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的课程改革要求现在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提高化学课堂的效率。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探究、交流、反馈”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运用的熟练,就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探究;交流;反馈;高效课堂;学案
众所周知,传统的化学教学重视讲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采用单一传授、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是什么”的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只是知之甚少。基于这种现状,就需要变革我们的教学方式,进行高效的学习。
杜威在他的教育著作中也提到在”做中学”,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尝试、交流、改造、必须去做,因为经验都是从“做”得来的。所以新的课程理念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即“会学”,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提出了“探究+交流+反馈”的高效教学模式,旨在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追求,就是要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那么如何利用这种模式来创建,下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来进行阐述:
一、探究,以实验为动力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倡导“要适应学生的自然本性,主张凡是学生能从应验中学习的事物,都不要他们从书本中去学。而经验主要来源于行,来源于探究。我们提出的探究,主要是以实验为中心。因为化学是门实验科学,对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比如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活动与探究”共50多个,主要是教师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也有十几个。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预先用小试管收集好若干二氧化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来探究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这一物理性质。学生很乐意去探究,因此留给学生记忆是深刻的,这比单纯的讲授效果要好的多。因此可把这些实验以探究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究,在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思考后再探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知识会更容易被接受和掌握。
实际上,探究活动注重的是过程,其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产生超出前人的新知识,也没有很难的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寻找答案的方法,体验到“生活、科技、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学生能真正的探究,真正的参与,那么学生的以实验为动力的探究就成功了。
二、交流,以问题为纽带
在化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思维的交流,就应该有交流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应该说问题教学是一种常见但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唤醒学生意识、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学生肯定不是空洞地进入课堂的对话情境,他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为生长点,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衍生出新的知识。而要让学生进入交流的角色,教师就应该把握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问题能引起学生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向什么方向思考,怎样思考,这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化学学科的知识背景预设教学问题,指导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进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我们在教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时,就可以先演示:在教室中间洒几滴酒精,然后提问:(1)为什么整间教室都有酒精味?(2)把酒精换成自来水能闻到水的味道吗?为什么?有了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发表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自体验。加深了对“物质由微粒构成的”理解,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所以,我们说问题是对话交流的前提,没有问题就没有交流的发生,关键是问题的提出定位在什么度上。问得太深或太浅都无法唤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最近的发展区”出发,提出可行的问题,从而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三、反馈,以学案为载体
现在的课堂要求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导,而在每节课中我们需要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就需要老师及时跟踪学生的学情,而学案导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法,它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结合阅读教材、整理知识、比较归纳、讨论思考、练习巩固等多种活动,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教材知识。在利用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辨析、讨论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认知的同时,学会正确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可见学案导学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强的优势。这就需要我们的化学老师在编写时要注意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考虑,进行设置有效的问题进行练习,但如果学案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化,缺乏思维的训练,它就失去了化学学科的思维特点,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我认为“学案导学”的优势在于有高质量的“学案”。
实践证明,“探究+交流+反馈”模式,无论是模式本身,还是其课堂形态,或者是其实现的途径,都已经开始发挥它们的巨大作用,为高效化学课堂的创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必将能使该模式更趋完善,并为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2]李长娟有效教学与师德修养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
【关键词】探究;交流;反馈;高效课堂;学案
众所周知,传统的化学教学重视讲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采用单一传授、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接受“是什么”的知识,对“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只是知之甚少。基于这种现状,就需要变革我们的教学方式,进行高效的学习。
杜威在他的教育著作中也提到在”做中学”,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去体验、尝试、交流、改造、必须去做,因为经验都是从“做”得来的。所以新的课程理念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即“会学”,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因此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提出了“探究+交流+反馈”的高效教学模式,旨在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而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追求,就是要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那么如何利用这种模式来创建,下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来进行阐述:
一、探究,以实验为动力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倡导“要适应学生的自然本性,主张凡是学生能从应验中学习的事物,都不要他们从书本中去学。而经验主要来源于行,来源于探究。我们提出的探究,主要是以实验为中心。因为化学是门实验科学,对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手段,比如在九年级化学教材中“活动与探究”共50多个,主要是教师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也有十几个。比如在学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预先用小试管收集好若干二氧化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来探究证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这一物理性质。学生很乐意去探究,因此留给学生记忆是深刻的,这比单纯的讲授效果要好的多。因此可把这些实验以探究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究,在过程中产生矛盾冲突,思考后再探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知识会更容易被接受和掌握。
实际上,探究活动注重的是过程,其目的并不是要求学生产生超出前人的新知识,也没有很难的知识点,而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并能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寻找答案的方法,体验到“生活、科技、社会”是紧密相连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只要学生能真正的探究,真正的参与,那么学生的以实验为动力的探究就成功了。
二、交流,以问题为纽带
在化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进行思维的交流,就应该有交流的纽带,这个纽带就是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应该说问题教学是一种常见但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唤醒学生意识、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学生肯定不是空洞地进入课堂的对话情境,他们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为生长点,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不断衍生出新的知识。而要让学生进入交流的角色,教师就应该把握一个问题,那就是什么问题能引起学生去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向什么方向思考,怎样思考,这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因此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以及化学学科的知识背景预设教学问题,指导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进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我们在教学《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时,就可以先演示:在教室中间洒几滴酒精,然后提问:(1)为什么整间教室都有酒精味?(2)把酒精换成自来水能闻到水的味道吗?为什么?有了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发表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自体验。加深了对“物质由微粒构成的”理解,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所以,我们说问题是对话交流的前提,没有问题就没有交流的发生,关键是问题的提出定位在什么度上。问得太深或太浅都无法唤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从学生的“最近的发展区”出发,提出可行的问题,从而给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
三、反馈,以学案为载体
现在的课堂要求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导,而在每节课中我们需要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就需要老师及时跟踪学生的学情,而学案导学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法,它不仅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下,结合阅读教材、整理知识、比较归纳、讨论思考、练习巩固等多种活动,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教材知识。在利用学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辨析、讨论等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认知的同时,学会正确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可见学案导学在课堂教学中有很强的优势。这就需要我们的化学老师在编写时要注意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考虑,进行设置有效的问题进行练习,但如果学案的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化,缺乏思维的训练,它就失去了化学学科的思维特点,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我认为“学案导学”的优势在于有高质量的“学案”。
实践证明,“探究+交流+反馈”模式,无论是模式本身,还是其课堂形态,或者是其实现的途径,都已经开始发挥它们的巨大作用,为高效化学课堂的创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化学教学中,我们必将能使该模式更趋完善,并为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解读》 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2]李长娟有效教学与师德修养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励才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