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景对比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w1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何为“移景对比法”
  所谓“移景对比法”是指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中,假设性4改变审美主体对象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在不同背景材料的对比中,明了美的主题和背景之间的特定关系,领会作者所创造的美的意蕴。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通的。我们平常所说“红花要用绿叶衬”,正是说明了审美的主体对象和背景之间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红花”与“绿叶”之间是一种姊妹式的映衬关系;而“染缸里倒不出白布”的“染缸”和“布”则是一种母子间的相生关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系并从中把握事物的整体美,正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其方法颇多“移景对比法”是最简捷和富有成效的一种。
  二、实列分析
  朱自清先生的游记散文《绿》中,有一节是作者对游览时天气情况的描写:
  “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湿润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
  笔者在讲解中将这一部分当做审美主体对象梅雨潭之绿的背景材料之一,其作用为
  1.渲染了一种柔和、静谧的色调,为下文梅雨潭和梅雨瀑提供了声与色的映衬(见课本)。
  2.暗示了作者寻求美和体察美时从容不迫、恬淡宁静的心境。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那么没有恬淡宁静的心境也就很难发现美的所在。”这“薄阴的天气”和“微微流动的云”不正是作者某种心境的写照吗?
  3.表明是独特的气候决定了梅雨潭有“奇异的绿”。古人说“春来江水绿如蓝”,我们不可以说“秋到潭边水更绿”吗?
  由第一方面来说,天气情况(背景)和梅雨潭的绿(全体)之间是映衬关系;而由第二种与第三方面来说则是一种相生关系。为了让学生体会出这些,笔者设置了三种场景,来实施“已经对比法”。
  1.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种禾苗半枯焦。(《水浒》)——毒热的太阳灼人的眼睛,使人焦躁不安。
  2.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浸薛荔墙。(【唐】)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天外黑风吹海立。(【宋】)苏轼《有美堂暴雨》);黑云翻墨,白雨跳珠。(同上《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状美,但疾风暴雨,使人凄惶恐怖。所以引导学生思考。
  以上两种能孕育和产生梅雨潭那“离合的神光”和作者恰淡宁静的审美心境吗?
  3.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唐】王维《山中》)——蜿蜒曲折的山路上,本来没有落雨,但松荫浓翠,似流欲滴,穿行其间,颇觉凉爽,宛若湿衣,这“似流欲滴”的“浓郁松荫”和课文“岩面与草丛”的“油油绿意”何其相似,恐怕还会以为梅雨潭那一潭绿水是这山的汁液染成的呢!在此等环境中,你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心境呢!难道不会像作者那样按捺不住胸中的激情去讴歌那秋的神韵吗?
  三、“移景对比法”的应用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移景对比法”的运用有着以下几点好处:
  1.避免了教学的简单化,背景的建设在审美对象的创造中虽必不可少,但由于它在文中只占极少的篇幅容易忽视。而通过“移景对比法”则可以将它放在醒目的位置上,详细的加以分析。
  2.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举一反三的教和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移花接木式的移景与对比体现了教师匠心独运的教学艺术
  3.移景对比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跳出课文的过程,而对比之后的归纳总结的过程,则是引导学生又回归课文的过程。一出一进,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的灵活性。
  4.解释美的来源,将学生带入美的意境。
  然而,“移景对比法”的运用,也并不是无条件的,须遵循以下原则:
  1.联系性原则,用来移植的材料与被移植的材料之间,应当有一定的相关因素,他们的性质或者相反(状美与优美)或者相近,但必须有利于进行对比和分析。
  2.趣味性原则
  3.适当性原则,对比不是目的,不可为了对比而对比,在应用文、说明文、议论文中一般不用此法,在写景文章中运用时也要讲究地方和火候,不可喧宾夺主、画蛇添足。
其他文献
一、多角度观察生活,积极积累写作素材  (一)观察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文学、艺术讲究“真、善、美”。第一位是“真”。只有真的,才是善的,才是美的。作文也如此,学生能把生活中的真人真事选出来,文章表达的中心才会感动人,才能收到中心鲜明、内容充实、喜闻乐见的效果。  写作上会叙事是关键。我要求学生写日记,观察生活所得,把它们化成文字,在心底留下影像。待到作文时,调动“影像”,把作文的素材与曾有的
期刊
这些年,每到一处培训学习,我习惯关注他们的管理细节、课堂细节,更喜欢透过那一横一捺、一人一事去享受教育的快乐,思考教育的真谛,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目前,我校生本教育已开展半年有余,身处其中的我,临帖、入帖,步步践行,领悟一二。  一、关于前置性学习布置  前置性学习是任务性作业极少,腾出时间让学大量阅读、预习。同时要求学生把搜集的资料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汇报给同学。  前置性作业设计要注意“低入”。
期刊
一、教师要从主体变主导,做好学生的参谋  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绝对控制、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为“引导”,即带着学生向某个目标行动。在自主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帮助学生制定切实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方法。其要旨应该是引而不发,导而不露。要充分信任学生,并注意到个体与整体的差异,因人施教,点面结合,绝不能一味地“填鸭式”式地灌输,“标签
期刊
一、师生互爱  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回答肯定而明了,那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因为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而师生间沟通的渠道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教师的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者和引路人,理应受到学生足够的尊重,但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诚待生,以情育人,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建立浓厚的情感基础,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的愉快。  (一)关爱学困
期刊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本,以讨论为交流方式,以陈述观点、说出理由为要求,以强化思维为训练程序,以让课堂上每一位学习者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为目的。这样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学习。  一是深刻感受,探究诗歌的语言美。诗歌之美首先体现在词藻、语句的优美之上,因此,诗歌教学首要的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外在形式之美。学生自由朗读,播放朗读录音,
期刊
一、崇尚师德,敬重师心,尊师爱生  师道兴则教育兴,师道衰则教育衰。从古至今,莫不如此。师心并非抽象而是具体可感的,它体现在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中,是教师人格和精神力量的象征。教师要以自己的人格感召他人,以自己的学识启迪他人,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引领他人。但教师不是上帝的代言人或层出不穷的理论体系的化身。教师对学生关爱与否或关爱程度,直接关系下一代的道德面貌和身心成长,关系未来的社会发展和人类的文
期刊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推行至今已有多年,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并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改革创新,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跳出传统教
期刊
创新能力是创造出新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思维已越来越多地被机械智能所替代,现代的繁荣将靠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来实现。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大有可为。而作文教学的的创新我认为要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是作文创新教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立意创新。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作者所要表达的好恶、观点
期刊
一、让学生了解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新课标》指出:写是书面表达和传递的交际能力。英语写作是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政策的需要,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或进入社会,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既能把学到的单纯的语言知识变为实喇语言应用能力且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旧知识,为接受新知识打好基础,同时学生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训练。  二、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其写作兴
期刊
幽默,指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幽默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在西文用法,常包括一切使人发笑的文字,连鄙俗的笑话在内……在狭义上,幽默是与郁剔、讥讽、揶揄区别的。  在教学过程中,幽默的去进行批评,让学生笑着认识错误,领悟道理,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某日上课,三个大男生迟到了,如果是正当的理由,我可以原谅他们的晚回,但是,他们手中的零食告诉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