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在小学中高年段精读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有效落实语文要素?在实际操作中,围绕语文要素,以读固本是教学的立足点,也是根本。文章从“四借四读”策略来探讨小学中高年段精读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让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文字的运用,以“品”促“悟”,对落实语文要素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文要素;借情境导读;借问题通读;借词句品读;借群文研读
如今,“有感情地朗读”已成为各年段朗读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见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但在教学实践当中,如何以“读”引领教学与语文要素的落实仍然是大部分教育者的困惑之一。下面笔者以具体案例闡述精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四借四读”策略。
一、借情境导读,明确语文要素
精读课文第二课时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回顾导入或情境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或图文并茂呈现,或视频先声夺人,之后引出本课要解决的教学目标,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明确了要落实解决的语文要素,这是符合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要有归属感、方向感的理念,更是实现统编版教材提倡的一课一得的语文要素落实思想,让教有指引,让学能落地。
如《四季之美》第二课时的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迅速适应课堂节奏,感受四季之美,触发学生感官,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双管齐下,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处理:
笔者首先出示有关春夏秋冬的剪辑视频,一边播放一边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四季之美,美得各有特色,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生2:我最爱春天,因为春天到处充满生机,真是“万物生光辉,朝露待日晞”。
生3:我觉得秋天的美在于让人心境宁静,它少了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寒冷,却多了丰收的喜悦。
生4:我最喜欢冬天,虽然我们南方不下雪,但冬天让我感受到这里温暖如春,美景尽收眼底。
师:对啊,四季真的太迷人了。我们今天将要走进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感受四季的美景,看看作家是怎样写出这些美景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将能做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能抓住关键景物,联系上下文,感受景物的动态美。
从以上案例可见,笔者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四季之美,翻阅四季这本大书去感受,去初步感受四季的美。就这样,笔者不着痕迹地让学生走进这篇课文的学习。
二、借问题通读,感知语文要素
精读课文第二课时的第二个教学环节通常是探究与交流,就是通过一个主问题去引领学生围绕语文要素,充分地通读课文。先是学生根据主问题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抓住关键词写批注,接着是找根据、说理由。最后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互动等方式来发散性地交流主问题,教师完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大面积地充分地自主找句,自主感悟,自主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地感知语文要素,具体分三步走:
首先,个体自“读”。学生围绕主问题,自己去默读、画句子、感悟。这个环节是学生能力生长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他们通过长期的围绕主问题自主阅读,对语文要素的感知有很大的帮助。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能很好地引发学生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运用阅读策略生长成自我阅读的能力。
其次,小组合作“读”。就是四人小组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围绕主问题进行小组内的阅读分享。在整个阅读分享的过程中,“靠、轮、摆、析、赏、辩、记”这七字诀会让他们有条不紊地进行分享,不断地从同伴的分享交流中给予自己观点的一个补充和完善,借助同伴的力量,习得读的方法、思路、分析和推论,就连阅读能力比较薄弱的同学也能够分享自己的阅读见解。可见,小组合作能更充分地让学生把握语文要素,感知语文要素。
再者,互动交流“读”。教学在经历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两个环节后,语文要素所涉及的教学知识点已经被“葫芦画瓢”一样一一呈现。课堂上,教师就不必像传统教学那样照本宣科、满堂灌,而应抓汇报——互动交流,就是学生个人、同伴、小组、全班间互动交流观点、发表观点,通过学生自身多元论证、多角度思考,最终在大量的、有效的敢说、善说、会说的训练中习得学习方法,提升个人的素养。
三、借词句品读,感悟语文要素
多元品读是精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最关键的环节。品读就是学习课文时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点,感悟语文要素,把听、说、读、写的训练巧妙地融入其中。多元品读一般有四个层面的“读”:教读、赏读、创读、回读,这四个层面是梯度式的,互相关联,互相促进,围绕语文要素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课堂教学更显实效。
在《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围绕本课的语文要素——“感受神话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让学生围绕主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汇报后,重点对以下两个句子进行了品读:(1)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2)它呼出的气息……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笔者作了如下的处理:
1.字词推敲,教读——方法习得
教读就是教给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习得语言规律的方法,常用到的读的方式有:自读、引读、分角色读等。这些读的方式目的都是在读中教,在教中读。通常在品读第一个句子中,教读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品读上文提到的第一个句子时,笔者这样“教读”:
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学生自读,自主思考。
生:我是从“巍峨”“撑”这两个词语体会到的。
师:“巍峨”通常是形容山的,这里说盘古“巍峨”,那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盘古像山一样高大。 师:请你读出盘古的高大。
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盘古只有一座小山那么高,谁能读出他的高大。
生读。
师:我觉得他读出盘古只长到半山腰那么高,谁再来试一下。
生读。
师:我觉得你读出盘古长到高山顶峰那么高,你是怎样读的?
