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每一位置身于课改实践前沿的数学老师都能轻易地发现:我们的学生能说会道了,我们的学生知道如何学习了,我们的学生敢与老师争论了……这种种新变化,令我们每位老师倍感欣喜。然而,掀起这些华丽的面纱,我们却要问:我们的学生是否真正牢固地掌握了数学知识?我们的学生是否能根据知识间的联系灵活地解答问题?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他们由于家庭遗传、社会环境、自身智力发展水平及后天努力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学习时也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每一位数学教师都不可能脱离学生的个性,而进行所谓的纯粹的数学教学,这样的课堂显然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为此,我们有必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设计学生易学易懂的教学模式,同时注意分层教学,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多层发展。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画一个60°角”时:1.让学生自学画角方法。学生有的利用三角板上的60°来画,有的用量角器来画——先画一条线段,中心对准线段的一端,零刻度线对准线段,找到60°做好标记,再与中心点连接起来;2.学生示范画角,师生共同纠正;3.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检查学生画角的情况。上述看似简单的三个小环节,却体现了教师在执教时充分地关注到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课堂的有效性与普遍性得到很好的诠释。
二、关注操作理解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百分之三十的新知,如果动手做的话,吸收可以达到百分九十以上。为此,我们要在上课前师生共同准备好操作材料。课中,交给学生一定的任务,让学生亲自想一想、做一做,探索其中蕴含着的新知要点。例如教学《图形的旋转》这一单元之初,以操作为知识的切入点,让每个学生在方格纸上都动手转一转,想一想旋转方法,在大量的实际操作体验的辅助下,学生不仅掌握了画旋转图形的要点,还能灵活地解决相关的问题。例如学生在解答教材57页第3题时马上就想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操作材料在方格纸上试着转一转,移一移,再以操作为指导,准确地完成每个问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剪几个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然后看右下图回答问题:
图形B看作图形A绕_____点顺时针方向旋转_____,又向_____平移_____格得到。
图形C看作图形B绕_____点顺时针方向旋转_____,又向_____平移_____格得到。
图形D看作图形_____绕_____点顺时针方向旋转_____,又向_____平移_____格得到。
当然,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时应注意几点:1.要有明确的要求,避免学生操作的盲目性;2.要限定一定的时间,培养学生操作的高效性;3.要注意让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三、关注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发散思维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个问题是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或方案,决定着他们思维能力的高低。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是为了变得聪明,因此他们主要的精力不应该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让,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王国。”为此,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机会,引导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培养向难题发起进攻的学习品质。如教学“114×21”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学生们个个开动脑筋,大胆尝试,在一番思考后,他们不负所望,得到了好几种精彩的方案。
学生有了不断培养提高的机会,不仅获得了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可谓一箭双雕。
综上所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操作、语言表达与发展思维能力的时空,让每个学生在每个40分钟内确确实实地吃好吃饱,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全面的发展。
(责编钟岚)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一个个不同的个体,他们由于家庭遗传、社会环境、自身智力发展水平及后天努力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学习时也会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每一位数学教师都不可能脱离学生的个性,而进行所谓的纯粹的数学教学,这样的课堂显然是不合理也是不科学的。为此,我们有必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地使用教材,因地制宜,设计学生易学易懂的教学模式,同时注意分层教学,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多层发展。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画一个60°角”时:1.让学生自学画角方法。学生有的利用三角板上的60°来画,有的用量角器来画——先画一条线段,中心对准线段的一端,零刻度线对准线段,找到60°做好标记,再与中心点连接起来;2.学生示范画角,师生共同纠正;3.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检查学生画角的情况。上述看似简单的三个小环节,却体现了教师在执教时充分地关注到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课堂的有效性与普遍性得到很好的诠释。
二、关注操作理解能力的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能吸收百分之三十的新知,如果动手做的话,吸收可以达到百分九十以上。为此,我们要在上课前师生共同准备好操作材料。课中,交给学生一定的任务,让学生亲自想一想、做一做,探索其中蕴含着的新知要点。例如教学《图形的旋转》这一单元之初,以操作为知识的切入点,让每个学生在方格纸上都动手转一转,想一想旋转方法,在大量的实际操作体验的辅助下,学生不仅掌握了画旋转图形的要点,还能灵活地解决相关的问题。例如学生在解答教材57页第3题时马上就想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操作材料在方格纸上试着转一转,移一移,再以操作为指导,准确地完成每个问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剪几个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在方格纸上摆一摆,然后看右下图回答问题:
图形B看作图形A绕_____点顺时针方向旋转_____,又向_____平移_____格得到。
图形C看作图形B绕_____点顺时针方向旋转_____,又向_____平移_____格得到。
图形D看作图形_____绕_____点顺时针方向旋转_____,又向_____平移_____格得到。
当然,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时应注意几点:1.要有明确的要求,避免学生操作的盲目性;2.要限定一定的时间,培养学生操作的高效性;3.要注意让学生做好相关的记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
三、关注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
发散思维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智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一个问题是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角度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或方案,决定着他们思维能力的高低。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主要是为了变得聪明,因此他们主要的精力不应该用在记忆上,而应当用在思考让,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王国。”为此,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材中的内容,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发散思维能力的机会,引导学生不断地挑战自我,培养向难题发起进攻的学习品质。如教学“114×21”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学生们个个开动脑筋,大胆尝试,在一番思考后,他们不负所望,得到了好几种精彩的方案。
学生有了不断培养提高的机会,不仅获得了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可谓一箭双雕。
综上所述,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操作、语言表达与发展思维能力的时空,让每个学生在每个40分钟内确确实实地吃好吃饱,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全面的发展。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