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导学案”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完成每节课内容的学习。课堂教学中的演示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培养了学生质疑、解疑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 导学案 化学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长期以来,在以学科知识、学科体系为前提的理论框架下,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一些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围绕知识传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等,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的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一般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进行的,或者笼统地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一直挤压着学生主体,过多地干预和介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这种理解不足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主体地位。因此,造成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提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得到有效保证,也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得到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又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合部分。在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台上做,学生台下看,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大打折扣。我校从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开始就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发现效果非同凡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大大增强。我的体会如下。
1.让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老师会做演示实验,学生并不奇怪,如果换成让学生亲自做,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NaO与HO反应的演示实验。教师站在讲台旁边,让学生找实验仪器、药品,即往NaO中滴加几滴含酚酞的水,这一步操作并不困难,现象非常明显:有气泡产生,酚酞试液先变红后褪色;再让学生用老师准备好了的带火星的木条试之,结果木条复燃,达到预期效果。总之,老师能做到的,学生也能做到。再比如:NaHCO、NaCO固体分别与等量的盐酸反应,老师站在讲台旁边,让两个学生同时往盐酸中分别倒入气球内足量的NaHCO和NaCO粉末,结果不难看到NaHCO反应更剧烈且产生的CO气体更多。因为实验本身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让学生做演示实验既可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导学案”的演示实验由学生做,可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的,充分发挥实验设疑作用,可以使实验内容和知识体系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在上课时亲自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此时,教师给予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也会逐渐形成。例如,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学中,由于“导学案”中包括了如何选择仪器、将具体实验步骤设计为填空题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其他学生观察这位同学的操作过程、现象等并提出下列问题:①哪一步实验操作不规范?②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③你将如何操作?这三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认真思考、讨论,不仅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启迪学生自己探求实验方法。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效果良好。
3.“导学案”的演示实验由学生做,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做实验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地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思考、探索,从而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一个演示实验的顺利完成,是学生诸多能力综合协调的结果。在实验室中做实验,仪器、药品均由教师准备妥当,实验步骤也由教师拟定,学生只要“依章操作”就可以了,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而让学生做则不同,所用仪器、药品要学生自己找,实验步骤必须通过“导学案”预习才能知道,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要自己分析、处理(稍困难的老师要给予指导),因此学生实验时全身心投入,思维极其活跃。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碰到学生不会操作的实验,可采取“老师示范,学生演示”的办法,让学生亲自体验。
例如焰色反应的操作,老师以Na为例先演示一遍,讲清操作要领后让学生上台表演,Na换成K焰色怎样,再请另一位同学演示Na换成Cu后焰色怎样,能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再比如浓硫酸的性质实验中,老师讲清实验的要领,然后让学生来做。结果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效果也很不错。使学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现了学生要求自主学习、愉快学习的愿望。
总之,“导学案”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重课标、重引导、重互动、重反思,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科学的、成功的。实验教学改革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和乐趣,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
参考文献:
[1]房宏.实施学案导学,实现增效减负.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1):10-11.
[2]周建華.高中化学“学案”设计的视角.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1):26-27.
[3]姚蕾.实施“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体会与思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15-16.
[4]董敏.焰色反应实验的改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5):42.
[5]陈宽林.化学课堂“自主与合作”教学模式浅探.中学化学教与学,2010(12):27-31.
关键词: 导学案 化学实验教学 演示实验
长期以来,在以学科知识、学科体系为前提的理论框架下,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书本知识。一些高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自我为中心,围绕知识传授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等,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很少关注学生的情感的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一般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进行的,或者笼统地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一直挤压着学生主体,过多地干预和介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这种理解不足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获得主体地位。因此,造成过分强调教师的教育教学技巧,而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提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使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得到有效保证,也使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得到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方面,又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演示实验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合部分。在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台上做,学生台下看,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却大打折扣。我校从实施“导学案”教学模式开始就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发现效果非同凡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大大增强。我的体会如下。
1.让学生动手做演示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老师会做演示实验,学生并不奇怪,如果换成让学生亲自做,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NaO与HO反应的演示实验。教师站在讲台旁边,让学生找实验仪器、药品,即往NaO中滴加几滴含酚酞的水,这一步操作并不困难,现象非常明显:有气泡产生,酚酞试液先变红后褪色;再让学生用老师准备好了的带火星的木条试之,结果木条复燃,达到预期效果。总之,老师能做到的,学生也能做到。再比如:NaHCO、NaCO固体分别与等量的盐酸反应,老师站在讲台旁边,让两个学生同时往盐酸中分别倒入气球内足量的NaHCO和NaCO粉末,结果不难看到NaHCO反应更剧烈且产生的CO气体更多。因为实验本身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践证明,让学生做演示实验既可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导学案”的演示实验由学生做,可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学习习惯。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他们感到迫切需要解决新问题时开始的,充分发挥实验设疑作用,可以使实验内容和知识体系具体化、条理化、问题化,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学生在上课时亲自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都会反馈出来。此时,教师给予恰当的诱导、点拨,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开展热烈的讨论、认真思考、质疑辩难,使探究更深入,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其科学的学习态度也会逐渐形成。例如,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学中,由于“导学案”中包括了如何选择仪器、将具体实验步骤设计为填空题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做演示实验,其他学生观察这位同学的操作过程、现象等并提出下列问题:①哪一步实验操作不规范?②将会造成怎样的后果?③你将如何操作?这三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认真思考、讨论,不仅可以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启迪学生自己探求实验方法。这样一环扣一环,步步设疑,步步深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了求知欲望,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效果良好。
3.“导学案”的演示实验由学生做,有利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做实验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让他们在成功地设计和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思考、探索,从而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一个演示实验的顺利完成,是学生诸多能力综合协调的结果。在实验室中做实验,仪器、药品均由教师准备妥当,实验步骤也由教师拟定,学生只要“依章操作”就可以了,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而让学生做则不同,所用仪器、药品要学生自己找,实验步骤必须通过“导学案”预习才能知道,实验中的异常现象要自己分析、处理(稍困难的老师要给予指导),因此学生实验时全身心投入,思维极其活跃。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碰到学生不会操作的实验,可采取“老师示范,学生演示”的办法,让学生亲自体验。
例如焰色反应的操作,老师以Na为例先演示一遍,讲清操作要领后让学生上台表演,Na换成K焰色怎样,再请另一位同学演示Na换成Cu后焰色怎样,能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再比如浓硫酸的性质实验中,老师讲清实验的要领,然后让学生来做。结果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效果也很不错。使学生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现了学生要求自主学习、愉快学习的愿望。
总之,“导学案”教学适应新课改的要求,重课标、重引导、重互动、重反思,对传统、单一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问题,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有了可靠保证。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科学的、成功的。实验教学改革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和乐趣,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
参考文献:
[1]房宏.实施学案导学,实现增效减负.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1):10-11.
[2]周建華.高中化学“学案”设计的视角.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1):26-27.
[3]姚蕾.实施“教学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体会与思考.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12)15-16.
[4]董敏.焰色反应实验的改进.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5):42.
[5]陈宽林.化学课堂“自主与合作”教学模式浅探.中学化学教与学,2010(12):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