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名叫邢成,一个25岁的大男孩,从小酷爱音乐,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当公务员的机会,回到家乡银川创办了一家文艺传播中心,做起了专职音乐人。他们,是一群花样年华的少男少女,虽然从小被父母遗弃,但却在另一个温暖而充满爱心的大家庭——宁夏儿童福利院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原本邢成和这群福利院的孩子们素不相识,却因为音乐而结缘。这个阳光大男孩,用音乐打开了孤残儿童的心扉,为他们插上了梦想的翅膀。
156个星期的爱心接力
“蓝色骆驼是整个LOGO的灵魂形象,因为驼铃是荒漠中唯一且最美妙的声音,而骆驼的蓝色线条代表一条清澈的河流,象征驼铃文艺把水流带给荒漠,这正是我们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学成归来给家乡带来的礼物……”邢成滔滔不绝地给记者介绍他所创办的驼铃文化艺术传播中心的标志,满脸洋溢着自信。
邢成毕业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喜欢自由、热爱音乐的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当公务员的机会,决心回到银川创业,在家乡的热土上为志同道合喜欢音乐的人打造一个学习音乐、传播音乐的平台。邢成说,他10岁就开始学习音乐,大学期间曾担任过学院军乐团的团长,课余时间他还和玩音乐的朋友们组建了一支乐队,在队中担任鼓手和萨克斯手。对音乐,邢成可谓到了“痴迷”的状态。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热爱的音乐有一天还能为他人带来帮助。
2012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宁夏儿童福利院工作的同学跟邢成聊天时说起福利院需要音乐老师,问他愿不愿意去。对于这份纯义务的差事,邢成来了兴趣,他觉得这是件积德行善的好事。就这样,在同学的引荐下,邢成成了福利院一名教打击乐的老师。
“每周六是我固定的上课时间,寒暑假则是每周两次。”福利院的孩子大都是孤残儿童,他们从小在这儿长大,有些怕生人。看着邢成用架子鼓敲出各种美妙的旋律,孩子们虽感新鲜好奇,却又不敢接近。“我头一个接触的孩子患有唐氏综合征,当时他8岁,智商却只相当于3岁的孩子,所以学东西特别慢,要手把手一遍一遍地教。往往是这周刚学的东西,下周再来上课时又全忘了,基本上每次都是那一节课。”尽管如此,邢成也没有放弃,一直耐心地教着这个孩子。
“音乐能够影响每一个人,接触越深,影响越大。就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我坚持了下来,希望音乐能给这些孩子以心灵上的帮助。”刚开始的时候,一些音乐圈的朋友知道邢成在做这个事后,大家纷纷加入,组成了一个爱心团队,短时间内团队扩展迅速。渐渐地,大部分人因为工作、生活的原因而逐渐退出了,只有邢成,一做就是3年,156个星期,风雨不改。
2012年11月,邢成在一次车祸中右腿骨折,医院叮嘱他要好好休息,在家休养了3周后,邢成十分惦记这群可爱的孩子,硬是让母亲用轮椅推着他去福利院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看到我这样还坚持上课,就更加配合了。”邢成不求回报的付出也感动了福利院的老师,“这个小伙子真不错,给我们提供如此专业的服务却一分钱不要,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这份坚持和执著。”
“孩子们的点滴改变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邢成至今清楚地记得,3年前他刚去福利院的时候,现在乐队的主音吉他手小虎(化名)性格有些暴躁,有时还会和小伙伴打架,来上音乐课的第一天,他耷拉着脑袋,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
为了能把孩子们领进音乐的大门,邢成花费了大量心血。没有音乐基础,他就从每个音阶、音符教起;没见过乐器,他就手把手地教乐器怎么拿,手指怎么放……刚开始,往往一个音阶、一个姿势,都要重复教十几遍。邢成教得辛苦,孩子们学得也费劲。
慢慢地,音乐的魅力吸引了孩子们。在邢成和福利院老师的悉心调教下,小虎的音乐天赋完全展现了出来,不仅自己学得快、记得准,还常常充当老师的小助手,督促、指导乐队其他成员练习。自从进入了音乐的世界,小虎性格温和了许多,再也没有打过架,只要一有时间,他就钻进福利院的音乐律动室研究乐谱,练习吉他演奏的技法技巧。“为了练好吉他,小虎吃足了苦头,开始的时候十根手指磨得全是血泡,缠着厚厚一层胶布,可他硬是咬着牙坚持,直到手指上长满了老茧。”福利院教学部的于少红老师回忆说。
