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当前的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而言,仍以“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为主,这便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法治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本文就对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策略作以分析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导入;生活;活动
农村相较于城镇而言,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较差,在教学理念上也相对落后。因此,对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研究,既有其重要性,又有其必要性。为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长期低效的现状,教师就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深度把握相关教学要素,在结合农村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的前提下,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与之不相适应的环节进行及时调整,以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以便从根本上克服由灌输式教学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一、注重兴趣激发,采取灵活导入方式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了解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重要心理动机。而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一个有效的导入环节既可以迅速激活課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心向。因此,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激发为核心,在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取灵活高效的导入方式,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以《弘扬优秀家风》这课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采访片段《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并让学生在看完后小组讨论:你觉得家风是什么?待学生自由交流过后,我让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表示家风的词语,比一比,看谁写得多:爱国、敬业、诚信、勤劳、友善……在这之后,我顺势引入了新课:“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家庭文化,它主要表现为家族代代恪守的家训家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可以是家风的载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弘扬优秀家风》。”如此导入,既激活了课堂教学活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心向。
二、联系现实生活,唤起学生情感体验
在现阶段的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绝大多数教师依旧采用的是“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再加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包含的内容较为枯燥,且理论性较强,这样便在极大程度上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鉴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对现实生活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契合点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体验并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学会沟通交流》这课时,我对学生说道:“今天,老师在校园里听到别的班级的同学正在讨论一件事:他们班在篮球比赛中输了球,班上的几个同学放学后纷纷说起自己的看法,他们对输球的原因各有各的观点。同学们,你们平时在讨论哪些话题时大家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呢?”之后,我引导学生从学校里、家庭中、生活中三个角度交流了与他人执不同观点的经历。在这之后,我总结道:“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观点不一致的时候。在刚才同学们的描述中,甚至大家还有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呢,看来人们的观点常常不同啊。”这样一来,不仅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还使学生发现了生活中出现观点不同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三、基于活动体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与法治精神的重要课程。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极力倡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受中提升道德素养,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以《协商决定班级事务》这课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学习并了解了班会协商的方法和程序后,我对学生说道:“秋天来了,班级要组织一次‘拜访秋天’的集体活动,同学们设计了两种方案,请大家来看一看。”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两份方案,并继续说道:“现在我们就来召开一次班会,根据班会协商的程序,讨论‘拜访秋天’主题活动的方案。”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协商的方法和程序,充分感知了民主讨论对处理班级事务的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为切实提高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率先把握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积极探寻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与策略,以望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换取最大化的教学收益。
参考文献:
[1]涂莎莎.适应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J].学周刊,2017(32):112-113.
[2]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49+51.
关键词: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导入;生活;活动
农村相较于城镇而言,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较差,在教学理念上也相对落后。因此,对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研究,既有其重要性,又有其必要性。为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长期低效的现状,教师就必须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深度把握相关教学要素,在结合农村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的前提下,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当中与之不相适应的环节进行及时调整,以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以便从根本上克服由灌输式教学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一、注重兴趣激发,采取灵活导入方式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了解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重要心理动机。而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一个有效的导入环节既可以迅速激活課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心向。因此,在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激发为核心,在结合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采取灵活高效的导入方式,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以《弘扬优秀家风》这课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先是让学生观看了中央电视台采访片段《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并让学生在看完后小组讨论:你觉得家风是什么?待学生自由交流过后,我让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表示家风的词语,比一比,看谁写得多:爱国、敬业、诚信、勤劳、友善……在这之后,我顺势引入了新课:“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不断形成的家庭文化,它主要表现为家族代代恪守的家训家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故事、一段记忆,都可以是家风的载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弘扬优秀家风》。”如此导入,既激活了课堂教学活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心向。
二、联系现实生活,唤起学生情感体验
在现阶段的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绝大多数教师依旧采用的是“注入式”的教学模式,再加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所包含的内容较为枯燥,且理论性较强,这样便在极大程度上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鉴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对现实生活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契合点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体验并感受道德与法治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学会沟通交流》这课时,我对学生说道:“今天,老师在校园里听到别的班级的同学正在讨论一件事:他们班在篮球比赛中输了球,班上的几个同学放学后纷纷说起自己的看法,他们对输球的原因各有各的观点。同学们,你们平时在讨论哪些话题时大家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呢?”之后,我引导学生从学校里、家庭中、生活中三个角度交流了与他人执不同观点的经历。在这之后,我总结道:“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观点不一致的时候。在刚才同学们的描述中,甚至大家还有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呢,看来人们的观点常常不同啊。”这样一来,不仅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还使学生发现了生活中出现观点不同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三、基于活动体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学生道德意识与法治精神的重要课程。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极力倡导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通过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与感受中提升道德素养,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以《协商决定班级事务》这课教学为例,在引导学生学习并了解了班会协商的方法和程序后,我对学生说道:“秋天来了,班级要组织一次‘拜访秋天’的集体活动,同学们设计了两种方案,请大家来看一看。”之后,我利用课件出示了两份方案,并继续说道:“现在我们就来召开一次班会,根据班会协商的程序,讨论‘拜访秋天’主题活动的方案。”如此一来,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协商的方法和程序,充分感知了民主讨论对处理班级事务的重要意义。
总而言之,为切实提高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一定要率先把握农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积极探寻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与策略,以望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换取最大化的教学收益。
参考文献:
[1]涂莎莎.适应新课标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点滴谈[J].学周刊,2017(32):112-113.
[2]孙晓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7(06):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