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凝神性,一笔见真章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each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既然念了大陆第一的中央美院,那就要念最强的第一画室!”吴金河是第一位考进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正科班、同时也是第一位考进中国油画院并毕业的台湾生,曾荣获首届中国油画新人奖(2010)、时代杯中国青年写实艺术大展优选奖(2010)、第三届台湾笔会银笔奖(2014)等。他将技法扎实的古典写实,融入时尚摄影的理念,以超越宗教的视角,在静穆的画面中传递心灵的神思。
  吴金河,1979年出生于台湾彰化,幼时家境困顿,使他搬迁至高雄暂居,而后随父母到台北发展,放学后便在自家经营的小面摊帮忙,闲时便在店里涂鸦。有次漫画家蔡志忠到店用餐后,看到他在画画,随手留一份电影分镜脚本让他临摹,这开启了他绘画的兴趣。父亲为了栽培他,送他到画室学画,他也不负期望,以术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复兴美工的美工科。
  “我只是喜欢画画,将作品画好!”吴金河表示,当时他没有想过未来要当艺术家。然而时任复兴美工广告设计科的系主任陈国良曾对他说,即使你是第一名考进来的,但如果不是全校画得最好的,就只是全校几千人之一;若你不是全台湾画得最好的,就只是全台湾会画画的一个人而已。这番话对吴金河影响很大,使他不断精进自己的画技,期勉自己要画到最好。
  古典的笔,不羁的心
  “即使是学生,画久了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就要为自己的想法表态。”吴金河曾在复兴美工就读时与老师发生激烈的冲突,由于复兴美工以严苛的技法教育出名,教师若不满意学生作品,会当场撕毁。吴金河于高三时,因创作理念上与老师不合,争执不下,愤而休学。等待入伍期间,他在服饰店卖过衣服,到夜店站过吧台。看似年少不羁的经历,后来却成为他的创作养分。
  退伍后,当年的画室老师王杰,看到大陆的大学正开放对台招生,于是便鼓励吴金河去报考中央美术学院。吴金河亦对中央美院扎实的写实功底印象深刻,于是他拿出自己所有的存款,一人直奔北京赴考,从此成了中央美院校史上第一个被录取的台湾生。
  从2002年到北京中央美院读书,进而再考进中国油画院获得硕士学位,吴金河不仅熟稔北京艺文圈,更在大陆成家立业,除了与朋友合开画室外,亦不少艺廊找他合作,然而因为他受台湾人的身份限制,离开学校后,大部分的美术竞赛他都无法参加,使得他无法进一步的累积资历;此外,虽然他与从事服装设计的老婆在大陆都有不菲的收入,但因皆非北京户口,考虑到北京高昂的房价和孩子的教育成本,2014年他携妻返台发展。
  回台后,吴金河也没闲着,积极参加比赛、展览,并在台湾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号8479)举办的台湾艺术研究院油画比赛中获得瞩目,进而获聘为专职驻村艺术家,于是他又举家从台北南下,一家三口目前居于高雄。
  吴金河表示,虽然离开生活了12年的北京有些可惜,感受到人脉断失、一切归零再重新开始的无奈,但在决定的当下并没有太多挣扎,因为身为艺术家,想去哪就去哪,毕竟艺术是世界的,不需受限于某个地方,在哪都可以创作,正如当初从台湾到北京,亦遭遇到不同的文化冲击一样,重点是如何去开拓自己的视野,转换自己的思想。
  台湾的技巧,央美的观念


  吴金河指出,台湾与大陆美术教育的养成系统不同,文化环境与视觉经验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台湾大多习惯以碳笔画素描,大陆则用铅笔;在构图时,台湾会先以点标出对象的相对位置,再画出轮廓,大陆习惯直接以线条勾勒轮廓,再进行修正;在人物画上,大陆古典写实的人物画,肤色较白,台湾则习惯将肤色画得较为红润。最有趣的一个经验是,吴金河刚到中央美院时,就被老师批评天空为何画得这么蓝,不符合现实,因为北京的天空是灰的。
  “绘画是不择手段,达到画面上最好的感觉!”吴金河在中央美院主要受到杨飞云、朝戈、李帆等教授的指导与影响。他表示,中央美院的学风开明,只要画得好,用什么技法都没关系,事实上他绝大部分的技法都是在臺湾打下的基础,而在中央美院学到最多的是观念,影响最大的就是严谨的创作态度。