“现在,小虎可是乐队的主力呢。”说起自己的“高徒”,邢成满是自豪,“这支由福利院的孩子们组建的乐队,已经参加过多场演出了。”早在2012年9月,邢成和福利院老师一同为两个盲童小组合设计的二重唱在《非常6+1·寻找中国最美声音》的选秀中冲出了宁夏赛区,并进入央视选手库。就在2014年,由孩子们组建的5人乐队在邢成和福利院老师的指导下,不仅参加了“出彩中国人”银川站的选拔,还在北京举办的春晖博爱慈善晚宴上演奏,获得在场嘉宾的高度评价。“每经过一次演出,我感觉孩子们的自信心、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会提升很多,这是我最开心也最有成就感的事,因为我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孩子们的点滴改变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邢成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和孩子们进行心灵的碰撞,他用音乐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感受着爱和美好。”福利院特殊教育部主任陈瑛对记者说: “很多孩子的状态都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乐队的贝司手是一个叫晨晨(化名)的女孩,今年上初二。虽然左耳失聪,但女孩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据于少红老师讲,晨晨最初是以替补贝司手的身份加入乐队的,一开始她觉得学这个没用而不认真去学,并且跟乐队其他成员相处不是很融洽。在邢成的耐心引导下,晨晨渐渐觉得音乐“有点意思”,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起来。如今每有演出,她都主动请缨要上台去表演,技艺也越来越娴熟。每次登台前晨晨都像个小大人似地指挥乐队成员搬乐器、拉线、装架子鼓,她常说:“我们是一个团队,需要互相配合,谁也离不开谁。”
驼铃志愿者们在路上
最初,邢成是以个人身份到福利院当音乐老师,如今,在他身边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热情满满的音乐人,以一个稳定、持续的团队力量为宁夏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提供音乐演奏、表演方面的义务教学服务。以音乐学习介入孤残儿童的生活和成长,能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弥补他们性格上的不足,几年的学习、摸索让邢成对“音乐治疗”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一项计划在邢成的脑中有了雏形。
2014年12月,邢成带着他的“驼铃孤残儿童音乐梦想计划”亮相广州,参加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暨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同去的还有宁夏团委组织的其他12个志愿项目。经过30多名志愿服务领域的专家现场问询、资料审阅、综合评估等环节,“驼铃孤残儿童音乐梦想计划”从参赛的505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金奖。邢成本人还代表宁夏代表团向大家讲述了志愿服务的故事。
“宁夏目前有7500名孤残儿童,让他们走近音乐,是我的梦想。”邢成筹划着,将来还要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让更多的孤残儿童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驼铃声是大西北荒漠中最美的声音,它带给荒漠生机与希望;驼铃志愿者和孩子们的笑声、音乐声,则是宁夏儿童福利院里最美的声音,他们带给社会更多的温暖与感动。时间还在继续,驼铃志愿者们依然在路上……■
156个星期的爱心接力
“蓝色骆驼是整个LOGO的灵魂形象,因为驼铃是荒漠中唯一且最美妙的声音,而骆驼的蓝色线条代表一条清澈的河流,象征驼铃文艺把水流带给荒漠,这正是我们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学成归来给家乡带来的礼物……”邢成滔滔不绝地给记者介绍他所创办的驼铃文化艺术传播中心的标志,满脸洋溢着自信。
邢成毕业于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喜欢自由、热爱音乐的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当公务员的机会,决心回到银川创业,在家乡的热土上为志同道合喜欢音乐的人打造一个学习音乐、传播音乐的平台。邢成说,他10岁就开始学习音乐,大学期间曾担任过学院军乐团的团长,课余时间他还和玩音乐的朋友们组建了一支乐队,在队中担任鼓手和萨克斯手。对音乐,邢成可谓到了“痴迷”的状态。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热爱的音乐有一天还能为他人带来帮助。
2012年3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宁夏儿童福利院工作的同学跟邢成聊天时说起福利院需要音乐老师,问他愿不愿意去。对于这份纯义务的差事,邢成来了兴趣,他觉得这是件积德行善的好事。就这样,在同学的引荐下,邢成成了福利院一名教打击乐的老师。
“每周六是我固定的上课时间,寒暑假则是每周两次。”福利院的孩子大都是孤残儿童,他们从小在这儿长大,有些怕生人。看着邢成用架子鼓敲出各种美妙的旋律,孩子们虽感新鲜好奇,却又不敢接近。“我头一个接触的孩子患有唐氏综合征,当时他8岁,智商却只相当于3岁的孩子,所以学东西特别慢,要手把手一遍一遍地教。往往是这周刚学的东西,下周再来上课时又全忘了,基本上每次都是那一节课。”尽管如此,邢成也没有放弃,一直耐心地教着这个孩子。
“音乐能够影响每一个人,接触越深,影响越大。就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我坚持了下来,希望音乐能给这些孩子以心灵上的帮助。”刚开始的时候,一些音乐圈的朋友知道邢成在做这个事后,大家纷纷加入,组成了一个爱心团队,短时间内团队扩展迅速。渐渐地,大部分人因为工作、生活的原因而逐渐退出了,只有邢成,一做就是3年,156个星期,风雨不改。
