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会创造美,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成为美的使者。正如高尔基所言:“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只要教育者树立“创造”意识,这一终极目标是完全能够达到的,通过教育者不断的反思、探索以及真诚不懈的教育和引导,东西方哲人的理想一定会在中职教学活动中变成现实。
[关键词]教学活动 美育功能
教师作为学生美学道路上的引领者,我们可以将“创造”的意识注入教学环节,渗透到课内课外,想要获得优秀的教育效果,达到全面有人教学的目的,就必须发掘教学活动中的美学因素。教学活动应力争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力求将教学关系转化成为一种审美关系,从而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教学活动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自然包含着美育功能,具体表现为:
一、言传身教示范的功能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不仅要“传递、授业、解惑”,而且要教学生做人,要以自己的道德学问、人格情操、言行举止树立“师者的美好形象”。教师个人的美好榜样力量,对于学生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也是最直接可效可爱的美的感召。藤野先生给鲁迅先生最重要的影响,不只是在于他的结解剖学,更在于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身教”,这是一种比传授知识还要复杂的审美施教和受教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施教者的自觉的教育内容,又有非自觉的感染性的教育内容:既有受教育者消极感化的因素,又有积极模仿的因素。
教师的示范功能。只能通过学生的尊师爱师才发生作用。学生求知和成才的愿望,使他们必然具有“向师性”。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他们敬爱的老师作为效法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在见识,学问以及仪态方面成为表率外,还应在道德、修养诸方面也能成为典范。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博大的胸怀、光明磊落的行为,以及沉着、冷静、耐心、自制等意志品质,进取、独立、明主、协作等现代观念。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对学生理解、尊重和爱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中去,使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二、正心启智的育化功能
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明的见证。教学引导人们渐渐远离愚昧和落后,走向进步和文明。教学通过创造性的整理和选择。将文化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精神、科技知识的核心与精神部分,精心选择并优秀地组合起来传授给下一代,帮助学生掌握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最优秀最重要的部分。并且,教学的传递手段和方法是科学的,它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各种知识构成的特点,分门别类地、循序漸进地、艺术地加以传授,使受教育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教学活动具有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正心启智的育化功能。
三、笃情诚义的养成功能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于教学相长中,会自然形成师生之间的笃师情谊,也自然培养起人们诚笃的情义感,这虽然不全是美育之功,但也离不开美育之效。师生关系的内涵丰富而高尚,不像血缘关系那样具有排他性,也不像日常关系那样具有不可避免的利害冲突。师生关系总体上是一种亲和关系,具有一定的超功利性,因而双方容易建立起深厚的情义,有天然的审美内涵。这样的审美内涵,自然可以对学生笃情诚义的品格有良好的养成功能。
四、集体协作的凝聚功能
教学活动中的美育功能,在班级制这种形式下,无论是价值导向,还是行为规范,以及情感沟通和目标整合,都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整体中,学生不但受到教室的制约,而且也受到他认同和归属的集体的影响。集体作为一种教育实体,可以加建个人认识进程,并且使学生通过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品格,获得满足,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出于对集体行为准则的尊重,学生会自觉地矫正偏离审美规范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班级活动中的美育,能促使学生恰当地处理个体与集体,个性自由与集体秩序等诸方面的矛盾,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亲切友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对集体前途和向往,既形成团队意识,培养出协作精神和集体共同工作的习惯,又使自己的心灵以及周围的人际关系都得到美化。
五、竞争意识的激发功能
同样的教学功能,同样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本身的诸多差异,导致学生的接受产生差别,学习成效也有差别。而在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及成功意识,因而学生会在优劣高下的对比中,形成自觉的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出一种不断进取的品质。并且,由于教学活动的审美意味,人际关系的和谐,使这种竞争成为一种协作试的竞争,友好的,非对抗性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共同提高,实际上也就促成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加强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通过推动“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要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凸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育人功能,聚焦“整体格局”,营造良好氛围,着力提升美育功能“广度”;聚焦“关键少数”,推进全员育人,着力提升美育功能“深度”;聚焦“关键环节”,推进全过程育人,着力提升美育功能“效度”;聚焦“关键领域”,推进全方位育人,着力提升美育功能“信度”;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美育功能,进而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体化的“三全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曾繁仁:《中外美育思想家评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育德:《西方美育思想史》,安徽教育出版社