生:我把“巍峨”二字读大声,并且拖长声音读。
师: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大家还可以怎样读。
生1:可以配上动作读。
生2:可以同桌互读。
师:好,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自己练读。
……
上述的教读,笔者把多种读的方式灵活地运用,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准,对于学生而言,感悟盘古这一人物形象的语文要素就“不攻而破”了。
2.追問比对,赏读——审美形成
赏读就是以读去感悟字、词、句的节奏美、意蕴美、声色美,常用的读的方式有:想象画面读、角色体验读、小组读等。赏读在处理上更多运用的是反复追问比对着读,让学生的理解在层层深入的追问与读的融合中递进,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成了学生一场享受美的“旅途”。
在引导学生体会盘古的力量强大时,笔者作了如下的“赏读”:
师:盘古像一位巨人把天撑起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盘古在大声说:“为了人类,什么也阻挡不了我。”我看到了盘古两手使劲地把天撑起来,他力大无穷。
师:请你读出盘古的力大无穷。
生读。
师:刚才你是怎样读出盘古的力大无穷的。
生:我把声音变得低沉,因为要读出盘古撑天时的画面。
师:是呀,读书要有画面感,就能读出字里行间所透出的语言的美。那盘古是怎样把天撑起来的?
生:他的手满是茧子,手指都变形了,满是血丝。
师:盘古怕吗?他有退缩吗?
生:没有,他无比的坚定、坚强、勇敢。
师:那就请你们读出盘古的坚定、坚强、勇敢。
连续指名学生读。
师:那盘古还是怎样把天撑起来的?
生:他的脚死死地踩着地,像磁铁一样,稳稳的,一动也不动,任凭风吹雨打,任凭日晒雨淋。
师:这样的盘古让人敬佩,抓住“撑”字读第一句话,还应该读出什么?
生:读出对盘古的敬意。
师:请读出你对盘古的敬意。
学生连续读。
……
就这样,笔者依着词语、依着句子,通过层层追问比对,把文字变成一个个画面,学生在读中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与思想,把语文要素转化为有声读的“实践场”。
3.补白填充,创读——个性张扬
创读,就是对语言文字就行创意的理解、感悟朗读,常用的读的方式有:填词扩读、替换词读等。笔者把第二个句子变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美美地读: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他的(
【关键词】语文要素;借情境导读;借问题通读;借词句品读;借群文研读
如今,“有感情地朗读”已成为各年段朗读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见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但在教学实践当中,如何以“读”引领教学与语文要素的落实仍然是大部分教育者的困惑之一。下面笔者以具体案例闡述精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四借四读”策略。
一、借情境导读,明确语文要素
精读课文第二课时的第一个教学环节是回顾导入或情境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或图文并茂呈现,或视频先声夺人,之后引出本课要解决的教学目标,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明确了要落实解决的语文要素,这是符合语文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要有归属感、方向感的理念,更是实现统编版教材提倡的一课一得的语文要素落实思想,让教有指引,让学能落地。
如《四季之美》第二课时的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迅速适应课堂节奏,感受四季之美,触发学生感官,让学生的听觉、视觉双管齐下,笔者进行了如下的处理:
笔者首先出示有关春夏秋冬的剪辑视频,一边播放一边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呢?
生1:四季之美,美得各有特色,美得让人流连忘返。
生2:我最爱春天,因为春天到处充满生机,真是“万物生光辉,朝露待日晞”。
生3:我觉得秋天的美在于让人心境宁静,它少了夏天的炎热、冬天的寒冷,却多了丰收的喜悦。
生4:我最喜欢冬天,虽然我们南方不下雪,但冬天让我感受到这里温暖如春,美景尽收眼底。
师:对啊,四季真的太迷人了。我们今天将要走进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感受四季的美景,看看作家是怎样写出这些美景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将能做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能抓住关键景物,联系上下文,感受景物的动态美。
从以上案例可见,笔者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阅读四季之美,翻阅四季这本大书去感受,去初步感受四季的美。就这样,笔者不着痕迹地让学生走进这篇课文的学习。
二、借问题通读,感知语文要素
精读课文第二课时的第二个教学环节通常是探究与交流,就是通过一个主问题去引领学生围绕语文要素,充分地通读课文。先是学生根据主问题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抓住关键词写批注,接着是找根据、说理由。最后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互动等方式来发散性地交流主问题,教师完全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大面积地充分地自主找句,自主感悟,自主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全方位地感知语文要素,具体分三步走:
