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仰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但是虔诚的信徒为了维护信仰却往往会导致向恶向下的后果,这便在信徒的内心图景上产生神性与人性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宗教层面,信仰是一种接受与相信,所以信仰是无罪的,有罪的是对信仰进行为自身所用的解释。经过历史的沉淀,人们反复改造的信仰本身似乎已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信仰的正面力量,可以给人生以指引,穿透徘徊中的迷雾,带给信徒以光明。
关键词:信仰;《达芬奇密码》;无罪;有罪;矛盾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39-01
信仰无罪,但有些信仰,会在人的精神层面产生悖逆性的矛盾冲突,即违背信仰导向与维护信仰权威之间的矛盾,维护信仰权威指向了神性层面,个人内心图景的自我谴责又指向了人性层面。本文试以电影《达芬奇密码》为例,分析这种信仰矛盾。
一、信仰有罪
西拉的虔诚以“严格对待自己的身体”的苦行的方式表达,而他的信仰则通过听命于主业会的方式实现。主业会的命令是他全部的生活,而对基督教的信仰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在喷射机上,当情绪激动的苏菲反复质问西拉:“你杀了我祖父!”时,他反复回击道:“我是上帝的使者!”在这里似乎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西拉借上帝的名义杀人,这一切都源于他的信仰。
然而,西拉每次杀人后,都会对着十字架上的耶稣,以摧残自己肉身的方式来赎罪、忏悔,杀戮违背人性同时也与基督教的博爱相悖,但他依然听命于主业会杀人的命令。他相信自己的罪恶可以得到宽恕是因为自己针对的是上帝的敌人即所谓的异教徒。即使内心有谴责,他也要去杀人,因为于他而言,上帝的权威是其精神的根基,把维护上帝的神性当做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使命与自我谴责的矛盾中牺牲自身人性的良知,甘愿经受愧疚与自责的鞭笞,故而产生了精神殉道的忘我意味。自君士坦丁使基督教合法化以后,基督教逐渐得以从一个弱势、被迫害的少数派宗教上升为国教。然而在宗教斗争中,宽容与博爱的教指精神被宗教战争的权利争夺所掩盖,基督教再也不能容忍异教的存在,并以宗教暴力的方式进行迫害,于此同时对极虔诚的信徒而言,精神殉道必然会产生。
二、信仰本无罪
信仰有着一种可以超越现实的无穷的力量,信仰作用于人身上,启着指引方向、廓清迷茫、直面苦难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理智的信仰对于道德体系的建立与自觉维护有着莫大的作用,然而偏执的信仰则会将信众引向信仰的矛盾面。
影片以现代主义质疑一切的态度颠覆了传统即权威,认为耶稣是伟大的先知、影响深远的伟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一个有妻女家庭的凡人,他的神性是尼西亚大公会议上投票表决而成的,是异教徒君士坦丁大帝把耶稣变成了一个在人间的神。而由洗脑组织主业会的杀戮而展开的这场所谓的维护基督教的行动的目的便是摧毁圣杯和锡安会的会员,以此来保持基督教的神性,主教曼纽则声称是拯救人们的信仰,阻止基督教被摧毁的流血牺牲,他如此神圣的事业却是与金钱交易、杀戮、利用、阴谋、陷害这些最肮脏的词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维护信仰的行为近乎一种极端的宗教暴力,牺牲无辜的人来维护神的尊严,正是以别人的鲜血浇灌宗教信仰的合法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拉便是被利用被洗脑的殺人工具。影片中遍体鳞伤的西拉做着一个恐怖的梦,似乎是从前的生活是极痛苦的,而跟从主业会之后,获得信仰,从而获得重生的机会。相比之下,在从前巨大的痛苦中,苦行似乎也变得微不足道。所以,很多时候,人们需要信仰,尤其是在痛苦中,不是信仰控制了这些人,而是这些人需要信仰的控制才得以生存,他们拼命地抓住信仰并用命来保护是因为这是他们生存的机会也是信仰巨大的力量。
三、信仰无罪
W.W.Meissner在宗教层上给信仰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信仰从根本上说是自己对上帝的认同,是对上帝旨意信任的接受,是让上帝眷顾自己的一个寄托。面对揭示和被揭示的世界,信仰报以理解和接受,并且相信代表基本宗教真理的天启的可靠性。”在宗教层面,信仰是一种接受与相信,所以信仰是无罪的,有罪的是对信仰进行为自身所用的解释。
