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是汉字教学所特有的宝贵资源。识字教学不能把汉字当作简单的信息符号来处理,导致汉字丰富的蕴涵、灵动的情意在教学中逐渐枯萎,学生对识字写字不感兴趣,对字义的理解更是浮光掠影。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积极打破识字教学的陈规,走向汉字的文化底蕴,把握汉字的科学字理,把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联系起来,充分尊重和发掘汉字的文化意蕴,这样的识字教学才是尊重汉语文化的教学。
【关键词】识字教学;历史文化底蕴;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是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本身也蕴涵着无尽的文化学宝藏。要实现识字教学的科学化,一方面要对识字教学有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以科学的汉字文化理论为指导才能巩固学生学过的汉字,并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形规律,提高识字能力。因此识字教学必须从汉字的文化内涵入手,以字义为核心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还原应该属于识字教学的“文化”。
一、直面汉字教学弊端,思考识字教学突破点
在诸多的识字教学课堂中,教师为了增加识字的趣味性,降低识字难度,会创编一些儿歌、字谜来说解汉字。如“碧”,有的教师将其解释成“王大娘,白大娘,坐在石头上学文化”。如“春”,被解释为“三人去看日”。“煮饭要用水,煮的四点底就表示水”。其实学生却不知道“煮”的四点底表示“火”,如“热、煎”,还可以表示“尾巴”,如“熊、燕”。 教师在课堂上毫无科学性的编写,往往将识字教学脱离汉字的深层文化,引向一种伪科学的极端。又如,许多教师以为用“拆解组装生字” 或者“换偏旁”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识记生字,其实这也是对汉字的一种肢解,学生只会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混淆。其实,我们只要将汉字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文化蕴涵给学生解释清楚,学生反而容易理解和把握,并且理解得更清楚,掌握得更牢固。
又如“彩虹”的“虹”字,学生用很多识记方法,但是都与“虹”本义没有关系。那么,我们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追本溯源,给学生解释“虹”字的“虫”字旁的由来。古人根据“虹”总是出现在雨后这一现象,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所以,古人造字时,用“虫”作了偏旁。古文中有“虹饮于河”的说法就是最好的证明,意思是说“虹悬挂于天空,弓着身子,头伸进黄河里喝水”。相信学生在学习“虹”字时必定个个竖起耳朵,听得津津有味,也不会把“虹”与“红”进行混淆了。
二、敞开汉字文化底蕴,激发识字学习兴趣点
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能认识3500左右常用汉字,会写其中3000个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其实,学生在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过程中,掌握字形是关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种智慧。汉字的构成就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完型,它有外形和骨架,有思想和神韵,有情感和精神,因此汉字本身就是一段历史的浓缩。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挖掘汉字所蕴藏的历史背景,从而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掌握汉字构字规律,提升识字学习效率点
汉字的构形是有规律的,适当地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必定能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汉代的汉字学家许慎最早在《说文解字·叙》中为六书下了定义:“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表明汉字的构成是有规律的,这也正所谓汉字的字理,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因此,汉字教学也应该要打破经验性教学的陈规,使识字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走向科学的依据,走向文化的根源。
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联系。如:看到图像太阳,就可以联想的汉字“日”,也就自然地理解了“日”的本义。建立了音形义的联系,学习汉字也就变成了一件趣事。再如:和“日”有关的生字“晴”“暖”“旦” “明”……老师不必一一解释,学生也能理解字的意义,可见汉字的构成就像树状图,枝枝相连。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所有汉字的80%还多”,其重要特点是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如果我们教学中利用这个特点,就可以找到提高学生识字学习的效率点。如“清”,“氵”表示和水有关,水“纯净透明,没有杂质”为清,“青”是声旁,表音读“青(qing)”,如果进一步类推带“青”的汉字“请”“晴”“情”……就会发现相同的特点:这些字读音大多与“青(qing)”相同或相近。又如“月”旁的字,大多表示身体部位及器官的名称,如:胸、膀、臂等;“舟”字旁的字,与船有关,如船、舰、艇等。这样的高频部件,只要稍加归纳分析,规律就立即显现。我们在教学中掌握了这一规律,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给每一个孩子,那么学习生字也就不会是简单的笔画的堆积,枯燥量化的记忆。
