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导入是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清楚导入原则,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充分运用教学机智,设计出适合课堂实际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导入设计 优化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然而在现今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不注重导入语设计,或者没有导语。其实,导入环节虽只有短短的3~5分钟,但在语文教学中有其独特地位和功效。
一、何为导入
导入,又称之为“开场白”,是课堂学习的开始部分。对于导入环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有过一段精彩的譬喻,她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个成功的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角色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主动参与到新课学习中,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说导入是语文学科教学焕发生命力的重要形式。
二、导入的原则
怎样才能优化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仅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运用教育机智,而且清楚导入环节的构成,把握导入环节的基本原则,然后根据它们精心设计导入语。
首先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上课,才能“箭无虚发”,句句入耳。它会引导学生主动步入知识的殿堂,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师就此讲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趁势导入新课,自然水到渠成。
导入环节界限并不明显,因此在导入过程中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三、导入方法例谈
语文导入方法很多,语文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提高导入艺术,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悬念式导入法
悬念可以使人萌发期待心理,产生扣人心弦的诱惑力,激起欲知其详的渴望,可以有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给教学过程增添活力。
于漪老师教《拿来主义》一课时就采用了这种导入方式:“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甚浓,阅读的范围比较广泛。半个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种类多达六七十种。科技作品且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其中有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以及外国名著《高老头》、《悲惨世界》等。大家这种读书的积极性是好的,应该表扬。然而,你们可曾想过,对待这些古代的与外国的文化遗产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是一概接受,还是全盘否定,还是采取审慎加分析的态度?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这个导入从表面看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统计,是对课外阅读情况的检查,实则是为如何“拿来”作铺垫,是为了激疑设问,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
(二)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或演示创设问题情境,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促进其思维积极。
例如教学《周总理,您在哪里》时可以这样导入:“提到周总理,人们总会从心底激起对他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崇敬之情。难忘1976年1月8日,敬爱的总理与世长辞了。尽管‘四人帮’不准人们悼念这位伟人,但是人民不顾高压,仍以各种形式悼念他的逝世,当人们想到总理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的时候,无不热泪盈眶。诗人柯岩怀着诚挚而深切的感情写下了《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优美的抒情诗。”
教师用深沉凝重的语言使学生首先感受到周总理崇高的人格美,使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内容。
(三)故事式导入法
故事往往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如科学家的趣闻逸事,作家、诗人的浪漫生平,发明创造的诞生经历,这些对青少年都有巨大吸引力,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典故、寓言、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思维,进入新课。
例如教授《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导入与安徒生有关的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样式好吗?质料好吗?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你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样式,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大笑不止。”此时教师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儿的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这个导入利用课文联系现有故事精心设置了一个悬念,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情境,从而为课文的教学成功创造了条件。
(四)新旧知识联系式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与新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做到“温故而知新”。
某老师讲授《范进中举》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今天,我们从范进喜剧命运中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这样的导入,既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总之,课堂导入的特点千变万化,其最终目的是使课堂教学变得引人入胜。教师要导其动脑,导其动口,导其动眼。这样就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强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淑珍,等编著.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版社,1996.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陶本一,王光龙主编.语文学科教育学[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
[4]蔡伟等主编.语文案例教学论——课堂导入和收束[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导入设计 优化方法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导入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为语文课堂的高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然而在现今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不注重导入语设计,或者没有导语。其实,导入环节虽只有短短的3~5分钟,但在语文教学中有其独特地位和功效。
一、何为导入
导入,又称之为“开场白”,是课堂学习的开始部分。对于导入环节,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有过一段精彩的譬喻,她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一个成功的导入,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角色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主动参与到新课学习中,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说导入是语文学科教学焕发生命力的重要形式。
二、导入的原则
怎样才能优化语文课堂的导入环节呢?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仅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运用教育机智,而且清楚导入环节的构成,把握导入环节的基本原则,然后根据它们精心设计导入语。
首先要吸引学生注意力,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上课,才能“箭无虚发”,句句入耳。它会引导学生主动步入知识的殿堂,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师就此讲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觉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教师趁势导入新课,自然水到渠成。
导入环节界限并不明显,因此在导入过程中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科学性和艺术性、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三、导入方法例谈
语文导入方法很多,语文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提高导入艺术,取得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悬念式导入法
悬念可以使人萌发期待心理,产生扣人心弦的诱惑力,激起欲知其详的渴望,可以有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既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给教学过程增添活力。
于漪老师教《拿来主义》一课时就采用了这种导入方式:“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甚浓,阅读的范围比较广泛。半个学期以来,据初步统计,全班看的杂志种类多达六七十种。科技作品且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也有二百七十多本。其中有唐宋诗词、明清笔记小说,以及外国名著《高老头》、《悲惨世界》等。大家这种读书的积极性是好的,应该表扬。然而,你们可曾想过,对待这些古代的与外国的文化遗产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是一概接受,还是全盘否定,还是采取审慎加分析的态度?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这个导入从表面看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统计,是对课外阅读情况的检查,实则是为如何“拿来”作铺垫,是为了激疑设问,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
(二)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描述或演示创设问题情境,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其解决问题的欲望和兴趣,促进其思维积极。
例如教学《周总理,您在哪里》时可以这样导入:“提到周总理,人们总会从心底激起对他深深的怀念和无限的崇敬之情。难忘1976年1月8日,敬爱的总理与世长辞了。尽管‘四人帮’不准人们悼念这位伟人,但是人民不顾高压,仍以各种形式悼念他的逝世,当人们想到总理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没有遗产,没有子女,没有坟墓的时候,无不热泪盈眶。诗人柯岩怀着诚挚而深切的感情写下了《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优美的抒情诗。”
教师用深沉凝重的语言使学生首先感受到周总理崇高的人格美,使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学习内容。
(三)故事式导入法
故事往往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如科学家的趣闻逸事,作家、诗人的浪漫生平,发明创造的诞生经历,这些对青少年都有巨大吸引力,常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典故、寓言、传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思维,进入新课。
例如教授《皇帝的新装》时可以导入与安徒生有关的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你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样式好吗?质料好吗?你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你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样式,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大笑不止。”此时教师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儿的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这个导入利用课文联系现有故事精心设置了一个悬念,使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情境,从而为课文的教学成功创造了条件。
(四)新旧知识联系式导入法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借助与新的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做到“温故而知新”。
某老师讲授《范进中举》一课时这样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孔乙己》,鲁迅先生以传神的笔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殉葬品。今天,我们从范进喜剧命运中进一步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荒诞与罪恶。”
这样的导入,既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总之,课堂导入的特点千变万化,其最终目的是使课堂教学变得引人入胜。教师要导其动脑,导其动口,导其动眼。这样就能使学生主动学习,强化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淑珍,等编著.教学技能[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版社,1996.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陶本一,王光龙主编.语文学科教育学[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1.
[4]蔡伟等主编.语文案例教学论——课堂导入和收束[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