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茫与飘举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t_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家李国胜
  李国胜,笔名山林,河北东光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作品获第九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一等奖、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第七届全国楹联书法作品展优秀作品、瘗鹤铭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沙孟海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王安石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长江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金山岭长城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丝绸之路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敦煌朝圣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欧阳询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优秀作品、第三届林散之奖全国书法双年展提名奖、文化部群星奖;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国展、兰亭奖及各种单项展50余次。
  李国胜先生的笔名曰山林,这个笔名大有深意,他有意要让自己退隐到一个能够安静地放置自己灵魂的境地。这个想法他早在获得九届国展一等奖之前就有了。他对古代书家磨穿铁砚的惊天地泣鬼神的功夫十分倾慕,隋朝智永和尚发愤学书,登楼去梯,十五年不窥园,以至于笔头堆如山积。张芝的衣帛先书,池水尽墨;赵孟頫写敝衣袖,怀素写遍芭蕉……都曾让他心仪。遗憾的是,这些故事已不再能令今人汗颜了。这是个消费时代,以数字化和时尚、流行为标举,讨巧总比下笨功夫更能得到“彩头”。
  国胜偏偏是个能把心沉到丹田以下的人。他三十多年如一日,一直在做这种功夫:临摹古帖,而且这“日课”越做越细,“一方面追求古人的字形,初求形似,仔细观察字笔画的粗细长短、俯仰曲直、笔画之间的距离大小;另一方面临习古人的笔法、墨法、章法,详细观察古帖字迹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断与露、点与线,进而观察古帖的字与字的衔接、行与行的衔接、疏密窄宽,以至于整篇的布局、疏密、团块群组,最后详读全文,仔细体会古人是怎样表达这种意境的。”(李国胜《奢谈书法》)我更相信这种“日课”是一种心性的功夫。
  山林习字,于颜真卿用力最勤。这是学书者的正途。颜体楷书腴劲而最有态度,以骨力健古为工,神明焕发而时出姿态。可惜的是,唐以后学颜之人大多或取法其丰腴,或摹写其朴茂,对颜书所蕴藉的文化精神则少有开拓。山林所用力,也正在于后者。他说:“世人多把颜体写得臃肿、规整、刻板,我则主张把颜书写得灵活、生动、自然。既得颜字的开张、大气、朴茂、雄厚,而又不乏灵活生动之意趣。”他心里最明白不过,必须走出颜书,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颜真卿。
  一代书家风格的形成,必然要经历承袭、酝酿、萌生、发展等阶段。中国书法,自陈隋以来,渐趋匀整,入唐则更为严正,敛入规矩。颜真卿能在有唐一代书家中独树一帜,既在于他对初唐书风在继承基础上的变革。楷书结法,在初唐以斜画紧接为主体,所不同的是,欧阳询父子脱胎于北魏,峻严方饬,虞世南、殷全名则出自二王,平正和美,与隋代智永、丁道护一脉相承。至褚遂良出,一改欧虞旧习,由《龙藏寺》上朔北齐,变为平画宽结,颜真卿多取褚氏结法,而用笔圆动,变楷书的瘦硬为腴润,又行之以篆籀之笔和北魏碑石之意,其结体宽博雄浑而流离顿挫。至大历间,不独楷书出神入化,包罗篆隶、行草书亦真行相间,放拘并遣,其篆笔隶格,沉雄奇古,如苏东坡所谓“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王世贞也说,颜鲁公“书兼正行体,有若篆籀者,其笔势雄张劲逸,有一掣万钧之力,拙古处几若不可识。然所谓印印泥、锥画沙、折钗股、屋漏痕者,盖兼得之矣(《弇州山人稿》)。”
  唐楷至颜真卿,是一座魏峨的珠穆朗玛峰。
  继颜鲁公之后,虽不乏有蔡襄、苏轼、黄庭坚、赵孟頫、沈度、文徵明、董其昌等大家,但他们的楷书多以晋唐之法为宗,无一能越过这座高峰。宋代阁帖兴起,软熟妍媚之风流被书坛。所认清傅山发出了“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呼声。
  李国胜的跨越,是从一个源头开始的。
  他似乎在不停地“向回走”,一直走到汉魏,走进了碑版。他发现了一个楷书资源的富矿,龙门二十四品,浑穆而大有散逸之气,北魏墓志,千人千面,没有固定的模式,楷书正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借鉴。然后又沿着魏晋至唐、宋、元、明、清,一脉相连的变法路数探寻下来,他的思路愈发清晰:唐楷与魏晋楷书存在着必然的因果生成关系,唐人虽把魏晋楷书技法演绎到精美绝伦,但魏晋人大生命的放犷与自由的艺术精神也被消蚀殆尽。唐楷胜于技法,而魏晋则胜于气韵。楷书应该更多地体现其时代特色,应该走向当代化、时代化,应该体现当代人的审美倾向。他理解了首倡“今楷”之说的旭宇先生的大声呼吁:“颜鲁公是一座泰山,高大无比,但必须走出他的影子,否则,我们将永远看不到大海!”
