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课程要以文学文章分立为逻辑起点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67843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本一先生在为胡根林博士的《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所作的序言里提到,“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有效开展文学教育是困扰语文教育的一个难题”。如何解开这个难题,《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着力从课程层面进行的系统论述,给了我们丰富的启迪。
  作者特别强调,文学与文章的分立是文学课程研究的一个逻辑起点,是从教材层面探讨文学课程内容的核心问题。只有立足于文学与文章的分立,才有相对明确和清晰的文学阅读与文学写作的课程内容。长期以来文学与文章的混同,往往使文学教育成为文章教学的附庸。因此,如何从具体的文学阅读教学和文学写作教学分析入手,辨析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文学写作与文章写作的本质区别,建构相对独立的文学课程内容体系,就成为作者倾力研究的核心问题。
  作者通过有关数据统计与分析后发现,在历年语文教科书中文学作品的比重尽管占到48.8%,与非文学作品所占比重非常接近,但如果把文学作品当作一般文章来教,甚至当作知识训练的材料来使用,就难以完成文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所以在探讨有关文学阅读课程内容时,作者首先对“类文学”阅读教学现象展开了批判。作者认为“类文学”阅读教学的突出表现为“文体误认”和“方法误用”。比如将鲁迅的小说《一件小事》当作一般记叙文来教就是一种文体误认;对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一味采用问题分析解答法而忽视“让学生站在一个读者立场去建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就是一种方法误用。而导致“类文学”阅读教学弊端的主要原因有:从表层看,在于把文类混同于文体;从中层看,在于把文学教学等同于知识教学;而深层看,则与工具理性意识与应试教育导向直接相关。作者为此着重辨析了“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在阅读目的、阅读思维、阅读方法、阅读标准及阅读测试等方面存在的本质差异。“文学阅读”以审美为目的,主要借形象思维,采用“超原型”阅读方法,以创造为鉴赏标准,在测试中偏重主观性评价;而“文章阅读”则以实用为目的,主要借逻辑思维,采用“原型”阅读方法,以理解为鉴赏标准,在测试中偏重客观性评价。作者还进一步结合对日本、美国等国外分类阅读教学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比如日本在阅读教材编排上把文学和文章分开,分为文学性文章教材和说明性文章教材两种类型,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评价手册》则根据阅读目的的不同,把阅读分为文学欣赏型阅读、了解信息型阅读和实用操作型阅读三种类型,体现出不同的阅读能力要求。作者认为,国外母语教育普遍强调文学阅读与文章阅读的分立遵循不同的教学逻辑和教学程序,把文学阅读能力和文章阅读能力的培养区别对待的做法,为我们认识阅读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还进一步从“文学阅读教学”上升到“文学阅读能力教学”的高度,立足于对“读文学”“教文学”和“学文学”之比较,进而对文学阅读的可教性与可读性因素展开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分析语文教学现状,文学阅读教学大概存在“读文学”“教文学”和“学文学”等三种说法和做法,其中前两种是目前文学阅读教学最流行的方式,它们虽然自有存在的价值,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学课堂框架下的文学阅读教学。“读文学”是指充分发挥所选文学作品的魅力,使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直接获得美的熏陶。但“文学审美活动并非就是审美活动”,文学作品的阅读并不就是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教文学”则从教师的角度,强调教师在赏析文学作品中的示范与点化作用,但由于教师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教育艺术、文学作品本身的可教性问题以及学生在接受作品时的个人条件和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导致教学效率有限,失败的课例不少。于是,自然就提出了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为出发点和归结点的第三种文学教学——“学文学”。围绕“学文学”所涉及的文学可教性与可学性因素问题,作者结合日本有关学者的研究指出,所谓文学阅读的可教性因素,就是指在文学阅读中学生必备的文学术语所代表的文学知识和以文学知识为基础的分析技能,而这正是我国中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中所缺乏的,应该引起足够重视。