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景句的诗情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鉴赏是高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写景诗的鉴赏在其中占了较大比例,成为历年高考命题选材的热点之一,这些写景诗,诗人游山玩水、写景言志,是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但他们往往有情不直言,有恨不直说,因此,探究写景诗中情景关系,对考生准确理解写景诗很有必要。
  一、 初步诵读,找准意象,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
  古典诗歌贵在含蓄,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人特定的情感服务,所以,对写景诗,我们进行初步的诵读时,要边读边找准意象,结合意象特征进行翻译,并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自己的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美好世界中。如王维的《鸟鸣涧》,诗人以优美的文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风景极其优美的地方,诗中采用的意象有人、桂花、夜、春山、月以及鸟等。“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在寂静的春山里,夜晚,悠闲的人与自开自落的桂花相伴,好像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自然脱落、飘下的声音也能感觉得到;“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月亮从云层中慢慢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树上栖息的鸟儿竟从睡梦中惊醒过来,几声鸟叫打破了夜的宁静。这种对诗歌的翻译和想象,是鉴赏写景诗的首要步骤,基于此,我们才能在优美的画面中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二、 缘景明情,把握情景之间的关系,领会诗人的情感
  写景诗之景有哀乐之分,写景诗之情有悲喜之别,它们两两组合就产生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这四种关系。前两种为正衬,后两种为反衬。这都是高考经常考查的表现手法。
  第一,乐景衬乐情。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句,前者诗人写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以“野桃含笑”这诗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又以“竹篱短”三字从侧面加以烘托,说野桃高过竹篱。后者写溪边柳树,枝条被春风吹得摇曳多姿,似在自由自在地自我摇动,给人以溪柳翩翩起舞之感。优美的画面,优美的景色,道出了山村景物的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表达了山村人的喜乐。
  第二,哀景衬哀情。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句,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凄凉的景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的离别之情。
  第三,乐景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句,旅人出门时,是美好的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如同夫妻间的亲密挽留,多么美好的画面与景色,可下句是“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旅人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今昔的对比,在一年当中,旅人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想想过往美好的春色,倍添今日的凄凉。
  第四,哀景衬乐情。写景诗,情景交融,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如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这正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是用来反衬豪情的。
  三、分析情景表现手法,技巧为诗歌的情感表达助力加油
  写景诗,诗人的惯用手法是借物抒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写景的方法很多,因此,鉴赏写景诗就要从诗人写景的方式入手,这样才能准确把握景物中蕴含的诗人情感。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俯仰等的变化。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视觉形象就有千姿百态的丰富变化,从不同角度进行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声色结合,色彩对比等,多角度多感官写景,会让读者如临其境,能收到很高的艺术效果。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白描或工笔、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实、化实为虚)、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明暗对比、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炼字、比兴、拟人等,这些方法和技巧的运用,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几种同时使用,共同服务于抒情。
  如宋代仲殊的《南柯子·忆旧》,上阕写景,就运用了不同的写景技巧:一是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二是视听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三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诗中技巧的综合运用,情景并茂,显示了诗人的浓郁诗情。
  写景是写景诗的主要内容,鉴赏写景诗,我们就是要引导考生穿过景句,抓住意象,缘景明情,分析技巧,这样才能快速准确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诗人的情感。
其他文献
一、观察生活,抒发真情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曾指出,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那么如何克服学生在写作方面所面临的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刻关心生活,投入生活,才能真正拥有生活,这样才会有写作热情与兴趣,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其次要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即文章要有真情实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成功之花总是情感孕育的结果,好作文是从心里掏出来的
期刊
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及时联系沟通的主要手段,开好家长会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家长会,常常是老师在唱独角戏,高高在上,高谈阔论,而家长只是一个“听客”,效果并不理想。现在的家长会,应该随着教育发展不断地更新观念,创新形式,使家长会成为沟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成为老师、家长、学生心灵交流的平台,切实提高家长会实效。  一、交流型家长会让沟通无障碍  交流型家长会是指把家长会开成经验交流
期刊
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往往把重点建立在文章写法的规律技巧上,例如,层次结构、遣词造句、表达方式、推理论证等,而不自觉地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  生活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文章所表现的内容属性不是单一的,即使是同一事物,同一题材,也是不变中有变化。正如《醉翁亭记》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箱高洁,水落石出”的迥然景观,颇有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多年来的应试环境,我们老师
期刊
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语文教育工作者理应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改变传统教育理念与教育手段,真正实现教育课程标准。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科学知识言语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新的科学文化内涵的热烈追求  以往的语文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偏重课本知识的灌注,忽视时代发展中新文化、新科学技术对学生带来的冲击力,致使学生对学校、家庭以外的外部界世界知晓
期刊
兴趣——学生写作的动力  我要求学生多听新闻,多阅读报刊书籍,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多记读书笔记,积累典型素材,在此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把报纸上他们感兴趣的、有感受的文章剪下来,写读后感,写评论文章等。结果学生的剪报作文比教师的命题作文还要写得好,因为他们是有兴趣而写,有感而发。  观察——学生写作的源泉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是生活”。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是美好的,生活中处处有美的闪光点,要善
期刊
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极大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他们及时行动,大胆探索,勇于改革,从杨思之路到杜郎口,从市“35x教学策略”到区“自能高效课堂”,无一不渗透着教师们的心血,无一不体现着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等课改理念,围绕提高课堂效率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显其能”,语文教改呈现“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而一提及复习课,会令多数师生倒胃口,“不就是烫剩饭”吗,没啥好研究的,让学生自己复习、做做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的发展,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有关朗读的训练。  一、继承和发扬我国语文教学中的朗读传统  语文是一门情感教育学科。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史,我国的语文教学都十分重视朗读。朗读是字音清楚,声音响亮地读。它是将书面语言再现的一种方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而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传统的作文教学,多由教师命题学生写,教师批改学生看。在整个作文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支配地位,特别是作文批改更是语文教师“一人独白”,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服从地位,由此产生的作文教学低效,常令语文教师苦不堪言。  面对这一教学困惑,笔者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打破传统的作文评改模式,改变作
期刊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这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它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则发挥授之以渔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在语文课堂上实现“生为主,师为导”,从根本上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呢?其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先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否给学生一把打开语文大门的钥匙,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的主人,在此基础上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期刊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语文,就是因为他们对语文的学习不感兴趣,他们感受不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他们觉得语文就是枯燥的,语文的背诵是枯燥的,语文的文言文是枯燥的,语文的诗歌是枯燥的,语文的阅读是枯燥的,语文的作文也是枯燥的,他们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去对语文的学习感兴趣。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华五千年来的文化,可以感受到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