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社区化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近年来,潍坊市寒亭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在切实搞好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同时,积极把握农村社区功能定位,健全完善农村社区组织体系,拓展农村社区服务经济发展功能,全力打造农村社区经济圈,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新形势下探索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提供了有益借鉴。
意义一:农村社区不能仅限于为群众提供一般性的社会事务服务
寒亭区的农村社区建设起步于2007年9月。当年,区里适应乡镇、街道规模调整的新形势,在全区5个镇街规划建设了49处农村社区,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全覆盖”。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又将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文教体育等基础性公共服务送到了群众身边,“问事得劲了,盖章方便了”成为农村社区建设带给群众的“第一感受”。
提供公共服务,群众很愿意。但如果仅限于为农民群众提供一般性的社会事务服务,势必会使农村社区作用发挥的不充分,职能体现的相对单一,作用发挥就比较片面,这无疑是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为此,区委、区政府在继2007年下发《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的基础上,又研究制定了《关于全力打造社区经济圈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农村社区在切实抓好社会公共事务服务的同时,把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突出起来,按照“政府引导、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村、促进发展”的原则,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以辖区村庄和群众为主体,以建立特色产业、规模产业,形成联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农村社区经济圈,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意义二:科学培育发展类型是打造农村社区经济圈的关键所在
农村社区经济圈是一个大的范畴,要让他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因地制宜的选择和培育多样性的发展类型作为支撑就显得很重要。
按照“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加工则加工”的原则,寒亭区立足各农村社区不同的区位、资源及产业等条件,科学确立了特色农业型、特色加工型、市场物流型、城镇依附型和资源开发型五种农村社区经济圈发展类型。同时,作为工作呼应,各农村社区在社区经济圈发展框架下,积极帮助、指导所辖村制定或完善符合本村实际、易被群众接受的具体发展思路,有效保证了社区内总体经济发展思路顺利落实到了“村一级”。
“潍县萝卜”是寒亭有名的土特产,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借助于这个响当当的名号,寒亭区潍县萝卜产业规模迅速膨胀。从之前该区朱里镇河滩社区北曹埠、河滩等村种植的一两千亩,到现在以朱里镇为中心,同时涉及寒亭街道、固堤街道等十多个村的3.2万亩种植基地,寒亭潍县萝卜产业发展叫人称快。相伴而生的,就是年产潍县萝卜2.3亿个,产值近5亿元“潍县萝卜”特色农业型社区经济圈快速崛起。
意义三:完善的配套措施是确保“墙内开花墙内红”的关键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寒亭区以农村社区经济圈助力区域发展的作用正日益显现。这其中,以区委、区政府层面制定实施的各项配套跟进措施功不可没。区里连续两年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关注民生的“十件惠民”实事之一,区镇两级累计投入资金5729万元,为加快推进社区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同时,积极实施、镇街工作力量倾斜政策,配强农村社区工作力量。结合乡镇、街道规模调整,将未整合进党政班子的20名副科级干部全部安排担任了农村社区主任或副主任;乡镇机构改革分流出来的167名机关干部,整体安置到了农村社区窗口岗位。各镇街除留下10余人抓城镇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外,其他同志根据岗位特点、个人专长,全部安排到了农村社区工作。区里还面向社会公开考选了60名大学生,充实进农村社区工作。目前,全区49个农村社区中,每个在岗工作人员都在10人以上。
立足社区内既有的农业主导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寒亭区还积极挖掘社区产业优势,组建不同类型的协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目前,已指导农村社区建立各类协会组织36个,成立专业合作社7家。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产业党组织38个,为研究社区共建思路,协调解决社区经济圈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保证。
意义四:农村社区经济圈已成为因地制宜助力区域发展的一个实证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和实践形式,寒亭区建设农村社区经济圈同样产生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找到了农村社区建设新的着力点,增强了农村社区工作活力。结合农村社区的建设,寒亭区把服务农村生产经营功能延伸到农村社区,提出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以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以驻区村庄和群众为主体,打造农村社区经济圈的理念,顺应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愿望,增加了农村社区工作的活力。农村社区设立生产经营服务窗口,建立农资超市、百货超市和集贸市场后,农民群众到农村社区办事的人数明显增多,“有了困难找社区”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农村社区的效能得到更好发挥。
