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虽然部分学校已经从小学阶段开始渗透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培养目标虽然与小学保持基本的一致,但是还是有本质的不同。小学注重对信息技术发展历程的了解,而初中偏向于相应技能的运用,是前者的巩固和提高。核心素养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信息的处理思维,网络环境下基本的公民道德和复杂软件的学习、应用与掌握能力。本文就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开展高效课堂的若干有效举措,供教职人员参考交流。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开展背景
1. 核心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概述。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在当前互联网高度发展的背景之下,学生应该具备的数据查找、工具运用、罗列分析等围绕计算机展开的一系列综合运用能力,这既包含传统教学中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又从计算和软件的发展更新中让学生了解到人性化和便捷化体验,让学生从多个维度认知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当前的社会环境需要复合型人才,正如网络上的热词“斜杠青年”,即一个人所担任的社会多个属性,就计算机的应用来看,考察学生的基础运用水平不是鼠标或者复制粘贴键的使用,而是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相应的软件熟悉程度,以雷达图来表示Photo shop、Power Point、Word、Excel、Flash、网页制作的不同基础水平。
2. 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初衷有着较大的差距,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时环节的不足。作为一门副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到重视。虽然其课时编排无法与语数英三门主课相比较,也无法和政史地理化生等仅次于主科的学科比较,自然的和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沦为学生在高压力的学习过程中调剂身心的课程。再加上一些学校计算机配置的老旧,比如windows XP系统已经停止更新,但一些教师还基于此开展教学任务,导致一些真正立足于当下的软件无法兼容,教学活动无法真正有效开展,甚至还有两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的现象。其次是师资力量的不足。这里既有学校的原因,也有教师的责任。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开展具体举措
1. 精心设置学案,注重兴趣引领。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上讲破窗效应和首因效应。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信息技术的第一堂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节课讲什么,以什么样的角度进行切入,课堂反馈如何,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教师和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务必要保持饱满的热情,用蓬勃的热情去渲染课堂气氛,表达辅助以幽默的语言风格和抑扬顿挫的声调节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可以把初一到初三阶段的学习任务以二叉树、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展示,还就可以做成小游戏,让学生在了解过程中就对未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降低了日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障碍。教师可以把自我介绍做成幻灯片快闪的形式,在页面中展示课堂的学习内容、考核要求,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以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并以互动的形式询问学生有没有超越的信心。教师也可以明确出教学标准:通过课堂的学习,拔出一部分技能优秀、水平过硬的学生建设学校的网站、微信、微博等融媒体矩阵。让学生把所学大胆展示出来,树立典型,进而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达到了用奖励一个人来鼓舞一群人的效果。
2. 进行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
在数理统计中,一般有这样的现象:正态分布。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也呈现着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学生分成三种类型:基础好,基础一般,基础薄弱。分层的目的是让不同阶段的学生都有所进步。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分层,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做全面的了解,教师可在正式开课前以试卷或者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班级学生做摸底测评。了解清楚大概的基数后,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可以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等级,制定小组学习的计划。为了让中间的学生有提高,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进步,要把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适当的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科学的制定学习标准,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求知解惑的过程中体会到满足感,喜悦感和成就感。同样在设立问题中,也可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提问。
3. 注重上机练习,强化理论运用。
作为一项技术,其归根结底是要应用,因此,教师要以理论为依托,以实践为根本,不断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以学科的整合为目的,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比如说数学中有圆和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相切、相离、相割,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幻灯片工具为练习,让学生动态展示直线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是二维平面的训练,还可以进行三维平面的训练,地理学中有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同样在幻灯片中演示日食月食、黄赤交角和自然现象。
4. 多元开放评价,巩固学习效果。
评价是构建目标和反馈的重要机制,也是能让学生建立定期的回頭看习惯。一般通过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理论或者技能的熟练掌握,都需要定期的练习和巩固,而检测和评价则是了解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课程评价标准可以构建出一个曲线模型,横轴是时间,纵轴为学习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曲线应该呈现出缓慢的上升。在前期,学生的基础不甚牢固,因此曲线偏向于横轴,但随着量化的积累,后期学生的进步较为明显,因此曲线偏向于纵轴。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可以把学生的能力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知识掌握。这里涉及的内容有:网络的基本道德与安全素养,要求学生树立底线意识和大局意识等。比如不信谣不造谣、不泄密、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识别并查杀常见的网络病毒。第二阶段是工具掌握,在这一阶段中要学会基本的办公软件使用方法。第三阶段是能力迁移,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能灵活运用什么样的工具,直观有效的进行解决分析,这是教师应当培养的目标和方向。评价过程也要把自评跟互评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对比中找差距,补短板。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项持续性,长期性的工作,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构建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持续打造特色教学法,推动课堂教学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卢俊江.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探究[J].神州,2020(18):95.