历史任人打扮,基督教从古代晚期至今已越过千年,历史的马蹄渐行渐远,路途中存在无数种因素可能导致最初的样子面目全非。兰登和苏菲在逃亡中逐渐解开谜团的过程也是在扭曲的历史中找出最初的真像。当兰登问苏菲是否信仰上帝时,苏菲回答道:“我不相信天上掉下来的魔术,我只相信人,有时候人是善良的,这是我们拥有的一切。”换言之,苏菲认为人只能掌控自己,所以所谓的信仰神、得到神的庇护终究都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想象。同时,相信人、相信人的善良和理解人的险恶构成了使苏菲勇敢的信仰。
如果说主业会信仰的是神权,锡安会信仰的就是两性平等与人文主义,兰登和苏菲信仰的就是客观历史与文化沉淀。这部影片中的信仰是多元的,而宗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历史、现实的一部分。兰登教授认为:只有人类的文化才是历史真正的主题,耶稣是人是神也并没那么重要,不必去劝基督教徒去放弃信仰也不用拼力去掩盖住历史的真相与真相的惊人,重要的是信仰的正面力量,可以给人生以指导,穿透徘徊中的迷雾,带给信徒以光明。
四、结论
终究,影片不是现实,虽然影片中引入了大量真实存在的东西,掌控了人们的窥探心理。但这只是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一次深刻的反思与颠覆。影片并没有解释或者说颠覆现实中的一切,而是提出了一个极大胆的假设。
信仰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但是虔诚的信徒为了维护信仰却导致了向恶向下的后果。自宗教改革以来,基督教既强调神性也强调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神性指耶稣神的身份而人性是人希望博爱宽容的倾向,教徒信仰神性的光辉与人性带来的内心谴责的实质不仅是信仰内部的精神矛盾,更是人性与神性之间的斗争。
参考文献:
[1]焦汉丰.古代晚期的宗教暴力,殉道与政治合法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李传馨.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信仰的力量[J].文学界:理论版,2011(6):217-217。
[3]张黎明.从宗教迫害与殉道看早期基督教的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4]王媛.谈《路》和《鲁滨孙漂流记》中信仰的力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11):36-37。
关键词:信仰;《达芬奇密码》;无罪;有罪;矛盾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4-0139-01
信仰无罪,但有些信仰,会在人的精神层面产生悖逆性的矛盾冲突,即违背信仰导向与维护信仰权威之间的矛盾,维护信仰权威指向了神性层面,个人内心图景的自我谴责又指向了人性层面。本文试以电影《达芬奇密码》为例,分析这种信仰矛盾。
一、信仰有罪
西拉的虔诚以“严格对待自己的身体”的苦行的方式表达,而他的信仰则通过听命于主业会的方式实现。主业会的命令是他全部的生活,而对基督教的信仰是他唯一的精神支柱。在喷射机上,当情绪激动的苏菲反复质问西拉:“你杀了我祖父!”时,他反复回击道:“我是上帝的使者!”在这里似乎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西拉借上帝的名义杀人,这一切都源于他的信仰。
然而,西拉每次杀人后,都会对着十字架上的耶稣,以摧残自己肉身的方式来赎罪、忏悔,杀戮违背人性同时也与基督教的博爱相悖,但他依然听命于主业会杀人的命令。他相信自己的罪恶可以得到宽恕是因为自己针对的是上帝的敌人即所谓的异教徒。即使内心有谴责,他也要去杀人,因为于他而言,上帝的权威是其精神的根基,把维护上帝的神性当做了自己的使命,然而在使命与自我谴责的矛盾中牺牲自身人性的良知,甘愿经受愧疚与自责的鞭笞,故而产生了精神殉道的忘我意味。自君士坦丁使基督教合法化以后,基督教逐渐得以从一个弱势、被迫害的少数派宗教上升为国教。然而在宗教斗争中,宽容与博爱的教指精神被宗教战争的权利争夺所掩盖,基督教再也不能容忍异教的存在,并以宗教暴力的方式进行迫害,于此同时对极虔诚的信徒而言,精神殉道必然会产生。