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是汉字教学所特有的宝贵资源。识字教学不能把汉字当作简单的信息符号来处理,导致汉字丰富的蕴涵、灵动的情意在教学中逐渐枯萎,学生对识字写字不感兴趣,对字义的理解更是浮光掠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语言学习,一定要让字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字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积极打破识字教学的陈规,走向汉字的文化底蕴,把握汉字的科学字理,把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联系起来,充分尊重和发掘汉字的文化意蕴,这样的识字教学才是尊重汉语文化的教学。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识字教学;历史文化底蕴;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是使用意符、音符和记号的一种文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本身也蕴涵着无尽的文化学宝藏。要实现识字教学的科学化,一方面要对识字教学有科学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以科学的汉字文化理论为指导才能巩固学生学过的汉字,并使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形规律,提高识字能力。因此识字教学必须从汉字的文化内涵入手,以字义为核心做到音、形、义相结合,还原应该属于识字教学的“文化”。
一、直面汉字教学弊端,思考识字教学突破点
在诸多的识字教学课堂中,教师为了增加识字的趣味性,降低识字难度,会创编一些儿歌、字谜来说解汉字。如“碧”,有的教师将其解释成“王大娘,白大娘,坐在石头上学文化”。如“春”,被解释为“三人去看日”。“煮饭要用水,煮的四点底就表示水”。其实学生却不知道“煮”的四点底表示“火”,如“热、煎”,还可以表示“尾巴”,如“熊、燕”。 教师在课堂上毫无科学性的编写,往往将识字教学脱离汉字的深层文化,引向一种伪科学的极端。又如,许多教师以为用“拆解组装生字” 或者“换偏旁”的方法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识记生字,其实这也是对汉字的一种肢解,学生只会越学越糊涂,越学越混淆。其实,我们只要将汉字所反映的文化现象、文化蕴涵给学生解释清楚,学生反而容易理解和把握,并且理解得更清楚,掌握得更牢固。
又如“彩虹”的“虹”字,学生用很多识记方法,但是都与“虹”本义没有关系。那么,我们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追本溯源,给学生解释“虹”字的“虫”字旁的由来。古人根据“虹”总是出现在雨后这一现象,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龙,所以,古人造字时,用“虫”作了偏旁。古文中有“虹饮于河”的说法就是最好的证明,意思是说“虹悬挂于天空,弓着身子,头伸进黄河里喝水”。相信学生在学习“虹”字时必定个个竖起耳朵,听得津津有味,也不会把“虹”与“红”进行混淆了。
二、敞开汉字文化底蕴,激发识字学习兴趣点
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能认识3500左右常用汉字,会写其中3000个字,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其实,学生在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过程中,掌握字形是关键。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过:“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种智慧。汉字的构成就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完型,它有外形和骨架,有思想和神韵,有情感和精神,因此汉字本身就是一段历史的浓缩。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挖掘汉字所蕴藏的历史背景,从而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三、掌握汉字构字规律,提升识字学习效率点
汉字的构形是有规律的,适当地运用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教学,必定能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汉代的汉字学家许慎最早在《说文解字·叙》中为六书下了定义:“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这表明汉字的构成是有规律的,这也正所谓汉字的字理,所谓字理,就是指汉字的构字依据和组成规律。因此,汉字教学也应该要打破经验性教学的陈规,使识字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走向科学的依据,走向文化的根源。
字理识字就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音、义的关系进行识字教学的方法。每一个汉字的音、形、义之间往往有着一定的联系。如:看到图像太阳,就可以联想的汉字“日”,也就自然地理解了“日”的本义。建立了音形义的联系,学习汉字也就变成了一件趣事。再如:和“日”有关的生字“晴”“暖”“旦” “明”……老师不必一一解释,学生也能理解字的意义,可见汉字的构成就像树状图,枝枝相连。在现代汉语中,“形声字占所有汉字的80%还多”,其重要特点是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如果我们教学中利用这个特点,就可以找到提高学生识字学习的效率点。如“清”,“氵”表示和水有关,水“纯净透明,没有杂质”为清,“青”是声旁,表音读“青(qing)”,如果进一步类推带“青”的汉字“请”“晴”“情”……就会发现相同的特点:这些字读音大多与“青(qing)”相同或相近。又如“月”旁的字,大多表示身体部位及器官的名称,如:胸、膀、臂等;“舟”字旁的字,与船有关,如船、舰、艇等。这样的高频部件,只要稍加归纳分析,规律就立即显现。我们在教学中掌握了这一规律,在教学中逐步渗透给每一个孩子,那么学习生字也就不会是简单的笔画的堆积,枯燥量化的记忆。
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是汉字教学所特有的宝贵资源。识字教学不能把汉字当作简单的信息符号来处理,导致汉字丰富的蕴涵、灵动的情意在教学中逐渐枯萎,学生对识字写字不感兴趣,对字义的理解更是浮光掠影。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语言学习,一定要让字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字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积极打破识字教学的陈规,走向汉字的文化底蕴,把握汉字的科学字理,把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联系起来,充分尊重和发掘汉字的文化意蕴,这样的识字教学才是尊重汉语文化的教学。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