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数学课是好课呢?下面把我对好课标准的追寻历程简述如下:
精雕细琢,完美无缺。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了对理想数学课堂的追寻。我曾仔细看过许多著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实录,听过不少比赛获奖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示范,我也曾数次参加过数学课堂教学比赛。我曾经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采用多种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等孜孜以求。
我以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这段时间,我追寻得好辛苦。有时为了上好一堂数学研究课,我常常把课堂教学中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下来;有时还对着镜子排练教案,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哪一个环节用几分钟,哪几句话用多少秒钟;有时甚至幻想,当我讲完课堂结束语的最后一个字时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我总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按照课前制定的程序进行教学。
现在来看,这种把学生的认知起点假想为零,这种所谓的结构严谨、由易到难,只是我们老师从成人视野来预设数学学习过程,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小步子乒乓式问答,看上去进程流畅,学生答错率很低,但这恰恰掩盖了学习的本来面目。我逐渐认识到,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
小组合作,快乐交流。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理想中的数学课堂标准。我渐渐觉得,教师应该把抽象的数学教得富有趣味,应该在课堂上有全面的目标追求。我把一堂数学课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为三个层次: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要求,有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要求,还有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同时在教学形式方面我觉得应该让所有的学生活动起来,快乐起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数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这个阶段,我追求的理想课堂是“教学目标具体而有层次”“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教学形式以小组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以游戏比赛为主”。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的特征:由于大量采用了小组学习,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大量的故事、比赛、游戏,学生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往往情绪十分高涨。乍看上去,在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积极,甚至有些亢奋,场面气氛也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大多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少数学生在进行游戏,多数学生是“旁观者”;只是看得起劲,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
因此,这一时期我上的数学课都有点“花”,甚至课堂秩序都有点“乱”。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轻松快乐,但我渐渐懂得调动积极性并不是教学目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应有更高的追求。
真实有效,互动生成。我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过程。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力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有效和互动生成。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先生在谈到数学课程改革时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虽然数学的表达方式是形式化的,但我们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数学应该是作为“教育形态”的数学而不是“学术形态”的数学,应该把“冰冷的美丽”转为“火热的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只是“烧中段”;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而不是人为编造、纸上谈兵,不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不是学习陈腐僵化的数学。
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過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尽管如此,我仍觉得,课前的教学设计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需要老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运用老师的智慧和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
可以这样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课堂标准。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好课”,放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来看,不一定还是好课;传统意义上的“好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后如果不加强学习,不与时俱进,就要被历史淘汰。
精雕细琢,完美无缺。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了对理想数学课堂的追寻。我曾仔细看过许多著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教学实录,听过不少比赛获奖老师的数学课堂教学示范,我也曾数次参加过数学课堂教学比赛。我曾经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程序严谨”“提问精细恰当”“采用多种媒体”“板书精当美观”“过渡语言周密设计”“时间控制恰到好处”等等孜孜以求。
我以为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密不透风、滴水不漏,应该天衣无缝、无可挑剔,应该精雕细琢、完美无缺。这段时间,我追寻得好辛苦。有时为了上好一堂数学研究课,我常常把课堂教学中要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写下来;有时还对着镜子排练教案,甚至掐着秒表计算时间,哪一个环节用几分钟,哪几句话用多少秒钟;有时甚至幻想,当我讲完课堂结束语的最后一个字时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我总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牵着学生按照课前制定的程序进行教学。
现在来看,这种把学生的认知起点假想为零,这种所谓的结构严谨、由易到难,只是我们老师从成人视野来预设数学学习过程,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小步子乒乓式问答,看上去进程流畅,学生答错率很低,但这恰恰掩盖了学习的本来面目。我逐渐认识到,课堂不是舞台,学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剧本,教学不是表演。
小组合作,快乐交流。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反思自己理想中的数学课堂标准。我渐渐觉得,教师应该把抽象的数学教得富有趣味,应该在课堂上有全面的目标追求。我把一堂数学课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分为三个层次: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要求,有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要求,还有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要求。同时在教学形式方面我觉得应该让所有的学生活动起来,快乐起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在游戏和比赛中学习数学,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
这个阶段,我追求的理想课堂是“教学目标具体而有层次”“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教学形式以小组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以游戏比赛为主”。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个性鲜明的特征:由于大量采用了小组学习,制作了形象逼真的投影片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采用了大量的故事、比赛、游戏,学生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往往情绪十分高涨。乍看上去,在课堂上学生表现非常积极,甚至有些亢奋,场面气氛也十分热闹,动静结合高潮迭起,但细细回味后就会发现,这种活动和游戏大多只是表面上的“繁荣”,只是少数学生在进行游戏,多数学生是“旁观者”;只是看得起劲,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活跃,数学思维的含量并不高。
因此,这一时期我上的数学课都有点“花”,甚至课堂秩序都有点“乱”。虽然学生在课堂上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轻松快乐,但我渐渐懂得调动积极性并不是教学目的,理想的数学课堂应有更高的追求。
真实有效,互动生成。我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数学课堂。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是学生发展的天地,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理想的课堂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过程。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力求“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追求真实有效和互动生成。
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景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真实的课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实的课堂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山东大学校长展涛先生在谈到数学课程改革时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虽然数学的表达方式是形式化的,但我们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的数学应该是作为“教育形态”的数学而不是“学术形态”的数学,应该把“冰冷的美丽”转为“火热的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只是“烧中段”;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而不是人为编造、纸上谈兵,不是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不是学习陈腐僵化的数学。
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和共享。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生动的数学情境,一种平等的对话情境。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過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就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尽管如此,我仍觉得,课前的教学设计依然是十分重要的。曾有人错误地认为,既然课堂是生成的,课程改革后应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孰不知,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引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在生成的课堂上需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需要老师展示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善待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运用老师的智慧和耐心引导学生,使之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获得健康的人格。
可以这样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课堂标准。传统意义上的所谓“好课”,放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来看,不一定还是好课;传统意义上的“好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后如果不加强学习,不与时俱进,就要被历史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