题意,但缺少共鸣。这就是因为她忽略了能让她自己感动的点。从没有底线到有底线,这转变过程应是她行文的关键,但她却是两三句话就带过去了。而如果这位学生在父母担心、老师失望的情节部分有一些细节描写,加以个人内心情感的描述,情感共鸣性会好很多。教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帮助学生寻找情点,有意识点拨学生什么地方应该重点描写,特别是强调自己感动的片段要重点展开。还要注意提醒学生怎么写。慢慢地,在学生的文章里,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如一位学生在《岁月留痕》中有一段写道:只见爸爸微微蹲下,右手托起装书的口袋,稍微一用力,口袋便上了他的肩膀上。我皱眉,因为那一瞬间,爸爸的另一只手撑着腰,似乎那背不如以前那般高大结实了,有点弯”,“慢慢地,我有点接近那弯曲的背影,心中惶恐”。正是由于学生抓住了生活中让自己动情的点点滴滴,才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可见有时学生并不是无情可发,而是内心深处的那根“情弦”没有被拨动,这就更加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抓住细节,关注情点。
三、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多写真情。
有了生活积累,有了动情点,要让学生写出真情,体现“真我”,老师也是关键。学生愿不愿意写出“真我”文章,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是关键。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首先要尊重学生,在尊重的前提下,在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与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写真话。包括在作文评讲时,也不要永远自己一人说了算,采用师生互评,让学生也说说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学生常常有这样一个认识,“写作中太俗的东西不能写,太真的也不能写”,因而常舍弃身边之事,只想着编造一些情节。所以,教者还要树立学生“我手以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在评改作文时首先强调真情实感。其实学生写好自己日常小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可以算是成功的一半,舍近求远,写不熟悉的,就写不出真感受。
例如,有一次,学生写一段自己最感动的片段,说来说去都是一些空洞的内容,都是强调一些生病时父母几天几夜无休无眠地照顾,不然就是老师为了学生累坏了身体,自己的个性思考根本体现不出。在评讲时,笔者就介绍了自己的一个片段,写的是偶尔看到的一只小青虫艰难翻转身子的片段,从而引发的一些思考。借助这个片段,我告诉学生,让人感动的不一定是多么伟大的壮举,也不是一定要出现痛苦流泪的情节,其实让你心有触动的即可。后来,一位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了帮母亲梳头发现白发这个细小的事情,有这么一段:“我把白发递给母亲,母亲一边接过白发,一边念叨着‘这一根是你的,这一根是你弟弟的……’刹那间,泪水溢满了我的眼眶,‘丝丝白发儿女债’,岁月的沧桑已洗去母亲的华颜与青春,留下了丝丝白发与源源不断的爱。”对那些平时作文无话可写、无言可发的学生来说,教师适时的点拨可谓雪中送炭,而对于那些有话可写,但浮光掠影、漫无边际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恰当引导可谓锦上添花。
教师要做到引导得当,就必须多写下水作文,抒发真情实感,从而更真切地体会题意,更准确地抓住入情点,给学生更好的建议。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采撷生活之花,才能妙笔生花,只有情到深处,才能让真情流于笔端。披情入文,生活写真,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体察真情、巧妙传情、适时移情,相信学生的作文定会以真感人,以情动人。
关键词: 感情真挚 细节 引导
批改学生的作文,笔者常常感慨:学生记叙文写得越来越少,记叙文能引起人共鸣的越来越少,泛泛而写、堆砌词语的较多。有人说,这样的怪现象是因为学生进入高中,生活越来越紧张,也越来越单调,没有写记叙文的素材,而议论文形式较好操作,此话固然不假,但教者还是应该思考:作文的本质是什么?自己在这种现象面前该做什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无论作文评价标准怎么细化,怎么变,一篇作文只要能引起阅读者的共鸣,就是一篇好作文。而要一篇作文引起别人的共鸣,写作者本人首先要投入情感。可在实际教学中,教者在指导作文时,可能过多考虑实效性和功利性,更多注意的是作文怎样更稳妥,而忽略了作文中所蕴含的人文性的本质。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曾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在里面。”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可见,学生在写作文时也应做到说真话,诉真情。其实,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需要真情。在现在高考评作文价体系中,感情真挚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何为感情真挚呢?简单说就是要求考生在文章中自然地表达真情实感,而不是生硬地附加装饰,更不是虚情假意,即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而不是说假话、套话、空话、违心话。
如何让学生做到情感真挚呢?
