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联系当地的实际对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意义和政策措施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意义
农业产业化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总体上组织、改造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从我市的实践来看,实施农业产业化主要取得了以下效果:
(一)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少地方集体经济实力和基层组织凝聚力一度削弱和减弱。实施农业产业化以后,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带入了产业链,用经济利益把他们与集体联在一起,集体经济组织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高质量高效率提供社会服务,使其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特别是把一些落后和困难户带动起来,让他们共同参与到一体经营中去,缩小了经济收入差距,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广大农民感受到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而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增加了经济收入,壮大了实力,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还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从而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二)促进了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经营
实施农业产业化,促进了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迅速崛起,并呈现出相对集中的发展趋势,逐步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生产结构,使大量农民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加快了劳动力转移和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同时由于龙头企业的作用,使城乡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一二三产业实现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海阳市的毛衫加工业,近几年已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加工企业470多家,个体加工户3000多家,毛衫从业人员达10万人,占总人口1/7,60%以上的农村妇女劳力和80%以上的下岗女职工在毛衫加工业中找到就业机会。
(三)促进了规模优势的形成,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快了主导产业的膨胀,形成了一条条具有规模优势的经济隆起带,使农村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海阳市近几年畜禽养殖,蔬菜种植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盘石店镇是海阳市东北部一个山区乡镇,他们立足山地多、草多的优势,大力发展长毛兔生产,户均收入6000多元,目前全镇养兔专业村达到30多个。里店镇是海阳蔬菜第一镇,几年的时间发展大棚2万多个,大棚蔬菜占粮田的1/4,菜农户均收入4万多元,成为镇支柱产业。
二、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政府的责任是支持、引导、统筹、协调,但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多干预,更不要一哄而起,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稳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立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创立主导产业必须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当地优势,按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来规划,把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具体途径有:一是巩固现有的传统产业。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资源,把传统产业转化成优势产业;二是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对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明显,技术优势比较稳定的项目,重点培育,加快发展;三是在创特色、名牌上下功夫。例如发展别具特色的畜禽和特色水产品养殖,特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相应的精加工和包装等,形成新的增长点。为确保主导产业的发展,在组织领导上,应采取一体化管理方式,海阳市实行了“四个一”的管理模式,即每个主导产业都有一个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每个班子都由党委、政府的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科技人员组成,统一负责政策、规划的制定实施,在资金、物资、技术投入上,实行倾斜政策,重点培植。
(二)改、扩、联、建一齐上,着重抓好龙头企业建设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构造是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其中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如莱阳市在龙大、鲁花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大大提升了食品产业优势。龙头企业应当具有“大、高、强”等特点。即企业规模大,这样功能齐全,带动力大;技术水平高,能够不断创新,推出名牌,占领国际市场;组织化程度高,可以依靠完善的组织系统、健全的制度保障和强有力的管理阶层,发挥巨大的开发能力,高效率完成产供销全部环节一体化进程。从目前海阳市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途径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膨胀规模状大龙头。对基础较好、有一定发展前景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倾斜,促其尽快扩规模、上档次,成为龙头。二是引进外资造龙头。通过合资、独资项目,使外商的资金优势与本地资源优势有机结合,形成新的龙头。三是改组联合建龙头。将同一个行业或产品相近、利益相关的企业组织起来;将产品无市场、发展前景不好的企业,通过调整,转到农产品加工上来。总之,要抓住机遇,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发展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层次高、规模大、覆盖广、拉动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群体,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完善营运机制,优化经营环境,为一体化经营提供动力和保证
一是培育市场主体。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塑造高效率的市场主体,使每一个加入一体化的企业和农户既有积极性,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可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引入企业一体化经营系统。二是健全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搞好生产加工与销售诸环节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签订合同契约,确定有关各方面的责权利,特别要维护生产者的利益。三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市场是商品流通的有效载体,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市场体系建设要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还要积极发(下转第126页)展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市场,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坏境和平等竞争的条件。
(四)抓好科技推广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它的完善和发展,既要靠政策、靠投入,更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和科学管理。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对科学技术的要求,首先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快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使新技术、新成果及时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每一个经营环节中去。其次,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按照确定的主导产业和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在农村各职业学校里,以传统农经专业为基础,增设生物技术、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并立足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打破专业界限,坚持多专业培训,真正做到产业化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再次,积极探索农业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管理,要打破部门所有和部门管理,按每一个产业的各环节的技术要求,把科技人员组织到各农业产业化体系内,做到用其所长,展其所能。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是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坚持把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在培育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在壮大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在建设商品基地上下功夫,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上下功夫,在科技兴农上下功夫,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服务等多种手段,就能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意义
