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园林的设计讲究移步换景,亭台楼阁的布局则讲究心旷神怡,其突出特征是在设计中融入自然因素,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本文中,作者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原则、布局和造园要素, 反映了其中的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并通过设计实践探索人、社会和自然共同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关键词】古典园林;可持续发展;人工自然;绿色自然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and Mother Nature in Chinese Classic Garden
Li Jun 1,Li Xiao-qiong 2
(1.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230009;
2.College of Architecture&Ar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230009)
【Abstract】n Chinese classic garden design, it requires a different view with every step and a sense of exhilaration. The typical character is to integrate natural elements with design, form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the essay,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design rules and building formula of Chinese classic gardens and pointed out a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explore a virtuous circle among human, social and Mother Nature.
【Key words】Classic garden;Sustainable development;Artificial nature;Mother Nature
1. 引 言
中國古典园林虽然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雨洗涤,它们中许多优秀之作依然焕发出耀目的光彩。是什么使到它们历经沧桑之后,仍然具有迷人魅力呢?探究这些古典园林的营造原则和他们所创造的如诗似画般意境的真谛就是反映可持续发展概念和思路,反映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
2. 自然界演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同时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由人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影响着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演化。人的实践使自然界成为人的对象;人的环境以及人的活动要素使天然的自然界进化产生了人工的自然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自然进化物的人,反过来又推动了自然界的进化。
可持续发展是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哲学反思,它从改变“现实世界”的高度理解的科学内在地包含着技术,包含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在人-自然-社会的本体论关系中现实地蕴涵着科学技术哲学诸内容-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的统一性。在人、自然和社会的辩证关系中,人作为主体,对其中的影响是带有决定性的。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才会有两者的共同发展。
确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必须从人类自身与自然生态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立场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确立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伦理尺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又要注意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在近代,西方近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在带来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三四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与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人们普遍注重强调人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提高与发展,而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队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的训练、提高和发展;人们一味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和统治,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好在现在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逐渐在人们心中广泛萌发了一种环境意识,最终导致绿色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
3. 园林设计中的绿色自然
在我国古代设计中有绿色的讲究,不管是移步换景的园林设计还是心旷神怡的亭台楼阁布局,讲究的就是要在设计中融入自然的因素。因而,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由此有了划分。古典园林就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和相关因素的影响,成为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的那部分自然界,即天然自然的人工过程--人工自然。
众所周知,设计(DESIGN)本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但是人类过于寄希望试图通过设计来改善人类自身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人满为患、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沙漠化、环境污染、一些生物濒临灭绝等等问题,从而使人与生存空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因此,在园林设计中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不仅要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合,生态绿化要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园林景观设计的对象应当是依存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不能脱离生物环境的地域性而独立存在的;应考虑如何与所在地的气候特征、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观念互相配合,从而成为周围社区不可分离的整体部分。
4.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4.1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原则。
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主人是封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他们当中不少是著名的文学家或书画家,他们所营造的供居住和游乐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时代思想和文学修养。这些园林最重要的造园原则是“源于自然,师法自然”,无论是水景、山石景、建筑景还是植物景的营造,都离不开“天然、自然”这四个字。文人园林面积一般都较小,但是由于按自然的法则精心布局,使它们另有韵味,令人流连忘返,在文人园的园景中融合了园主的文心与修养,园内的景物处处表现出浓浓的文学意境与诗情画意,正所谓“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几撮山石,喻指众岳”。在咫尺之地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一树一石,都经过推敲锤炼,注入文心诗意,从而收到了景简意浓的艺术效果。在这些园林中或居或游,是一种纵情山水、枕乐淋泉的享受,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虽然在那时人们并没有“可持续发展”这一说法,但这些文人园林的营造与使用,却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极为吻合。