二是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建立农村社区,拓展服务发展经济功能,打造农村社区经济圈,在地方党委、政府与各类经济组织、广大农民群众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服务生产的快车道,使辖区内各种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形成了一种经济共同体,共同推进本地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推动了机关工作力量下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打造农村社区经济圈,乡镇工作由原先的下计划、下指标,变为机关干部下地头、跑农户,机关干部深入一线,面对面给农民群众提供服务,广大农民群众也在机关干部的直接帮助下致富增收,得到了实惠,彼此间拉近了距离,增强了亲近感。
意义一:农村社区不能仅限于为群众提供一般性的社会事务服务
寒亭区的农村社区建设起步于2007年9月。当年,区里适应乡镇、街道规模调整的新形势,在全区5个镇街规划建设了49处农村社区,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全覆盖”。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又将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文教体育等基础性公共服务送到了群众身边,“问事得劲了,盖章方便了”成为农村社区建设带给群众的“第一感受”。
提供公共服务,群众很愿意。但如果仅限于为农民群众提供一般性的社会事务服务,势必会使农村社区作用发挥的不充分,职能体现的相对单一,作用发挥就比较片面,这无疑是对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为此,区委、区政府在继2007年下发《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的基础上,又研究制定了《关于全力打造社区经济圈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农村社区在切实抓好社会公共事务服务的同时,把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突出起来,按照“政府引导、科学定位、贴近基层、服务农村、促进发展”的原则,以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以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以辖区村庄和群众为主体,以建立特色产业、规模产业,形成联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农村社区经济圈,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意义二:科学培育发展类型是打造农村社区经济圈的关键所在
农村社区经济圈是一个大的范畴,要让他生根发芽、遍地开花,因地制宜的选择和培育多样性的发展类型作为支撑就显得很重要。
按照“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加工则加工”的原则,寒亭区立足各农村社区不同的区位、资源及产业等条件,科学确立了特色农业型、特色加工型、市场物流型、城镇依附型和资源开发型五种农村社区经济圈发展类型。同时,作为工作呼应,各农村社区在社区经济圈发展框架下,积极帮助、指导所辖村制定或完善符合本村实际、易被群众接受的具体发展思路,有效保证了社区内总体经济发展思路顺利落实到了“村一级”。
“潍县萝卜”是寒亭有名的土特产,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借助于这个响当当的名号,寒亭区潍县萝卜产业规模迅速膨胀。从之前该区朱里镇河滩社区北曹埠、河滩等村种植的一两千亩,到现在以朱里镇为中心,同时涉及寒亭街道、固堤街道等十多个村的3.2万亩种植基地,寒亭潍县萝卜产业发展叫人称快。相伴而生的,就是年产潍县萝卜2.3亿个,产值近5亿元“潍县萝卜”特色农业型社区经济圈快速崛起。
意义三:完善的配套措施是确保“墙内开花墙内红”的关键
作为一种新的尝试,寒亭区以农村社区经济圈助力区域发展的作用正日益显现。这其中,以区委、区政府层面制定实施的各项配套跟进措施功不可没。区里连续两年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关注民生的“十件惠民”实事之一,区镇两级累计投入资金5729万元,为加快推进社区建设提供了经费保障。同时,积极实施、镇街工作力量倾斜政策,配强农村社区工作力量。结合乡镇、街道规模调整,将未整合进党政班子的20名副科级干部全部安排担任了农村社区主任或副主任;乡镇机构改革分流出来的167名机关干部,整体安置到了农村社区窗口岗位。各镇街除留下10余人抓城镇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外,其他同志根据岗位特点、个人专长,全部安排到了农村社区工作。区里还面向社会公开考选了60名大学生,充实进农村社区工作。目前,全区49个农村社区中,每个在岗工作人员都在10人以上。
立足社区内既有的农业主导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寒亭区还积极挖掘社区产业优势,组建不同类型的协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产品销售、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目前,已指导农村社区建立各类协会组织36个,成立专业合作社7家。并以此为依托,建立产业党组织38个,为研究社区共建思路,协调解决社区经济圈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供了保证。
意义四:农村社区经济圈已成为因地制宜助力区域发展的一个实证
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和实践形式,寒亭区建设农村社区经济圈同样产生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找到了农村社区建设新的着力点,增强了农村社区工作活力。结合农村社区的建设,寒亭区把服务农村生产经营功能延伸到农村社区,提出以社区服务中心为龙头、以经济合作组织为依托,以驻区村庄和群众为主体,打造农村社区经济圈的理念,顺应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愿望,增加了农村社区工作的活力。农村社区设立生产经营服务窗口,建立农资超市、百货超市和集贸市场后,农民群众到农村社区办事的人数明显增多,“有了困难找社区”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农村社区的效能得到更好发挥。
二是建立了农村社区建设新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建立农村社区,拓展服务发展经济功能,打造农村社区经济圈,在地方党委、政府与各类经济组织、广大农民群众之间搭建起了一座服务生产的快车道,使辖区内各种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群众形成了一种经济共同体,共同推进本地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推动了机关工作力量下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打造农村社区经济圈,乡镇工作由原先的下计划、下指标,变为机关干部下地头、跑农户,机关干部深入一线,面对面给农民群众提供服务,广大农民群众也在机关干部的直接帮助下致富增收,得到了实惠,彼此间拉近了距离,增强了亲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