农业产业化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总体上组织、改造和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
从我市的实践来看,实施农业产业化主要取得了以下效果:
(一)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少地方集体经济实力和基层组织凝聚力一度削弱和减弱。实施农业产业化以后,通过龙头企业把千家万户带入了产业链,用经济利益把他们与集体联在一起,集体经济组织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帮助农民及时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高质量高效率提供社会服务,使其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特别是把一些落后和困难户带动起来,让他们共同参与到一体经营中去,缩小了经济收入差距,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使广大农民感受到集体经济的优越性。而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增加了经济收入,壮大了实力,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还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从而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
(二)促进了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经营
实施农业产业化,促进了一大批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迅速崛起,并呈现出相对集中的发展趋势,逐步改变了农村单一的生产结构,使大量农民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加快了劳动力转移和小城镇的建设步伐。同时由于龙头企业的作用,使城乡之间的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生产要素实现了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一二三产业实现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海阳市的毛衫加工业,近几年已发展成为优势产业,加工企业470多家,个体加工户3000多家,毛衫从业人员达10万人,占总人口1/7,60%以上的农村妇女劳力和80%以上的下岗女职工在毛衫加工业中找到就业机会。
(三)促进了规模优势的形成,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快了主导产业的膨胀,形成了一条条具有规模优势的经济隆起带,使农村经济总量大幅度增加。海阳市近几年畜禽养殖,蔬菜种植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盘石店镇是海阳市东北部一个山区乡镇,他们立足山地多、草多的优势,大力发展长毛兔生产,户均收入6000多元,目前全镇养兔专业村达到30多个。里店镇是海阳蔬菜第一镇,几年的时间发展大棚2万多个,大棚蔬菜占粮田的1/4,菜农户均收入4万多元,成为镇支柱产业。
二、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措施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产物。政府的责任是支持、引导、统筹、协调,但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多干预,更不要一哄而起,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稳妥实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创立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支柱,创立主导产业必须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立足于当地优势,按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来规划,把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品优势。具体途径有:一是巩固现有的传统产业。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资源,把传统产业转化成优势产业;二是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对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明显,技术优势比较稳定的项目,重点培育,加快发展;三是在创特色、名牌上下功夫。例如发展别具特色的畜禽和特色水产品养殖,特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及相应的精加工和包装等,形成新的增长点。为确保主导产业的发展,在组织领导上,应采取一体化管理方式,海阳市实行了“四个一”的管理模式,即每个主导产业都有一个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每个班子都由党委、政府的领导、有关部门负责人和科技人员组成,统一负责政策、规划的制定实施,在资金、物资、技术投入上,实行倾斜政策,重点培植。
(二)改、扩、联、建一齐上,着重抓好龙头企业建设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构造是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其中龙头企业是关键环节。如莱阳市在龙大、鲁花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大大提升了食品产业优势。龙头企业应当具有“大、高、强”等特点。即企业规模大,这样功能齐全,带动力大;技术水平高,能够不断创新,推出名牌,占领国际市场;组织化程度高,可以依靠完善的组织系统、健全的制度保障和强有力的管理阶层,发挥巨大的开发能力,高效率完成产供销全部环节一体化进程。从目前海阳市的实际情况看,笔者认为应通过以下途径发展龙头企业:一是膨胀规模状大龙头。对基础较好、有一定发展前景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重点倾斜,促其尽快扩规模、上档次,成为龙头。二是引进外资造龙头。通过合资、独资项目,使外商的资金优势与本地资源优势有机结合,形成新的龙头。三是改组联合建龙头。将同一个行业或产品相近、利益相关的企业组织起来;将产品无市场、发展前景不好的企业,通过调整,转到农产品加工上来。总之,要抓住机遇,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发展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层次高、规模大、覆盖广、拉动力强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群体,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完善营运机制,优化经营环境,为一体化经营提供动力和保证
一是培育市场主体。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塑造高效率的市场主体,使每一个加入一体化的企业和农户既有积极性,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可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将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引入企业一体化经营系统。二是健全约束机制和利益调节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搞好生产加工与销售诸环节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签订合同契约,确定有关各方面的责权利,特别要维护生产者的利益。三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市场是商品流通的有效载体,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市场体系建设要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建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还要积极发(下转第126页)展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市场,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创造一个较好的外部坏境和平等竞争的条件。
(四)抓好科技推广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新的运行机制,它的完善和发展,既要靠政策、靠投入,更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和科学管理。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对科学技术的要求,首先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加快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使新技术、新成果及时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每一个经营环节中去。其次,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按照确定的主导产业和实施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在农村各职业学校里,以传统农经专业为基础,增设生物技术、食品加工、市场营销等专业,并立足于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打破专业界限,坚持多专业培训,真正做到产业化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再次,积极探索农业技术管理体制的改革。对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管理,要打破部门所有和部门管理,按每一个产业的各环节的技术要求,把科技人员组织到各农业产业化体系内,做到用其所长,展其所能。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是建设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坚持把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在培育主导产业上下功夫,在壮大龙头企业上下功夫,在建设商品基地上下功夫,在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上下功夫,在科技兴农上下功夫,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服务等多种手段,就能不断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