4.2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原则、要素中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人们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有意识地来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的一种行动。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师法自然”这一营造原则所蕴含的就是创造一种人工模拟的优美自然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优越生活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是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而正是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协调思想,使到中国古典文园林在经历风雨沧桑后的今天,仍然焕发出迷人的魅力。人们游园,所见花影烟树,碧水回环,秀峰耸翠,亭阁屹然,真是目不暇接。然而,这些美妙的景物是由一些基本的造园要素联系组合而成,这些造园要素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山水,包括园中假山、峰石及各种形式的溪池湖泉等;二是花木,主要指林木及花草;三是建筑,指厅堂亭榭以及组织游览的路、桥、廊、墙等。园林学上称这三者为造园三大要素,它们在园林中的取用和布局,体现了园主人和匠师们对自然美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精髓。
古典园林中,蕴涵得最深、最广的,应该是古代文人雅士时时魂牵梦萦的山水情。古典园林的山容水态是园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园中山景,有真假之分。大型苑园,常包真山,有些地方小园,亦引入山之余脉来造景,但对于小型的文人园林中,山石的峰态变幻多姿,无一类同,它是渲染山林气氛的主要手段。除了山石景之外,水景是园林中最具魅力之物。同时,园林植物的第一个组景作用就是给风景涂上一层富有生机的绿色。人们常说,绿是生命之色,园林缺少了富有生机的绿,便成了一块死寂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单色模型。植物对人居的作用,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在那时,人们休息、居隐时,就归于林木。在文人园林中,参天的古木、篱篱的绿草、发出渗人肺腑芳香的花卉,营造出悠远深邃的空间气氛,给人以身处山林,享受清新,洗脱尘俗的感觉。无论是山水景、植物景、建筑景,都是古典文人园林中对自然物景一种具有文心匠意的演释,套用今天可持续发展的语言来说,就是一种对自然的依恋,是在人居环境中体现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设计理念。这种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经常与自然接触的人居方式,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5. 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人与自然平衡协调的人居方式,它体现出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要求。反映客观、反映自然的园林艺术是造园家基于对绿色自然的认识、经主观创造的结果。因此,造园家对当代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观察是其艺术创作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基石。与此同时,这种创作也必将丰富我们的自然界。
参考文献
[1] 赵书彬,中外园林史[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沈克宁,马震平,人居相依--应当怎样设计我们的居住环境[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 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 盛翀,江南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方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文章编号]1006-7619(2011)02-21-106
[作者简介]李俊(1980.4-),男,硕士研究生,合肥工業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李晓琼(1982.3-),女,硕士研究生,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
【关键词】古典园林;可持续发展;人工自然;绿色自然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and Mother Nature in Chinese Classic Garden
Li Jun 1,Li Xiao-qiong 2
(1.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230009;
2.College of Architecture&Ar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fei Anhui 230009)
【Abstract】n Chinese classic garden design, it requires a different view with every step and a sense of exhilaration. The typical character is to integrate natural elements with design, forming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the essay,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design rules and building formula of Chinese classic gardens and pointed out a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explore a virtuous circle among human, social and Mother Nature.
【Key words】Classic garden;Sustainable development;Artificial nature;Mother Nature
1. 引 言
中國古典园林虽然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雨洗涤,它们中许多优秀之作依然焕发出耀目的光彩。是什么使到它们历经沧桑之后,仍然具有迷人魅力呢?探究这些古典园林的营造原则和他们所创造的如诗似画般意境的真谛就是反映可持续发展概念和思路,反映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
2. 自然界演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同时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既影响着由人所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影响着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演化。人的实践使自然界成为人的对象;人的环境以及人的活动要素使天然的自然界进化产生了人工的自然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自然进化物的人,反过来又推动了自然界的进化。
可持续发展是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哲学反思,它从改变“现实世界”的高度理解的科学内在地包含着技术,包含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在人-自然-社会的本体论关系中现实地蕴涵着科学技术哲学诸内容-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的统一性。在人、自然和社会的辩证关系中,人作为主体,对其中的影响是带有决定性的。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才会有两者的共同发展。