2012年11月,邢成在一次车祸中右腿骨折,医院叮嘱他要好好休息,在家休养了3周后,邢成十分惦记这群可爱的孩子,硬是让母亲用轮椅推着他去福利院给孩子们上课。“孩子们看到我这样还坚持上课,就更加配合了。”邢成不求回报的付出也感动了福利院的老师,“这个小伙子真不错,给我们提供如此专业的服务却一分钱不要,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这份坚持和执著。”
“孩子们的点滴改变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邢成至今清楚地记得,3年前他刚去福利院的时候,现在乐队的主音吉他手小虎(化名)性格有些暴躁,有时还会和小伙伴打架,来上音乐课的第一天,他耷拉着脑袋,一副不情不愿的样子。
为了能把孩子们领进音乐的大门,邢成花费了大量心血。没有音乐基础,他就从每个音阶、音符教起;没见过乐器,他就手把手地教乐器怎么拿,手指怎么放……刚开始,往往一个音阶、一个姿势,都要重复教十几遍。邢成教得辛苦,孩子们学得也费劲。
慢慢地,音乐的魅力吸引了孩子们。在邢成和福利院老师的悉心调教下,小虎的音乐天赋完全展现了出来,不仅自己学得快、记得准,还常常充当老师的小助手,督促、指导乐队其他成员练习。自从进入了音乐的世界,小虎性格温和了许多,再也没有打过架,只要一有时间,他就钻进福利院的音乐律动室研究乐谱,练习吉他演奏的技法技巧。“为了练好吉他,小虎吃足了苦头,开始的时候十根手指磨得全是血泡,缠着厚厚一层胶布,可他硬是咬着牙坚持,直到手指上长满了老茧。”福利院教学部的于少红老师回忆说。
“现在,小虎可是乐队的主力呢。”说起自己的“高徒”,邢成满是自豪,“这支由福利院的孩子们组建的乐队,已经参加过多场演出了。”早在2012年9月,邢成和福利院老师一同为两个盲童小组合设计的二重唱在《非常6+1·寻找中国最美声音》的选秀中冲出了宁夏赛区,并进入央视选手库。就在2014年,由孩子们组建的5人乐队在邢成和福利院老师的指导下,不仅参加了“出彩中国人”银川站的选拔,还在北京举办的春晖博爱慈善晚宴上演奏,获得在场嘉宾的高度评价。“每经过一次演出,我感觉孩子们的自信心、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就会提升很多,这是我最开心也最有成就感的事,因为我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孩子们的点滴改变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
“邢成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和孩子们进行心灵的碰撞,他用音乐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感受着爱和美好。”福利院特殊教育部主任陈瑛对记者说: “很多孩子的状态都跟以前大不一样了。”
乐队的贝司手是一个叫晨晨(化名)的女孩,今年上初二。虽然左耳失聪,但女孩凭着自己的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一直比较好。据于少红老师讲,晨晨最初是以替补贝司手的身份加入乐队的,一开始她觉得学这个没用而不认真去学,并且跟乐队其他成员相处不是很融洽。在邢成的耐心引导下,晨晨渐渐觉得音乐“有点意思”,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起来。如今每有演出,她都主动请缨要上台去表演,技艺也越来越娴熟。每次登台前晨晨都像个小大人似地指挥乐队成员搬乐器、拉线、装架子鼓,她常说:“我们是一个团队,需要互相配合,谁也离不开谁。”
驼铃志愿者们在路上
最初,邢成是以个人身份到福利院当音乐老师,如今,在他身边聚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热情满满的音乐人,以一个稳定、持续的团队力量为宁夏儿童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提供音乐演奏、表演方面的义务教学服务。以音乐学习介入孤残儿童的生活和成长,能够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弥补他们性格上的不足,几年的学习、摸索让邢成对“音乐治疗”有了更加成熟的认识,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一项计划在邢成的脑中有了雏形。
2014年12月,邢成带着他的“驼铃孤残儿童音乐梦想计划”亮相广州,参加志愿服务广州交流会暨首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同去的还有宁夏团委组织的其他12个志愿项目。经过30多名志愿服务领域的专家现场问询、资料审阅、综合评估等环节,“驼铃孤残儿童音乐梦想计划”从参赛的505个项目中脱颖而出,一举获得金奖。邢成本人还代表宁夏代表团向大家讲述了志愿服务的故事。
“宁夏目前有7500名孤残儿童,让他们走近音乐,是我的梦想。”邢成筹划着,将来还要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让更多的孤残儿童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驼铃声是大西北荒漠中最美的声音,它带给荒漠生机与希望;驼铃志愿者和孩子们的笑声、音乐声,则是宁夏儿童福利院里最美的声音,他们带给社会更多的温暖与感动。时间还在继续,驼铃志愿者们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