与可教的文学知识与技能相比,那些“审美和建立在知识和审美基础上传承的文学精神”是不可教的,但不可教的东西未必是不可学的。正如日本文艺批评家川厨白村所说“所谓借鉴者,就是在他之中发现我,我之中发现他”,文学阅读离不开阅读主体(欣赏者)和阅读客体(文学作品)之间的有效沟通,即产生情感的交流与融合。而只有当欣赏者的心理文化结构(包括审美心理、智力结构、伦理道德等诸多方面)与作品相契合时,才能形成这种沟通。作者据此认为,在文学阅读教学中要把不可教的东西转化为可学的东西,前提是要引发学生的心理文化结构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创造情境是基本的引发方式。对于如何创造情景,作者还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就如何进入实景和营造氛围两种基本方式展开了论述,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具体的方法与策略指导。
  与对文学阅读的认识相比,人们对文学写作的认识似乎存在更大偏差。如果说文学阅读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容易走向狭隘化的文章分析或泛化了的审美活动两个极端,那么文学写作的问题就是否定文学写作本身,结果是只有文章写作而没有文学写作。为此,作者通过对“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的批判,进一步辨析了文学写作教学与文章写作教学之间的区别,并围绕文学写作教学的缺失与构建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作者认为“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的突出表现是,在积累环节片面追求好词好句,在指导环节追求刻意为文和模式作文,在过程管理中满足于亦步亦趋地模仿“范文”,在改评环节则将语言因素盲目放大等等。其弊端主要有三:一是扭曲评价标准,不利于作文评改;二是败坏写作品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格;三是模糊教学内容,不利于分类指导。“小文人语篇”作为文学教育与文章教育混淆在写作教学领域中的产物,“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也就属于非常态的写作教学,要确立常态的写作教学模式必须明确文学写作和文章写作的分野。为此,作者着重从写作目的、思维方式、结构方式、写作方法及表述等方面对文学写作教学与文章写作教学的差异进行了具体辨析。作者还结合对法国、德国、美国、韩国等国外分类写作教学经验的考察,进一步强调了将文学写作与文章写作分立的教学意义。最后,作者通过对历史的回溯和现状的反思,深入分析了文学写作在课程与教学层面的双重缺失,并指出导致这种缺失的根源在于,人们普遍认为“文学创作是天才的事”、“作文课不是培养作家的”,两种否定逻辑造成了文学写作教学不可教也不宜教的错误观念。而要破除这两种逻辑的关键是要明确文学写作与文学创作的区别,走出文学写作神秘的怪圈,重视文学写作的集群效应等。关于文学写作的构建,作者着重阐述了文学写作教学的价值与目标定位。文学写作的价值主要表现在训练语言、激发想象、丰富审美情趣以及帮助学生学会在反思中发现自我、唤起人文关怀。因此文学写作教学在目标定位上必须明确中学文学写作教学进行的是“文学习作”层面的活动。它既不同于文学创作,也有别于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常见的广泛的写作训练、按要求写作和非正式写作等三种基本类型。“文学习作”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几种文学样式的文体规则、言说方式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的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作者立足于对文学与文章分立这一逻辑起点,通过对“类文学”阅读教学和“小文人语篇”写作教学的批判,展开对文学阅读和文学写作的课程内容的探讨与分析,提出并阐释了诸如“学文学”“文学习作”等重要概念,这对解开人们对文学教育问题的诸多困扰具有重要的认识指导价值,特别是对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进一步加强对文学教育的理论修养和提高对文学教学的课堂设计能力具有更为直接的实践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全国中语会成立30年了,“三十而立”,是该好好纪念。  我这辈子从事语文教育40余年,多半时间,都是在“全国中语会”的旗帜下过来的。  中国当代语文的巨擘叶圣老,是中国语文的大纛、“全国中语会”的创始人和掌门人之一(历任荣誉会长)。叶圣老的语文教育思想,为“全国中语会”学术思想奠定了深厚的根基,是全国中语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把目光稍稍聚集到上个世纪70年代。70年代的关键词是“正本清源”、“
后现代课程观是后现代理念渗透入课程领域后的产物。美国课程专家小威廉·E·多尔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对正在形成的后现代课程框架做了基本的勾勒和描述。“后现代思想家对人之个性与多元论的认同,决定了他们对‘对话’的推崇。”[1]多尔所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正是一个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更多对话机会以获得更为丰厚的收获的开放系统。我国语文新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对后现代课程观的积极成分做了本土化的吸收,它使语文教