确立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必须从人类自身与自然生态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立场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确立人与自然相协调的伦理尺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又要注意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冲突,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
在近代,西方近百年的工业化进程在带来物质生活高度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三四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与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人们普遍注重强调人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提高与发展,而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队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的训练、提高和发展;人们一味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和统治,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好在现在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逐渐在人们心中广泛萌发了一种环境意识,最终导致绿色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
3. 园林设计中的绿色自然
在我国古代设计中有绿色的讲究,不管是移步换景的园林设计还是心旷神怡的亭台楼阁布局,讲究的就是要在设计中融入自然的因素。因而,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由此有了划分。古典园林就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和相关因素的影响,成为人类实践手段所及从而变革的那部分自然界,即天然自然的人工过程--人工自然。
众所周知,设计(DESIGN)本是连接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桥梁,但是人类过于寄希望试图通过设计来改善人类自身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人满为患、地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热带雨林减少、土壤侵蚀沙漠化、环境污染、一些生物濒临灭绝等等问题,从而使人与生存空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因此,在园林设计中进行绿色环境规划时,不仅要重视创造景观,同时重视环境融合,生态绿化要以整体的观点考虑持续化、自然化。园林景观设计的对象应当是依存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环境,不能脱离生物环境的地域性而独立存在的;应考虑如何与所在地的气候特征、经济条件、文化传统观念互相配合,从而成为周围社区不可分离的整体部分。
4.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4.1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原则。
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主人是封建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他们当中不少是著名的文学家或书画家,他们所营造的供居住和游乐园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时代思想和文学修养。这些园林最重要的造园原则是“源于自然,师法自然”,无论是水景、山石景、建筑景还是植物景的营造,都离不开“天然、自然”这四个字。文人园林面积一般都较小,但是由于按自然的法则精心布局,使它们另有韵味,令人流连忘返,在文人园的园景中融合了园主的文心与修养,园内的景物处处表现出浓浓的文学意境与诗情画意,正所谓“一池之水,包容江海;几撮山石,喻指众岳”。在咫尺之地表现出大千世界的美景,无论是假山水池还是一树一石,都经过推敲锤炼,注入文心诗意,从而收到了景简意浓的艺术效果。在这些园林中或居或游,是一种纵情山水、枕乐淋泉的享受,反映了人与自然的亲和感。虽然在那时人们并没有“可持续发展”这一说法,但这些文人园林的营造与使用,却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极为吻合。
4.2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原则、要素中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人们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后,有意识地来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的一种行动。中国古典文人园林的“师法自然”这一营造原则所蕴含的就是创造一种人工模拟的优美自然环境并在这种环境中优越生活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是非常贴切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而正是这一人与自然和谐协调思想,使到中国古典文园林在经历风雨沧桑后的今天,仍然焕发出迷人的魅力。人们游园,所见花影烟树,碧水回环,秀峰耸翠,亭阁屹然,真是目不暇接。然而,这些美妙的景物是由一些基本的造园要素联系组合而成,这些造园要素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山水,包括园中假山、峰石及各种形式的溪池湖泉等;二是花木,主要指林木及花草;三是建筑,指厅堂亭榭以及组织游览的路、桥、廊、墙等。园林学上称这三者为造园三大要素,它们在园林中的取用和布局,体现了园主人和匠师们对自然美的理解和表现能力,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精髓。
古典园林中,蕴涵得最深、最广的,应该是古代文人雅士时时魂牵梦萦的山水情。古典园林的山容水态是园林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园中山景,有真假之分。大型苑园,常包真山,有些地方小园,亦引入山之余脉来造景,但对于小型的文人园林中,山石的峰态变幻多姿,无一类同,它是渲染山林气氛的主要手段。除了山石景之外,水景是园林中最具魅力之物。同时,园林植物的第一个组景作用就是给风景涂上一层富有生机的绿色。人们常说,绿是生命之色,园林缺少了富有生机的绿,便成了一块死寂的,没有任何意义的单色模型。植物对人居的作用,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在那时,人们休息、居隐时,就归于林木。在文人园林中,参天的古木、篱篱的绿草、发出渗人肺腑芳香的花卉,营造出悠远深邃的空间气氛,给人以身处山林,享受清新,洗脱尘俗的感觉。无论是山水景、植物景、建筑景,都是古典文人园林中对自然物景一种具有文心匠意的演释,套用今天可持续发展的语言来说,就是一种对自然的依恋,是在人居环境中体现人与自然密切关系的设计理念。这种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经常与自然接触的人居方式,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5. 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人与自然平衡协调的人居方式,它体现出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要求。反映客观、反映自然的园林艺术是造园家基于对绿色自然的认识、经主观创造的结果。因此,造园家对当代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观察是其艺术创作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基石。与此同时,这种创作也必将丰富我们的自然界。
参考文献
[1] 赵书彬,中外园林史[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沈克宁,马震平,人居相依--应当怎样设计我们的居住环境[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 刘天华,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5] 盛翀,江南园林意境--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方式,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6]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文章编号]1006-7619(2011)02-21-106
[作者简介]李俊(1980.4-),男,硕士研究生,合肥工業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李晓琼(1982.3-),女,硕士研究生,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