[3]肖晓玛:《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践取向》,《教育评论》2016,(15)
[关键词]教学活动 美育功能
教师作为学生美学道路上的引领者,我们可以将“创造”的意识注入教学环节,渗透到课内课外,想要获得优秀的教育效果,达到全面有人教学的目的,就必须发掘教学活动中的美学因素。教学活动应力争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力求将教学关系转化成为一种审美关系,从而使人得到美的享受。教学活动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自然包含着美育功能,具体表现为:
一、言传身教示范的功能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不仅要“传递、授业、解惑”,而且要教学生做人,要以自己的道德学问、人格情操、言行举止树立“师者的美好形象”。教师个人的美好榜样力量,对于学生心灵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也是最直接可效可爱的美的感召。藤野先生给鲁迅先生最重要的影响,不只是在于他的结解剖学,更在于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身教”,这是一种比传授知识还要复杂的审美施教和受教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施教者的自觉的教育内容,又有非自觉的感染性的教育内容:既有受教育者消极感化的因素,又有积极模仿的因素。
教师的示范功能。只能通过学生的尊师爱师才发生作用。学生求知和成才的愿望,使他们必然具有“向师性”。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他们敬爱的老师作为效法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除了在见识,学问以及仪态方面成为表率外,还应在道德、修养诸方面也能成为典范。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博大的胸怀、光明磊落的行为,以及沉着、冷静、耐心、自制等意志品质,进取、独立、明主、协作等现代观念。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对学生理解、尊重和爱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情感体验渗透到学生的情感体验中去,使学生“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二、正心启智的育化功能
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明的见证。教学引导人们渐渐远离愚昧和落后,走向进步和文明。教学通过创造性的整理和选择。将文化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精神、科技知识的核心与精神部分,精心选择并优秀地组合起来传授给下一代,帮助学生掌握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最优秀最重要的部分。并且,教学的传递手段和方法是科学的,它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各种知识构成的特点,分门别类地、循序漸进地、艺术地加以传授,使受教育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教学活动具有其他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正心启智的育化功能。
三、笃情诚义的养成功能
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于教学相长中,会自然形成师生之间的笃师情谊,也自然培养起人们诚笃的情义感,这虽然不全是美育之功,但也离不开美育之效。师生关系的内涵丰富而高尚,不像血缘关系那样具有排他性,也不像日常关系那样具有不可避免的利害冲突。师生关系总体上是一种亲和关系,具有一定的超功利性,因而双方容易建立起深厚的情义,有天然的审美内涵。这样的审美内涵,自然可以对学生笃情诚义的品格有良好的养成功能。
四、集体协作的凝聚功能
教学活动中的美育功能,在班级制这种形式下,无论是价值导向,还是行为规范,以及情感沟通和目标整合,都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在整体中,学生不但受到教室的制约,而且也受到他认同和归属的集体的影响。集体作为一种教育实体,可以加建个人认识进程,并且使学生通过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品格,获得满足,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同时,集体舆论的制约和出于对集体行为准则的尊重,学生会自觉地矫正偏离审美规范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班级活动中的美育,能促使学生恰当地处理个体与集体,个性自由与集体秩序等诸方面的矛盾,形成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亲切友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增强对集体前途和向往,既形成团队意识,培养出协作精神和集体共同工作的习惯,又使自己的心灵以及周围的人际关系都得到美化。
五、竞争意识的激发功能
同样的教学功能,同样的教学方式,由于学生本身的诸多差异,导致学生的接受产生差别,学习成效也有差别。而在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及成功意识,因而学生会在优劣高下的对比中,形成自觉的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出一种不断进取的品质。并且,由于教学活动的审美意味,人际关系的和谐,使这种竞争成为一种协作试的竞争,友好的,非对抗性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共同提高,实际上也就促成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加强教学活动的美育功能,通过推动“课程思政”形成协同效应。要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凸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育人功能,聚焦“整体格局”,营造良好氛围,着力提升美育功能“广度”;聚焦“关键少数”,推进全员育人,着力提升美育功能“深度”;聚焦“关键环节”,推进全过程育人,着力提升美育功能“效度”;聚焦“关键领域”,推进全方位育人,着力提升美育功能“信度”;充分发挥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美育功能,进而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一体化的“三全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曾繁仁:《中外美育思想家评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陈育德:《西方美育思想史》,安徽教育出版社
[3]肖晓玛:《美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实践取向》,《教育评论》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