首先,个体自“读”。学生围绕主问题,自己去默读、画句子、感悟。这个环节是学生能力生长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他们通过长期的围绕主问题自主阅读,对语文要素的感知有很大的帮助。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能很好地引发学生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运用阅读策略生长成自我阅读的能力。
其次,小组合作“读”。就是四人小组在学生个体自读的基础上,围绕主问题进行小组内的阅读分享。在整个阅读分享的过程中,“靠、轮、摆、析、赏、辩、记”这七字诀会让他们有条不紊地进行分享,不断地从同伴的分享交流中给予自己观点的一个补充和完善,借助同伴的力量,习得读的方法、思路、分析和推论,就连阅读能力比较薄弱的同学也能够分享自己的阅读见解。可见,小组合作能更充分地让学生把握语文要素,感知语文要素。
再者,互动交流“读”。教学在经历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探究两个环节后,语文要素所涉及的教学知识点已经被“葫芦画瓢”一样一一呈现。课堂上,教师就不必像传统教学那样照本宣科、满堂灌,而应抓汇报——互动交流,就是学生个人、同伴、小组、全班间互动交流观点、发表观点,通过学生自身多元论证、多角度思考,最终在大量的、有效的敢说、善说、会说的训练中习得学习方法,提升个人的素养。
三、借词句品读,感悟语文要素
多元品读是精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中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最关键的环节。品读就是学习课文时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点,感悟语文要素,把听、说、读、写的训练巧妙地融入其中。多元品读一般有四个层面的“读”:教读、赏读、创读、回读,这四个层面是梯度式的,互相关联,互相促进,围绕语文要素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课堂教学更显实效。
在《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笔者围绕本课的语文要素——“感受神话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在让学生围绕主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汇报后,重点对以下两个句子进行了品读:(1)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2)它呼出的气息……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笔者作了如下的处理:
1.字词推敲,教读——方法习得
教读就是教给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习得语言规律的方法,常用到的读的方式有:自读、引读、分角色读等。这些读的方式目的都是在读中教,在教中读。通常在品读第一个句子中,教读占的比重是最大的。品读上文提到的第一个句子时,笔者这样“教读”:
师: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从这个句子中你知道盘古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学生自读,自主思考。
生:我是从“巍峨”“撑”这两个词语体会到的。
师:“巍峨”通常是形容山的,这里说盘古“巍峨”,那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盘古像山一样高大。 师:请你读出盘古的高大。
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盘古只有一座小山那么高,谁能读出他的高大。
生读。
师:我觉得他读出盘古只长到半山腰那么高,谁再来试一下。
生读。
师:我觉得你读出盘古长到高山顶峰那么高,你是怎样读的?
生:我把“巍峨”二字读大声,并且拖长声音读。
师: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大家还可以怎样读。
生1:可以配上动作读。
生2:可以同桌互读。
师:好,我们就用这样的方式自己练读。
……
上述的教读,笔者把多种读的方式灵活地运用,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精准,对于学生而言,感悟盘古这一人物形象的语文要素就“不攻而破”了。
2.追問比对,赏读——审美形成
赏读就是以读去感悟字、词、句的节奏美、意蕴美、声色美,常用的读的方式有:想象画面读、角色体验读、小组读等。赏读在处理上更多运用的是反复追问比对着读,让学生的理解在层层深入的追问与读的融合中递进,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成了学生一场享受美的“旅途”。
在引导学生体会盘古的力量强大时,笔者作了如下的“赏读”:
师:盘古像一位巨人把天撑起来,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盘古在大声说:“为了人类,什么也阻挡不了我。”我看到了盘古两手使劲地把天撑起来,他力大无穷。
师:请你读出盘古的力大无穷。
生读。
师:刚才你是怎样读出盘古的力大无穷的。
生:我把声音变得低沉,因为要读出盘古撑天时的画面。
师:是呀,读书要有画面感,就能读出字里行间所透出的语言的美。那盘古是怎样把天撑起来的?
生:他的手满是茧子,手指都变形了,满是血丝。
师:盘古怕吗?他有退缩吗?
生:没有,他无比的坚定、坚强、勇敢。
师:那就请你们读出盘古的坚定、坚强、勇敢。
连续指名学生读。
师:那盘古还是怎样把天撑起来的?
生:他的脚死死地踩着地,像磁铁一样,稳稳的,一动也不动,任凭风吹雨打,任凭日晒雨淋。
师:这样的盘古让人敬佩,抓住“撑”字读第一句话,还应该读出什么?
生:读出对盘古的敬意。
师:请读出你对盘古的敬意。
学生连续读。
……
就这样,笔者依着词语、依着句子,通过层层追问比对,把文字变成一个个画面,学生在读中读出文字背后的意蕴与思想,把语文要素转化为有声读的“实践场”。
3.补白填充,创读——个性张扬
创读,就是对语言文字就行创意的理解、感悟朗读,常用的读的方式有:填词扩读、替换词读等。笔者把第二个句子变成诗歌的形式让学生美美地读:
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