通常情况下艺术是相通的,文学与绘画也不例外。对三幅名画的欣赏,给了我们在文本解读方面的诸多启示。  一、当识庐山真面目:《清明上河图》的玄机与文本解读  《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家喻户晓,它是一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画家成功地描绘出汴京城内及近郊在清明时节社会上各阶层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现的是劳动者和小市民对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树木、水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处理,非常巧妙,整体感很强,具有极大的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是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要求尽量写出自己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其中有三项活动要求学生讨论交流:   一是关爱每个伙伴。假如在你的伙伴中,有人或者因学习方法不当而考试分数偏低,或者因家庭环境不好而内心痛苦,或者因外形不佳而自惭形秽,你怎样针对这些伙伴的具体情况给予切实的帮助?怎样使每个人都感到集体的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  二
《社戏》在鲁迅小说中别具一格,是他一生孤寂、冷漠的心灵里唯一的安慰,充满着美妙的诗情,它与《故乡》互相映照,互为补充,是鲁迅小说抒情艺术的双璧。《社戏》语言精练、深刻,富有浮雕性和传神性,不仅有诗一样的韵味,而且还具有风清骨峻的内在力量,这也是鲁迅加进民族语言的重要因素。  《社戏》渗透着双喜、阿发们真挚友情的喜悦。随着平桥村那只有说有笑的航船的前进,豆麦水草的清香,山影月色的秀丽,依稀歌吹的迷人
【课文说明】  新课改以后编写的语文教材,其最大的变化恐怕是选入不少新课文,多了一些新作者。余华及其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就属于这种情况。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我”在某一天出门远行的经历、感受。它打破了以往文学写实的风格,广泛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在内容与形式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比如,小说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个性,但富有象征性或寓言性;语言很有特色,主观化色彩特别浓厚等。  对于
“禅房花木深”是一句很妙的唐诗,它是说奇花异木的幽深之处,藏匿着的是参差错落的禅房。若以此为喻来看散文,是不是可以说,语言是“花木”。而在语言的“花木”深处,藏匿的是思想、感情的“禅房”。读散文。最终就是为了读出这个东西。  散文一般分为托物言志类、借景抒情类、即事明理类等等。在读者眼中,物、景、事往往是比较表象的、外在的,是容易看出来的。但也正因为物、景、事的惹眼,才使我们常常不易洞见被这些“花
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将直接服务于培养人的创造力,这是语文教学要完成的两大任务之一。《文心雕龙·神思》这样形容“神思”:“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可见,人的联想、想象是不受时空限制的。同时,又指出:“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意授于思,言授于意”,“理在方寸,而求之域
“集合”,是发挥事物效益的重要理念与手法。   教材的编写,运用的就是“集合”手法。   所谓“集合”, 通常是指按照某种特征或规律结合起来的事物的总体。这里的“事物”可以是人、物品,当然也可以是课文。   教材编者把若干篇课文纳入一个主题单元,成为一个“集合”,其目的是使每篇课文既可以各挡一面,又能互相依托,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发挥单元课文在教学中的最大效益。   教材里面,还有
2009高考除上海、江苏、福建、安徽四省市外,其他省市都考查了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大多为(D),题型均为选择题,由此可见,这一题型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在此,笔者以2009高考词语(熟语)辨析题为例,谈一谈这一题型的解题技巧。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本考点的考查范围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根据语境正确选用词语。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