  吴金河谈到,中央美院版画系副教授李帆,曾带领学生赏析方力钧、徐冰等当红艺术家于中央美院就读时的作品,让他认识到这些大师当初对基本功的自我要求,体悟到一笔一划皆功夫,因此吴金河对待自己的创作,每一笔亦是慎密斟酌,尤其讲究如何从轮廓线延展到整体画面的构成。
  乍见吴金河的作品,会被画面上细腻繁复的织布花纹所震摄,甚至在没有任何轮廓线的情况下,仅靠花纹的变化,便能表现出织布的皱折感,足见他扎实的写实技巧。
  吴金河对作品中的人物会使用到的布料、服装、饰品亦特别讲究,常花数月去寻找适当的织品,以呈现作品的质感与氛围,这得益于他曾在服饰店工作的经验。此外,来自服装设计领域的妻子不仅可以担任他的模特,更能在造型搭配上给予他宝贵的意见,这也是吴金河在创作上的灵感来源。
  超越宗教,描绘内在的宁静
  在画面的构成上,吴金河习惯采用简洁的背景,使观者的视觉完全集中在人物身上;他亦大量运用时尚摄影的概念,例如打光的方式、模特的姿势、人物的造型等,使作品具有现代感;创作灵感则来自欧洲的祭坛画,因此常以三幅画为一组来表现。


  但相较于传统的宗教画,吴金河刻意在作品中排除明显的宗教符号,仅采用世俗可见的衣着、首饰或东西方宗教里皆视为圣洁象征的莲花来表现隐喻的信仰意涵,因此在他的作品里不会有十字架或圣母像这些习以为常的宗教符码,但却透露着一股圣洁、宁静的氛围。
  吴金河表示,他从小喜欢思考生命价值、信仰等问题,因此在创作上,会从自我的内在出发,探求人类向往的精神性。透过人物的肢体语言、所处的情境,尤其是情绪的表现,让观者能够在观赏作品时,也可以读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情绪,进而感受到崇高的心性。
  相较世界各地的宗教冲突,台湾是极少数宗教相处很融洽的地方,也造就吴金河能够广泛的去接触不同的教派,却又不特别执于某个宗教。他认为,虽然各个宗教的教义不同,但在这些教义的背后,都有人类向往的宁静。
  吴金河引用心理学家荣格探讨信仰的寓言故事时谈到,精神之河在地脉潜流,突然从某个地方冒出,而宗教就像是在地表上发现了泉水,进而造一口井,围起篱笆供人使用,然而人最终该信仰的,是地表下的那条河,而非那口井。
  “我期望自己的艺术,可以超越宗教的樊篱!”吴金河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信仰”,去追求某种崇高的生命价值。因此他希望可以透过共通的艺术语言,在当代社会熟悉的视觉语汇下,将内在的宁静传递给观者,让每个人都能够藉由他的作品,触碰心底的神性。









其他文献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形式之一,在唐宋时期一度辉煌过,宋元以降水墨山水画的勃兴致使青绿山水画日渐寥落,而现代山水画家关奇致力于接续青绿山水画传承,发展创新重诗情意蕴、写神造境的重彩青绿山水画,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和市场的普遍欢迎,且持续升温。  一、缘起丹青 追逐梦想  安徽,这方水土汩汩流淌着不竭的中华文脉之流,滋养了李公麟、弘仁、汪士慎、黄宾虹、林散之、陆严少、赵朴初、常仁侠等一批批文化
期刊
朱盛柏,福建省尤溪县人。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尤溪朱子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三明学院书法研究所研究员。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草书展,永乐宫全国第二、三届书画艺术节(优秀奖),孔子艺术节书法展,首届中国书法院奖书法展,福建省书画双年展“丹青奖”(金奖),文化部群星奖·福建选拔赛(银奖),福建省兰亭奖书法展,福建省楹联展(银奖),福建省纪念朱熹诞辰883周年
期刊
铜墨盒上镌刻的纹饰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文字,如古代诗文、名言警句等,属书法范畴;另一类是图案,如人物、山水、花鸟等,属绘画范畴。婴戏图是人物题材墨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婴戏图墨盒上的儿童形象,为刻铜艺人以刀代笔在小不及寸、大不过掌的盒面上镌刻而成,题材丰富、特色鲜明、寓意吉祥、魅力无限,深受人民大众喜爱。  追根溯源:婴戏图墨盒的前世今生  刻铜墨盒上的婴戏图,与中国传统婴戏
期刊
