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斯洛在《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一书中写道:“我们必须变得对创造过程、创造态度,有创造力的人更感兴趣,而不单是对创造产品感兴趣”“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生存下来,不能造就这种人的社会将灭亡”。所以,优化学生学习品质则应成为我们教学的重中之重。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理应成为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探索动机,发挥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才的要求。下面仅就小学数学学科培养学生学习品质谈几点看法。
一、自主探索,培养独立型品质
独立型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不怕团体的压力,爱用疑问的眼光来审视事物,敢于提出异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探索未知问题,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提供独立思考的时空。
例如教学口算“57+26”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你能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探索,得到了不同的方法:
接着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思维的过程和解题的方法,总结时教师对每一种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让每个人根据理解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算法。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个体独立思考活动的机会,促进他们按照自身的思维风格、方式、习惯、特点,不断生成“自我产品”并在相互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异议。
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经常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逐渐培养他们求异、独立、自信的个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这样才更利于学生独立型品质的形成。
二、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品质
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使学生都能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容纳型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对人、对事不存偏见,宽容大度,能接受自己的一切,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少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如在讨论“57+26”时,学生不仅要看到自己的想法,更要分析,容忍、采纳、甚至完全用别人好的算法。这培养了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中学会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容纳型品质。
三、展示个性,培养主动型学习品质
主动型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专做自己的事情,不肯接受他人支配,不被权威吓倒,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提出质疑,并坚忍不拔地解决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是主動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主动型人格是一种良好的创新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个性的培养。
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如在学习了“求平均数”时,在设疑以后,问学生:“你想知道关于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学生回答:“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学平均数有什么用?求平均数有技巧吗?……”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设计的问题之中,他们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允许学生“越轨”或创新失败,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意见给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幼稚可笑的质疑问难要给以呵护,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索得出比的意义后,教师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道:“比的问题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的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他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这时,教师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直诚探讨,终于明确其道理。
四、多向求索,培养灵活性品质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其中开放题的设计、“开放性”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深刻性,从而塑造灵活性品质尤为重要。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重视情感教育,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和需求,形成学生的学习的信念和追求。通过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情通理达,并使之内化为信念。不仅让学生主动获取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得到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痴迷型品质之目的。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理应成为培养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探索动机,发挥学生创造性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培养。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实现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才的要求。下面仅就小学数学学科培养学生学习品质谈几点看法。
一、自主探索,培养独立型品质
独立型表现为喜欢独立自觉地思考问题,不怕团体的压力,爱用疑问的眼光来审视事物,敢于提出异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标新立异,积极努力探索未知问题,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及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把握程度,是鉴别一个人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问题情景,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提供独立思考的时空。
例如教学口算“57+26”时,教师先提出问题:“你能根据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吗?”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思考、探索,得到了不同的方法:
接着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说出自己思维的过程和解题的方法,总结时教师对每一种做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让每个人根据理解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算法。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了个体独立思考活动的机会,促进他们按照自身的思维风格、方式、习惯、特点,不断生成“自我产品”并在相互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异议。
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经常给学生以独立思考并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逐渐培养他们求异、独立、自信的个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绝不要提示或暗示;学生能自己得出的,教师绝不要代替。这样才更利于学生独立型品质的形成。
二、合作学习,培养容纳型品质
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使学生都能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容纳型表现为学生具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对人、对事不存偏见,宽容大度,能接受自己的一切,正视自己的缺点,也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成果,它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少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同时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畅所欲言,既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也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想法,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与同学合作,正确评价他人与自己。对那些不善于动脑筋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让他们通过认真听并体验同学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分享合作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受到启发,得到提高。
如在讨论“57+26”时,学生不仅要看到自己的想法,更要分析,容忍、采纳、甚至完全用别人好的算法。这培养了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中学会容忍别人的不同意见,接纳他人的观点,形成既充满竞争又愉快合作的氛围,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容纳型品质。
三、展示个性,培养主动型学习品质
主动型表现为有自己的主见,喜欢独立地专做自己的事情,不肯接受他人支配,不被权威吓倒,敢于独立思考,主动开拓,提出质疑,并坚忍不拔地解决问题。敢于质疑问难是主動型人格最突出的表现。主动型人格是一种良好的创新人格的品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个性的培养。
首先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争辩质疑,标新立异;才能生动活泼,大胆探索,如在学习了“求平均数”时,在设疑以后,问学生:“你想知道关于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学生回答:“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学平均数有什么用?求平均数有技巧吗?……”学习过程中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设计的问题之中,他们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和谐诚恳的交流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新活动,允许学生“越轨”或创新失败,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意见给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幼稚可笑的质疑问难要给以呵护,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探索得出比的意义后,教师故意提出:“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学生好胜心马上被激发,展开争论,一生说:“比的后项不能是零,因为根据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既然除数不能是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是零。”另一个学生马上反驳道:“比的问题可以是零,我是体育迷,在电视的上看到记分牌上有2:0的。”课堂上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他们很快分成两派,据理力争,谁也不服谁,这时,教师顺势让他们分组讨论,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相互交流,直诚探讨,终于明确其道理。
四、多向求索,培养灵活性品质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科学的每一项巨大的成就,都是以大胆的幻想为出发点的”。对事物的大胆地幻想是创新的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史上的许多事物的过去和今天都表明,“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戈登·德莱顿说,“一个新的想法是老要素的新组合”。“最杰出的创意者总是专心于新的组合”。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诱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方法,其中开放题的设计、“开放性”提问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深刻性,从而塑造灵活性品质尤为重要。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重视情感教育,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注意和需求,形成学生的学习的信念和追求。通过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达到情通理达,并使之内化为信念。不仅让学生主动获取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得到良好品德和高尚情操的熏陶,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痴迷型品质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