一、厚积薄发,引导学生入情。
王尚文先生曾指出:“最主要的是写作者作为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的观察、感受、体验、思考,他们一旦被碰撞所点燃,将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如果仅仅是作为写作者为了作文的目的去观察,往往会使人失望而归。”这实际上就说明无话可写也就无法碰撞,就谈不上真,更谈不上亮。所以学生平时可以通过设立话题库,收集生活中的细节,这样不至于临到写作时再翻作文选找材料编故事。教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定期查看学生的话题库,多评点。或让学生定期进行素材交流,评选最让自己心动的瞬间或片段,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进入情境,敞开心扉。
二、关注情点,达成共鸣。
有了素材,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却常常习惯从头至尾,一一道来。故事说得很清楚,但看不到作者在文章中渗透的情感,只是感觉在冷静地叙述一件事。
如一位学生在《底线》一文中有这么一个片段:“成绩的飞速下降让父母变得担心,让老师变得失望。一向没有底线的我从不知何为限度,可这次我给自己设置了一条底线。”接下来写她怎么认真。这段话应该说扣住了题意,但缺少共鸣。这就是因为她忽略了能让她自己感动的点。从没有底线到有底线,这转变过程应是她行文的关键,但她却是两三句话就带过去了。而如果这位学生在父母担心、老师失望的情节部分有一些细节描写,加以个人内心情感的描述,情感共鸣性会好很多。教者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帮助学生寻找情点,有意识点拨学生什么地方应该重点描写,特别是强调自己感动的片段要重点展开。还要注意提醒学生怎么写。慢慢地,在学生的文章里,出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如一位学生在《岁月留痕》中有一段写道:只见爸爸微微蹲下,右手托起装书的口袋,稍微一用力,口袋便上了他的肩膀上。我皱眉,因为那一瞬间,爸爸的另一只手撑着腰,似乎那背不如以前那般高大结实了,有点弯”,“慢慢地,我有点接近那弯曲的背影,心中惶恐”。正是由于学生抓住了生活中让自己动情的点点滴滴,才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可见有时学生并不是无情可发,而是内心深处的那根“情弦”没有被拨动,这就更加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抓住细节,关注情点。
三、适时引导,鼓励学生多写真情。
有了生活积累,有了动情点,要让学生写出真情,体现“真我”,老师也是关键。学生愿不愿意写出“真我”文章,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是关键。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首先要尊重学生,在尊重的前提下,在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氛围中与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写真话。包括在作文评讲时,也不要永远自己一人说了算,采用师生互评,让学生也说说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学生常常有这样一个认识,“写作中太俗的东西不能写,太真的也不能写”,因而常舍弃身边之事,只想着编造一些情节。所以,教者还要树立学生“我手以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思想,在评改作文时首先强调真情实感。其实学生写好自己日常小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可以算是成功的一半,舍近求远,写不熟悉的,就写不出真感受。
例如,有一次,学生写一段自己最感动的片段,说来说去都是一些空洞的内容,都是强调一些生病时父母几天几夜无休无眠地照顾,不然就是老师为了学生累坏了身体,自己的个性思考根本体现不出。在评讲时,笔者就介绍了自己的一个片段,写的是偶尔看到的一只小青虫艰难翻转身子的片段,从而引发的一些思考。借助这个片段,我告诉学生,让人感动的不一定是多么伟大的壮举,也不是一定要出现痛苦流泪的情节,其实让你心有触动的即可。后来,一位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了帮母亲梳头发现白发这个细小的事情,有这么一段:“我把白发递给母亲,母亲一边接过白发,一边念叨着‘这一根是你的,这一根是你弟弟的……’刹那间,泪水溢满了我的眼眶,‘丝丝白发儿女债’,岁月的沧桑已洗去母亲的华颜与青春,留下了丝丝白发与源源不断的爱。”对那些平时作文无话可写、无言可发的学生来说,教师适时的点拨可谓雪中送炭,而对于那些有话可写,但浮光掠影、漫无边际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恰当引导可谓锦上添花。
教师要做到引导得当,就必须多写下水作文,抒发真情实感,从而更真切地体会题意,更准确地抓住入情点,给学生更好的建议。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采撷生活之花,才能妙笔生花,只有情到深处,才能让真情流于笔端。披情入文,生活写真,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学生关注细节,体察真情、巧妙传情、适时移情,相信学生的作文定会以真感人,以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