[2] 代中勇.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南北桥,2020(23):87.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开展背景
1. 核心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概述。
新课程标准下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在当前互联网高度发展的背景之下,学生应该具备的数据查找、工具运用、罗列分析等围绕计算机展开的一系列综合运用能力,这既包含传统教学中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又从计算和软件的发展更新中让学生了解到人性化和便捷化体验,让学生从多个维度认知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当前的社会环境需要复合型人才,正如网络上的热词“斜杠青年”,即一个人所担任的社会多个属性,就计算机的应用来看,考察学生的基础运用水平不是鼠标或者复制粘贴键的使用,而是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相应的软件熟悉程度,以雷达图来表示Photo shop、Power Point、Word、Excel、Flash、网页制作的不同基础水平。
2. 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初衷有着较大的差距,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时环节的不足。作为一门副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到重视。虽然其课时编排无法与语数英三门主课相比较,也无法和政史地理化生等仅次于主科的学科比较,自然的和音乐、美术、体育、通用技术沦为学生在高压力的学习过程中调剂身心的课程。再加上一些学校计算机配置的老旧,比如windows XP系统已经停止更新,但一些教师还基于此开展教学任务,导致一些真正立足于当下的软件无法兼容,教学活动无法真正有效开展,甚至还有两个学生共用一台电脑的现象。其次是师资力量的不足。这里既有学校的原因,也有教师的责任。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开展具体举措
1. 精心设置学案,注重兴趣引领。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上讲破窗效应和首因效应。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信息技术的第一堂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节课讲什么,以什么样的角度进行切入,课堂反馈如何,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教师和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务必要保持饱满的热情,用蓬勃的热情去渲染课堂气氛,表达辅助以幽默的语言风格和抑扬顿挫的声调节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可以把初一到初三阶段的学习任务以二叉树、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展示,还就可以做成小游戏,让学生在了解过程中就对未学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而降低了日后教学过程中的沟通障碍。教师可以把自我介绍做成幻灯片快闪的形式,在页面中展示课堂的学习内容、考核要求,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以视频播放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并以互动的形式询问学生有没有超越的信心。教师也可以明确出教学标准:通过课堂的学习,拔出一部分技能优秀、水平过硬的学生建设学校的网站、微信、微博等融媒体矩阵。让学生把所学大胆展示出来,树立典型,进而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达到了用奖励一个人来鼓舞一群人的效果。
2. 进行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
在数理统计中,一般有这样的现象:正态分布。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也呈现着这一规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把学生分成三种类型:基础好,基础一般,基础薄弱。分层的目的是让不同阶段的学生都有所进步。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分层,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做全面的了解,教师可在正式开课前以试卷或者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班级学生做摸底测评。了解清楚大概的基数后,制定相关的教学方案。可以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等级,制定小组学习的计划。为了让中间的学生有提高,基础薄弱的学生有进步,要把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适当的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科学的制定学习标准,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在求知解惑的过程中体会到满足感,喜悦感和成就感。同样在设立问题中,也可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提问。
3. 注重上机练习,强化理论运用。
作为一项技术,其归根结底是要应用,因此,教师要以理论为依托,以实践为根本,不断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以学科的整合为目的,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比如说数学中有圆和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相切、相离、相割,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幻灯片工具为练习,让学生动态展示直线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这是二维平面的训练,还可以进行三维平面的训练,地理学中有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关系,让学生同样在幻灯片中演示日食月食、黄赤交角和自然现象。
4. 多元开放评价,巩固学习效果。
评价是构建目标和反馈的重要机制,也是能让学生建立定期的回頭看习惯。一般通过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任何理论或者技能的熟练掌握,都需要定期的练习和巩固,而检测和评价则是了解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课程评价标准可以构建出一个曲线模型,横轴是时间,纵轴为学习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曲线应该呈现出缓慢的上升。在前期,学生的基础不甚牢固,因此曲线偏向于横轴,但随着量化的积累,后期学生的进步较为明显,因此曲线偏向于纵轴。在这个评价过程中,可以把学生的能力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知识掌握。这里涉及的内容有:网络的基本道德与安全素养,要求学生树立底线意识和大局意识等。比如不信谣不造谣、不泄密、不借助网络进行人身攻击,识别并查杀常见的网络病毒。第二阶段是工具掌握,在这一阶段中要学会基本的办公软件使用方法。第三阶段是能力迁移,遇到什么样的问题,能灵活运用什么样的工具,直观有效的进行解决分析,这是教师应当培养的目标和方向。评价过程也要把自评跟互评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对比中找差距,补短板。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高效课堂的构建是一项持续性,长期性的工作,教师要深刻的认识到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风格,构建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持续打造特色教学法,推动课堂教学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卢俊江.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探究[J].神州,2020(18):95.
[2] 代中勇.浅谈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南北桥,2020(2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