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月21日,春光明媚,和风吹拂。行走在红寺堡区的田间地头,到处是一片春播忙碌的景象。有的村民用农用机一遍又一遍地耙耱耕地,尽量整平,这样可以有效节水;有的把大片的耕地分隔成小畦,以便在浇灌时节水;有的用农用机铺地膜,以保墒节水。水在红寺堡区是最值得珍惜的资源,红寺堡的春耕,合唱着一首节水之歌。
位于罗山脚下的柳泉乡石子沟村是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开发土地5600亩。远远望去,自行喷灌机正在喷灌,密集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这是引进美国指针式自行喷灌设施,每架可以旋转360度,5架可以灌溉面积达到4100亩。按常规计算,大水漫灌一亩地耗水360立方米,而用喷灌只需要160立方米水,每亩与原来灌溉相比,节约用水达到50%以上,效果显而易见。
节水其实就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今年春播,红寺堡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了爱尔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宽行玉米覆膜播种机。据在中国销售区的杨明总经理介绍,这种播种机具有覆膜、气吸式精良播种、苗前锄草的功能,畅销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它最大的优势是覆膜能够达到环保的效果。一般地膜埋在土里100年才能融化,而爱尔兰生产的宽行玉米覆膜播种机自带的地膜,不但保墒,而且一年就可自行降解融化,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覆膜技术。红寺堡区在柳泉乡石子沟村利用这种技术推广示范基地500亩。记者赶到现场时,覆膜作业已接近尾声,只见爱尔兰技术总监德比扬斯基正在播种机前检修机器,他看上去30多岁,穿着一件宽大的背带裤,满身的油渍,络腮胡子间渗出滴滴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把,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十分能吃苦。他每天跟着播种机奔波于田间地头,播撒下科技种子,也播种下诚信与质量,让节水灌溉成为世界唱响的主题曲。2015年红寺堡区已发展覆盖膜滴灌2.1万亩,滴灌非覆膜2.3万亩,节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当露地播种热火朝天时,日光温棚已是收获多多。红寺堡区把温棚种植作为节水新模式大力推广,目前温棚种植达到了1.35万亩。在玉池设施园区,农民尝到了温棚种植的甜头。2007年红寺堡镇玉池设施园区建设日光温棚2000亩454栋,涉及农户68户,全部采用滴灌,重点以种植辣椒为主。从元月中旬种植辣椒,现在已陆续采摘上市。村民庞文学经营12栋温棚,全部种植辣椒,记者赶到园区时,他的妻子陈尚红正在与前来收购辣椒的商贩过磅出售辣椒。当天她收入了1210元,短短的10天时间,庞文学家的温棚辣椒已收入超过7000元。他说,一年辣椒要采摘七八茬,1栋棚收入1.2万元以上。经过8年历练,庞文学夫妇已经成为温棚种植的行家里手。他的温棚辣椒套种西瓜试验也大获成功,再过半个月西瓜就可以上市了。红寺堡区农技中心副主任王锐向记者介绍说:“日光温棚是节水大王,占地1亩的温棚年用水量才是600立方米,却能产生1.3万元的经济效益。”在红寺堡,节水不仅仅运用在覆膜、温棚种植上,还运用于葡萄产业,2015年红寺堡新增葡萄种植面积1.1万亩,累计达到11.7万亩,全部实施沟灌、滴灌两种节水技术,滴灌节水量达到40%。
一天的采访,行走在红寺堡区的田间地头,无论遇到科技人员,还是农民群众,谈论最多的是如何节水。长期以来,水是红寺堡发展的瓶颈。年蒸发量在3000毫米以上,而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近年来,红寺堡人口急剧增长,从10多年前的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2万人,开发的土地也在逐年增加,而供给水量在逐步减少。自治区水利厅下达给红寺堡区的用水指标,从原来每亩360立方米的用水量下降为330立方米。做好“水”文章,是农业大发展的第一要务,在红寺堡区,节水永远在路上。■
位于罗山脚下的柳泉乡石子沟村是高效节水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开发土地5600亩。远远望去,自行喷灌机正在喷灌,密集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发出耀眼的光芒。这是引进美国指针式自行喷灌设施,每架可以旋转360度,5架可以灌溉面积达到4100亩。按常规计算,大水漫灌一亩地耗水360立方米,而用喷灌只需要160立方米水,每亩与原来灌溉相比,节约用水达到50%以上,效果显而易见。
节水其实就是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今年春播,红寺堡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引进了爱尔兰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宽行玉米覆膜播种机。据在中国销售区的杨明总经理介绍,这种播种机具有覆膜、气吸式精良播种、苗前锄草的功能,畅销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等20多个国家。它最大的优势是覆膜能够达到环保的效果。一般地膜埋在土里100年才能融化,而爱尔兰生产的宽行玉米覆膜播种机自带的地膜,不但保墒,而且一年就可自行降解融化,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覆膜技术。红寺堡区在柳泉乡石子沟村利用这种技术推广示范基地500亩。记者赶到现场时,覆膜作业已接近尾声,只见爱尔兰技术总监德比扬斯基正在播种机前检修机器,他看上去30多岁,穿着一件宽大的背带裤,满身的油渍,络腮胡子间渗出滴滴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把,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十分能吃苦。他每天跟着播种机奔波于田间地头,播撒下科技种子,也播种下诚信与质量,让节水灌溉成为世界唱响的主题曲。2015年红寺堡区已发展覆盖膜滴灌2.1万亩,滴灌非覆膜2.3万亩,节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当露地播种热火朝天时,日光温棚已是收获多多。红寺堡区把温棚种植作为节水新模式大力推广,目前温棚种植达到了1.35万亩。在玉池设施园区,农民尝到了温棚种植的甜头。2007年红寺堡镇玉池设施园区建设日光温棚2000亩454栋,涉及农户68户,全部采用滴灌,重点以种植辣椒为主。从元月中旬种植辣椒,现在已陆续采摘上市。村民庞文学经营12栋温棚,全部种植辣椒,记者赶到园区时,他的妻子陈尚红正在与前来收购辣椒的商贩过磅出售辣椒。当天她收入了1210元,短短的10天时间,庞文学家的温棚辣椒已收入超过7000元。他说,一年辣椒要采摘七八茬,1栋棚收入1.2万元以上。经过8年历练,庞文学夫妇已经成为温棚种植的行家里手。他的温棚辣椒套种西瓜试验也大获成功,再过半个月西瓜就可以上市了。红寺堡区农技中心副主任王锐向记者介绍说:“日光温棚是节水大王,占地1亩的温棚年用水量才是600立方米,却能产生1.3万元的经济效益。”在红寺堡,节水不仅仅运用在覆膜、温棚种植上,还运用于葡萄产业,2015年红寺堡新增葡萄种植面积1.1万亩,累计达到11.7万亩,全部实施沟灌、滴灌两种节水技术,滴灌节水量达到40%。
一天的采访,行走在红寺堡区的田间地头,无论遇到科技人员,还是农民群众,谈论最多的是如何节水。长期以来,水是红寺堡发展的瓶颈。年蒸发量在3000毫米以上,而降雨量不足300毫米。近年来,红寺堡人口急剧增长,从10多年前的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22万人,开发的土地也在逐年增加,而供给水量在逐步减少。自治区水利厅下达给红寺堡区的用水指标,从原来每亩360立方米的用水量下降为330立方米。做好“水”文章,是农业大发展的第一要务,在红寺堡区,节水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