  李国胜卧薪尝胆的探索是卓有成效的。以魏碑的自然状态化之唐楷的法度整饬,再注入一个大时代的审美气象和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改变其艺术的基因结构,“激活唐楷”的实践就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李国胜看来,唐楷本应该就是活的,有血脉,有体温,有意志,有灵魂。因为它是活的,所以它也应该是生长的。
  李国胜以大量的作品体现着自己的艺术追求。他在开掘楷书的理性之美的内蕴的同时,也更注重了书家艺术个性的铺张扬厉。他力求在理性之美中更多地加入感性之美的元素,在静态之美中更多地赋予动态之美的内涵,让他的笔墨有了更多的抒情特质,有了气韵,有了生命的律动。评家谓其“将颜书宽博浑厚的气势表现得恰到好处,同时对颜真卿楷书的书写神经把握得很准,对颜体楷书笔法已领会于心,同时他舍弃了唐楷中刻意修饰、直追其本,笔意从典而法度融入今意,结体中又加入了北碑之古拙老旧、南帖的幽微润致,从颜体的厚重浑朴中生长出古雅和俊逸。”(王建凯《和颜真卿的相遇》)所言良是。但我认为,国胜之书,主要在气韵生动和拙巧相生上取胜。
  国胜书法的用笔、用墨、结字、章法无不以气韵贯之。所谓气韵,就书法艺术而言,大体上与司空图《诗品》中的诗的形象概念相类似,如雄浑、冲淡、纤浓、沉着、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种概念。这二十四种概念无一不适合于书法。古人又将上述概念归纳为“金石气”(指金文、石鼓文、碑版简牍之类书风)、“书卷气”(指以东晋二王法帖为极轨的书风)、“山林气”(是书卷气异化而脱略蹊径的另类书风,以宽法规、宽约束、多野性逸气、率意自如的创作状态),更为精到和准确。气韵内涵由是成为书法印象美的概括。   欣赏李国胜的作品,不论是整幅作品还是把单个的字拆解开来,都能感觉到一种气脉的流动。对书体的点画,使转、墨象、布白等基本元素的组构状态十分着意,其结字融入了“建筑意”,追求间架结构的大气象。其用笔用墨加入了“大写意”的手法,墨气的浓、淡、干、湿,厚薄、虚实、壮弱,浮沉变化,气体充沛。国胜亦颇能折衷诸法,如颜真卿之变篆、苏东坡之湿墨、黄山谷之“荡桨”、张端图之方折、王铎之凝练、赵之谦之草笔……皆为我所用,操控书势运行得心应手,韵生于内而气扬于外,以姿媚含变化,以浑劲吐风神,仿佛有一个“气场”笼罩着,不由自主地被其牵引。
  国胜似乎是一个特别讲究章法的书家,他的每一件书法作品都可看作是一件整体的篇章艺术,一个字可以独立,但无法表现其书法艺术的全部内涵。完整的艺术必须是成篇章的作品。对全章来说,单个字只是局部,对单个字来说,点画只是细节。安排好点画,其实殊非易事。而将全部单字组合成篇章,使其内涵构组得以彰显,亦绝非只是“纸上得来”。2007年,他的书法作品在五万多件投稿中脱颖而出,获得九届国展最高奖——楷书一等奖,评审委员会给他这件作品的评语颇中肯綮:“此件楷书作品胎息颜真卿《告身帖》,而不为其法度所囿,自出机杼,别开生面。特点之一为以篆籀笔法书写,精妙与粗放并施,同时融入行书笔意,举重若轻,线条圆浑劲健不失灵动。特点之二,乃字法丰富多变,或宽博,或峻拔,开合不失其度,大小不觉唐突,或平正端庄,或错落险绝,个别字以草法调节,如‘不’‘然’,既未破坏楷书的整体风貌,又增强了整篇作品的感染力。特点之三是一变司空见惯的纵有行、横有列的齐整章法为行距,有宽有窄,字距有远有近的错综章法,形或虚实相生,疏密相间,浑然天成的章法布局。加以大胆的使用张墨和考笔,使通篇作品层次丰富、神采焕发、格调高古雄浑、和谐自然,表现了作者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求新求变的创作意识,为楷书创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诚哉斯言。
  李国胜把“道法自然”视为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书家只有把自己的性灵化入自然之道中,其书法才能与自然相合相契,融入自然之道而不朽。“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为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立言,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第一》)天地人是自然界“三才”,人自己就是自然之道的一个构成,心灵则是自然之道的具体体现。认识了自然规律,又将这规律用之于艺术,这便是心灵艺术的自然之道。
  于是,“浑茫”与“飘举”,成为李国胜书法精神之两元。
  国胜之为书,“心手相忘,纵意所如,不知书之为我,我之为书,悠然而化,然从技入道”(元学者郝经语,见《陵川集》),这个境界,算是“无相之境”,书法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书法了。无我无相,一切回归自然。
  这便是李国胜。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沧州市政协副主席)
其他文献
人的一生有着可持续的读书、写字环境是一件幸福的事,而能把字写得越来越好应是一件有福气的事。  ——黄坤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福建漳州出现了一个强大的书法家群体,这些书法家在风格方面比较接近,大多都以明清行草书风为主,他们频频入展全国的各个展览并获奖,在书法界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现象。当时的书坛称其为“漳州书风”。如今,这个群体的成员大多都到了知天命之年,但是他们初心如故,依然坚守着手中的笔墨,挥斥
