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的涵义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优点
1.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整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知识由抽象变具体化
生物学科中的知识有很多是抽象的,但往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观察时,无法看到这些规律的变化和事物的演变,不利于教学。如《光合作用》,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而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欢快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3.静止的文字和图片转化为动态过程
生物体内的生命活动都是动态的,这些动态的过程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DNA的复制过程,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些都是生物体内十分复杂的生命活动,课本上只有一些静态的图片和一些文字解释。这样教和学都很费力。DNA复制的课件可以生动的展示出DNA分子复制的全过程;《有丝分裂》课件中的动画演示能形象地表现出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演示整个动态过程,使学生建立有关有丝分裂的整体概况,然后在对各个时期进行分别演示,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这样就实现了生物教学的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以宏观动态形式展示,使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轻松地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误区
1.片面追求信息化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的整合过程中,不是通过生物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去,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然而,部分教师追求教学媒体的多样化,追求技术的表面形式化,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整堂课又是课件,又是教学录像,又是实物投影,又是网络教学,整堂课如同技术展示,学生也如同雾里看花。
2.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取代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皆迎刃而解,整节课就点点鼠标,讲几句串词就算完事。其实,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教师始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信息,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监督,并且要对课件进行评鉴和解释,要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作为一个为我所用的教学工具及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绝不能让“电脑老师”取代自己,教师仍要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3.多媒体模拟实验代替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科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多媒体模拟实验,演示性和直观性都很强,但充其量只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当然,对于一些耗时太多、花费过高、在实验室中无法完成的实验,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实验、豌豆的杂交实验等,用多媒体模拟倒是很可取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不论进行什么样的尝试,都应将学生的学习始终放在第一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还有许多需要值得我们研究探索的问题,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孙克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师大出版社,2002(7)
[2]韩晓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电化教育研究,2004(5)
[3]王忠明.高中生物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效果分析.西北师范大学,2005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就是在生物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教师变革教学行为的工具,提供课程资源,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以及支撑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和谐互动的课程整体。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优点
1.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整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2.知识由抽象变具体化
生物学科中的知识有很多是抽象的,但往往也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观察时,无法看到这些规律的变化和事物的演变,不利于教学。如《光合作用》,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而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欢快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3.静止的文字和图片转化为动态过程
生物体内的生命活动都是动态的,这些动态的过程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DNA的复制过程,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这些都是生物体内十分复杂的生命活动,课本上只有一些静态的图片和一些文字解释。这样教和学都很费力。DNA复制的课件可以生动的展示出DNA分子复制的全过程;《有丝分裂》课件中的动画演示能形象地表现出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变化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演示整个动态过程,使学生建立有关有丝分裂的整体概况,然后在对各个时期进行分别演示,让学生理解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征。这样就实现了生物教学的由静态向动态的转换,将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以宏观动态形式展示,使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轻松地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的整合误区
1.片面追求信息化
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的整合过程中,不是通过生物教学提高信息技术水平,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学科教学中去,以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然而,部分教师追求教学媒体的多样化,追求技术的表面形式化,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整堂课又是课件,又是教学录像,又是实物投影,又是网络教学,整堂课如同技术展示,学生也如同雾里看花。
2.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取代
有的教师认为只要采取了多媒体教学,教学中的一切问题皆迎刃而解,整节课就点点鼠标,讲几句串词就算完事。其实,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教师始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信息,进行学习引导和学习监督,并且要对课件进行评鉴和解释,要把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作为一个为我所用的教学工具及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手段,绝不能让“电脑老师”取代自己,教师仍要做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3.多媒体模拟实验代替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观察、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在生物科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教学手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多媒体模拟实验,演示性和直观性都很强,但充其量只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而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当然,对于一些耗时太多、花费过高、在实验室中无法完成的实验,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实验、豌豆的杂交实验等,用多媒体模拟倒是很可取的。
总之,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不论进行什么样的尝试,都应将学生的学习始终放在第一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漫长的、历尽艰辛的过程,还有许多需要值得我们研究探索的问题,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和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孙克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北师大出版社,2002(7)
[2]韩晓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电化教育研究,2004(5)
[3]王忠明.高中生物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的效果分析.西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