二、信仰本无罪
信仰有着一种可以超越现实的无穷的力量,信仰作用于人身上,启着指引方向、廓清迷茫、直面苦难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理智的信仰对于道德体系的建立与自觉维护有着莫大的作用,然而偏执的信仰则会将信众引向信仰的矛盾面。
影片以现代主义质疑一切的态度颠覆了传统即权威,认为耶稣是伟大的先知、影响深远的伟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一个有妻女家庭的凡人,他的神性是尼西亚大公会议上投票表决而成的,是异教徒君士坦丁大帝把耶稣变成了一个在人间的神。而由洗脑组织主业会的杀戮而展开的这场所谓的维护基督教的行动的目的便是摧毁圣杯和锡安会的会员,以此来保持基督教的神性,主教曼纽则声称是拯救人们的信仰,阻止基督教被摧毁的流血牺牲,他如此神圣的事业却是与金钱交易、杀戮、利用、阴谋、陷害这些最肮脏的词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维护信仰的行为近乎一种极端的宗教暴力,牺牲无辜的人来维护神的尊严,正是以别人的鲜血浇灌宗教信仰的合法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拉便是被利用被洗脑的殺人工具。影片中遍体鳞伤的西拉做着一个恐怖的梦,似乎是从前的生活是极痛苦的,而跟从主业会之后,获得信仰,从而获得重生的机会。相比之下,在从前巨大的痛苦中,苦行似乎也变得微不足道。所以,很多时候,人们需要信仰,尤其是在痛苦中,不是信仰控制了这些人,而是这些人需要信仰的控制才得以生存,他们拼命地抓住信仰并用命来保护是因为这是他们生存的机会也是信仰巨大的力量。
三、信仰无罪
W.W.Meissner在宗教层上给信仰下过这样一个定义:“信仰从根本上说是自己对上帝的认同,是对上帝旨意信任的接受,是让上帝眷顾自己的一个寄托。面对揭示和被揭示的世界,信仰报以理解和接受,并且相信代表基本宗教真理的天启的可靠性。”在宗教层面,信仰是一种接受与相信,所以信仰是无罪的,有罪的是对信仰进行为自身所用的解释。
历史任人打扮,基督教从古代晚期至今已越过千年,历史的马蹄渐行渐远,路途中存在无数种因素可能导致最初的样子面目全非。兰登和苏菲在逃亡中逐渐解开谜团的过程也是在扭曲的历史中找出最初的真像。当兰登问苏菲是否信仰上帝时,苏菲回答道:“我不相信天上掉下来的魔术,我只相信人,有时候人是善良的,这是我们拥有的一切。”换言之,苏菲认为人只能掌控自己,所以所谓的信仰神、得到神的庇护终究都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想象。同时,相信人、相信人的善良和理解人的险恶构成了使苏菲勇敢的信仰。
如果说主业会信仰的是神权,锡安会信仰的就是两性平等与人文主义,兰登和苏菲信仰的就是客观历史与文化沉淀。这部影片中的信仰是多元的,而宗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历史、现实的一部分。兰登教授认为:只有人类的文化才是历史真正的主题,耶稣是人是神也并没那么重要,不必去劝基督教徒去放弃信仰也不用拼力去掩盖住历史的真相与真相的惊人,重要的是信仰的正面力量,可以给人生以指导,穿透徘徊中的迷雾,带给信徒以光明。
四、结论
终究,影片不是现实,虽然影片中引入了大量真实存在的东西,掌控了人们的窥探心理。但这只是在大众文化的背景下一次深刻的反思与颠覆。影片并没有解释或者说颠覆现实中的一切,而是提出了一个极大胆的假设。
信仰引导人们向善向上,但是虔诚的信徒为了维护信仰却导致了向恶向下的后果。自宗教改革以来,基督教既强调神性也强调人性,在一定程度上,神性指耶稣神的身份而人性是人希望博爱宽容的倾向,教徒信仰神性的光辉与人性带来的内心谴责的实质不仅是信仰内部的精神矛盾,更是人性与神性之间的斗争。
参考文献:
[1]焦汉丰.古代晚期的宗教暴力,殉道与政治合法性[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李传馨.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中信仰的力量[J].文学界:理论版,2011(6):217-217。
[3]张黎明.从宗教迫害与殉道看早期基督教的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 2013。
[4]王媛.谈《路》和《鲁滨孙漂流记》中信仰的力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1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