期刊
青绿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形式之一,在唐宋时期一度辉煌过,宋元以降水墨山水画的勃兴致使青绿山水画日渐寥落,而现代山水画家关奇致力于接续青绿山水画传承,发展创新重诗情意蕴、写神造境的重彩青绿山水画,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和市场的普遍欢迎,且持续升温。  一、缘起丹青 追逐梦想  安徽,这方水土汩汩流淌着不竭的中华文脉之流,滋养了李公麟、弘仁、汪士慎、黄宾虹、林散之、陆严少、赵朴初、常仁侠等一批批文化
期刊
朱盛柏,福建省尤溪县人。毕业于福建师大美术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尤溪朱子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三明学院书法研究所研究员。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三届草书展,永乐宫全国第二、三届书画艺术节(优秀奖),孔子艺术节书法展,首届中国书法院奖书法展,福建省书画双年展“丹青奖”(金奖),文化部群星奖·福建选拔赛(银奖),福建省兰亭奖书法展,福建省楹联展(银奖),福建省纪念朱熹诞辰883周年
期刊
铜墨盒上镌刻的纹饰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文字,如古代诗文、名言警句等,属书法范畴;另一类是图案,如人物、山水、花鸟等,属绘画范畴。婴戏图是人物题材墨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婴戏图墨盒上的儿童形象,为刻铜艺人以刀代笔在小不及寸、大不过掌的盒面上镌刻而成,题材丰富、特色鲜明、寓意吉祥、魅力无限,深受人民大众喜爱。  追根溯源:婴戏图墨盒的前世今生  刻铜墨盒上的婴戏图,与中国传统婴戏
期刊
我在桐乡市丰子恺纪念馆任职期间,和海上书画篆刻名家吴颐人老师交往甚密。吴老师热心乐助,常为馆里慷慨捐赠石雕,诸多事情亲力亲为,让我印象颇深。在此活动中,又有缘结识了他的几位高足,大家常一起喝茶谈艺,兴致勃勃。  有一次,我恳请吴老师帮忙篆刻一方佛像印,他爽快应允,说:“我的一位学生彭大磬,是国内刻肖像印的佼佼者,尤精于佛像印。我让他帮你。”果然没过多久,大磬兄便快递给了我。  椭圆形佛像印,小小一
期刊
颜体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能体现人品书品相统一的典型字体。自唐代以后,各代书家几无不习颜者。从宋代欧阳修、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到明代董其昌、王铎、傅山,再到清代钱南园、刘墉、何绍基、赵之谦,民国谭延闿、华世奎等,其绵延传承流变,渐渐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书法流派。  然而当代书法进入展厅,以奇、异、新 等“出奇制胜”的形式走捷径者相仿成风,而具有端庄、中正,富有内涵、雄浑博大气象的颜体书法则被边缘
期刊
【题记】今日元宵节,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兄将拙文审定发回,再作调整,补所用参考书目于后。忽然想起宋女词人朱淑真的《元夜》句:“新欢入手愁忙里,旧事惊心忆梦中。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佩玉记。  引子  乙未岁暮,灯火阑珊,芥子兄、元斤兄来访,坐豆下,出二小印,一为陶印、一为寿山,皆名姓印章。陶印印面不算佳好,唯印钮可玩儿,仿汉钮式样,四面梅花。寿山素章,视边款,白石老人川籍弟子萧友于;印面,
期刊
王文勇,字一农,河北魏县人,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重点书法作者、邯郸市书协理事、东湖雅集成员、中国书法风云榜和书坛新秀上榜书家。作品参加六届书法节(获最高奖)、全国三届草书展、全国四届扇面展、首届小品展、全国职工展、首届楷书邀请展、首届中国当代书法名家邀请展、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展、第五届东北亚书画展(获铜奖)等,作品先后在《书法导报》《书法》
期刊
陆和九与同古堂刻铜  如果说经亨颐是因身处陈师曾“朋友圈”而参与刻铜文房的创作,那么,陆和九的書画铜创作,或许可以说是因其身处张樾臣“朋友圈”的缘故。在民国名家刻铜文房创作中,刻铜家之于书画家,就像杨彭年之于陈曼生,其作用也是要顶“半边天”的。一种说法是:“刻铜关键在刻”,那样,刻铜家的作用是要高过书画家了。应该说,民国名家书画刻铜文房的勃兴,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正如陈小从先生(陈师曾侄女)80
期刊
昔东坡论王摩诘有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此可谓文人画之释名。自唐王维首倡以文人之胸襟、性情、气度入画,于是始有“自写心境”一说。  然何为文人画之意旨?笔者以为,近代美术家、艺术教育家陈师曾《文人画之价值》中的一段可作注解:“何谓文人画?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气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  文人画为文人精神之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