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有度 成就未来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liping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间有一种幸福叫陪伴孩子成长。在当下社会中,家长的陪伴方式各有不同:“急功近利”式家长,为孩子报五花八门的辅导班,给孩子买各式各样的练习书,为升学战做“充分”的准备;“撒手不管”式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就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不应该由家长来管。俗话说,“物极必反”。无论哪类家长,只要不懂得把握指导孩子学习的“度”,结果都是事与愿违的。那么,家长应该怎样把握“度”,为孩子的学习锦上添花呢?
   一、明确家长地位,提高“认识度”
   家长在家校合育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孩子早期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老师无法代替的。孩子在学校里学到的是知识与技能,孩子的内在品质、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主要是靠父母的影响与教育来培养的。这些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
   家长要指导孩子的学习,必须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良好的学习品质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孩子主动获得新知识、学习新技能,还会努力实现自己制订的目标。从孩子步入小学起,家长就要帮助孩子逐步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认真专注的听讲习惯,不怕困难、敢于探究的精神品质等。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关好习惯的书,让孩子从榜样身上和故事中去学习,同时家长对书中的人物、故事也要了然于心,以便发现孩子行动有误的时候,可以及时用书中的人物或是故事进行指导,会很有时效性。家长要多用激励、信任的语言给孩子正向力量。家长的指导教育要以交流的方式在融洽的关系中自然进行,不要刻意为之。如果一味反复说教和唠叨,慢慢会使孩子不耐烦,适得其反。
   三、相信和解放孩子,家长要有“宽容度”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年级升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家长要以变化的眼光看待孩子:一年级学生的家长应该采取近距离陪伴孩子的方式指导孩子完成作业,随时指导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还要陪伴孩子进行亲子阅读,逐步把孩子引领上爱读书的道路。家长观察自家孩子的发展状态,到三、四年级就可以慢慢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写作业和读书的任务。家长要做的事是:不时地检查孩子学习的效果和读书任务完成情况,并和孩子适时进行一些话题的交流。比如:今天老师教的什么内容你印象很深?你读的书中最喜欢哪一个人物?为什么?……到了高年级,从行为上“放松”对孩子的看管,原因是孩子已经能够自主学习了,家长就不要再画蛇添足,做无用之功。此时段的家长要隔三岔五地看看孩子的作业本和书包,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就问题进行及时的帮助指导。同时,还要不时地指导孩子大量读课外书,和孩子谈一谈小学毕业的打算,让孩子有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无论在任何阶段,家长都不要操之过急或是越俎代庖,请记住“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道理,只有把握住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发展状况的“度”,孩子才乐于接受家长的指导和教育。
   四、耐心指导学习,家长的脾气要“适度”
   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所以一般情况下,家长的教育要采取和颜悦色式的方式,即使遇到意外事件,也要控制脾气,大发雷霆是一种非常不理智的表现形式。更好的方式是未雨绸缪,从小重视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而不是只认为学习不差就行了。有了规矩和道德,孩子就会时时自律,还会尽心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面对不好的成绩,家长更要把握住发脾气的“度”,和孩子一起分析试卷,查找原因,重整旗鼓,再接再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孩子的学习斗志。
   五、親子共同学习,提升“高度”
   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要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要有见贤思齐的态度,提升自己的文化和教育水平,不断走上新高度。同时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进行思索:到底要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子?孩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怎样制订计划,怎样一步一步落实?这样,不仅从思想上让孩子建立起人生的高度,而且让孩子明白做事情有了规划,就要有条理地去做事情,这样就不会迷茫。
   六、指导孩子学习有法宝,增加“亲密度”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使孩子感到来自家庭的幸福和期盼,就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他不会再把学习看成是外在的压力,而是愿意主动积极地学习,不断反思、提高,收获成功,又不断得到认可,更加有前进的劲头,形成了很好的良性循环。
   中国有句古话“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英国有句谚语“要求太高,反难成功”,这些话都时刻提醒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方面不能操之过急,要把握好“度”,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让家长有自己的生活,让家庭充满和谐幸福,这样才能培养出健康向上、人格完美的国家未来的接班人。
  编辑 李 争
其他文献
摘 要: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务工人员涌入昆山而剧增。城市流动儿童来到新城市学习时,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及他们所处的独特生活环境使得对他们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对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城市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在学校适上呈显著差异,城市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城市流动儿童。   关键词: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运用数学符号、图形描述现实世界,建立数感、符号感和抽象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教师应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数感的培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为主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数感培养;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环节中,数字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从生
摘 要:核心素养旨在将学生塑造成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语文核心素养则将这种要求具体落实到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中。从语文课堂出发,从学生核心素养角度谈起,科学建构有效的语文课堂,有序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课堂语言的精彩落实做起,让核心素养搭载课堂语言的飞舟,尽情飞扬起来。   关键词:精彩语言;课堂;语文;核心素养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承载   语文核心素养要求教育过程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
摘 要: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以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遵循编写者的初衷和课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生;文言文教学;中华文化   文言文记载并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近年来,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原人教版教材中只选编了四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和《两小儿辩日》
摘 要: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灵魂,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根据学情,依托课标,解读教材,确立立意,提升教学意境。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使教学立意顺利达成。   关键词:唯物史观;教学立意;教学   教学立意,是指教师在分析课程标准,结合学情,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学主旨,从而确定教学主题。历史教学的立意必须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确立,否则会导致教学立意低下,甚至错误。笔者以北师大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成
摘 要:新课标对小学识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认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不写错别字,以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低年级;识字教学;错别字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书写是关键的一环,只有正确地书写,才能准确地表达意思。尤其在小学低年段,学生正处于可塑期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列入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总目标。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经典,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针对国学经典的融入策略展开论述,力求以语文教学的常规教学流程为契机,渗透国学经典,实现文化传承。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融入策略   在本文中,笔者从“融入国学文化”
摘 要:素质教育时代不仅需要学校德育的落实,而且需要历史教师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发掘学生身边的乡土文化资源,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拟从豫文化在高中德育教学中的价值、高中德育教学问题解读、豫文化在德育教学中的融入策略三个方面作一探讨。   关键词:乡土文化;高中德育;豫文化   一、豫文化在高中德育教学中的价值   1.蕴含民族精神,凝聚价值认同   豫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吸纳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沉淀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单元各个部分内容都指向语文要素,并环环相扣,相互配合,使每个单元形成一个系统,使语文要素训练落地有声。因此单元的每一部分阅读教学都要指向语文要素。   关键词:语文要素;阅读教学;导语   统编教材六年级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习作要求是:从不同方面或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本身就对学生思维潜能挖掘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关键课程。而探究能力又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将有利于提升学生自主思考思维、合作探究思维和想象创新思维等能力,并最终促进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鉴于此,针对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以期为学生构建更加高效的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