我在桐乡市丰子恺纪念馆任职期间,和海上书画篆刻名家吴颐人老师交往甚密。吴老师热心乐助,常为馆里慷慨捐赠石雕,诸多事情亲力亲为,让我印象颇深。在此活动中,又有缘结识了他的几位高足,大家常一起喝茶谈艺,兴致勃勃。  有一次,我恳请吴老师帮忙篆刻一方佛像印,他爽快应允,说:“我的一位学生彭大磬,是国内刻肖像印的佼佼者,尤精于佛像印。我让他帮你。”果然没过多久,大磬兄便快递给了我。  椭圆形佛像印,小小一
期刊
颜体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能体现人品书品相统一的典型字体。自唐代以后,各代书家几无不习颜者。从宋代欧阳修、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到明代董其昌、王铎、傅山,再到清代钱南园、刘墉、何绍基、赵之谦,民国谭延闿、华世奎等,其绵延传承流变,渐渐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书法流派。  然而当代书法进入展厅,以奇、异、新 等“出奇制胜”的形式走捷径者相仿成风,而具有端庄、中正,富有内涵、雄浑博大气象的颜体书法则被边缘
期刊
【题记】今日元宵节,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兄将拙文审定发回,再作调整,补所用参考书目于后。忽然想起宋女词人朱淑真的《元夜》句:“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佩玉记。  引子  乙未岁暮,灯火阑珊,芥子兄、元斤兄来访,坐豆下,出二小印,一为陶印、一为寿山,皆名姓印章。陶印印面不算佳好,唯印钮可玩儿,仿汉钮式样,四面梅花。寿山素章,视边款,白石老人川籍弟子萧友于;印面,
期刊
王文勇,字一农,河北魏县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重点书法作者、邯郸市书协理事、东湖雅集成员、中国书法风云榜和书坛新秀上榜书家。作品参加六届书法节(获最高奖)、全国三届草书展、全国四届扇面展、首届小品展、全国职工展、首届楷书邀请展、首届中国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展、第五届东北亚书画展(获铜奖)等,作品先后在《书法导报》《书法》
期刊
陆和九与同古堂刻铜  如果说经亨颐是因身处陈师曾“朋友圈”而参与刻铜文房的创作,那么,陆和九的書画铜创作,或许可以说是因其身处张樾臣“朋友圈”的缘故。在民国名家刻铜文房创作中,刻铜家之于书画家,就像杨彭年之于陈曼生,其作用也是要顶“半边天”的。一种说法是:“刻铜关键在刻”,那样,刻铜家的作用是要高过书画家了。应该说,民国名家书画刻铜文房的勃兴,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正如陈小从先生(陈师曾侄女)80
期刊
昔东坡论王摩诘有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可谓文人画之释名。自唐王维首倡以文人之胸襟、性情、气度入画,于是始有“自写心境”一说。  然何为文人画之意旨?笔者以为,近代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中的一段可作注解:“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气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文人画为文人精神之外
期刊
书法家李国胜  李国胜,笔名山林,河北东光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作品获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第七届全国楹联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瘗鹤铭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沙孟海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王安石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长江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金山岭长城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丝绸之路杯全国书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