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一直以来都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一席之地,是学生必须学习并且要学好的一门知识。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信息化教育工具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崛起,为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选择。本文立足于此,对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结构展开了探究,提出了趣味导入、创设情境、提前预习、线上教学、丰富资源、系统复习、突破难点、积极学习等建议,希望能够为小学师生在语文范畴内的共同成长带来有效帮助。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6-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6.036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将诸多人文情感、语言文字艺术融合在了语文这一门学科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学习语文知识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灵活表达所思所想、传递内心情感,更能够促进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意味着教师势必要扮演好“知识传播者”和“人才培养者”的角色,紧抓小学这一首次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契机,尽全力运用各种高效教学工具提高整体教学的有效性,以便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进而为民族强大不遗余力地奉献一己之力。
一、趣味导入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发自内心地对某一项知识感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进而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实现相关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的稳步提升。但是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注重培养其探究知识的兴趣,只关注“讲知识”的过程、不关心“讲知识”前的引导等问题比比皆是,严重阻碍了学生提高探究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最终限制整體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这也就意味着教师有必要重新将目光集中在“讲知识”之前的引导上,以提升整体教学有效性为目标,从最简单的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出发,通过运用多媒体等工具以充满童趣的手段导入新知,如播放课文儿歌或传统动画故事等,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吸引到语文知识当中[1]。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自然能够在课堂上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越来越饱满,整体教学有效性也能大大提高。
二、创设真实情境,促进深度学习
事实上小学语文的大多数知识都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教育部门在修订小学语文教材时充分考虑到了处于这一成长阶段的学生思维尚不成熟、知识储备尚不足够的问题,有意识地降低了内容难度,并把小学生更为熟悉的现实生活融合了进来,希望能够为他们的轻松成长、高效学习带来一定帮助。这也意味着教师如果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将与教材文本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以更加动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制造“身临其境”之感,必然会使他们在动态画面和声音所造成的情感冲击下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而对文本内容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选择创设情境的方式,运用多媒体将与文本内容相贴近的生活情境呈现出来,化“静态文字”为“动态画面”,这样一来原本就愿意凭借具象观察和直观情感体验理解知识的小学生自然会更积极地围绕情境对知识展开深度学习,整体教学质量也能轻松实现质的飞跃。
三、提前预习新知,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新课程标准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不应仅仅向学生传授简单的文化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能力。”小学时期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关键时期,若学生能够在这一阶段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获得一定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他们就不仅能够在现阶段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有良好的表现,还可以在未来实现更长远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还是以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小学语文教师都有必要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自主预习的学习活动[2]。在自主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向学生提供辅助预习材料,而学生需要独立探究新知并能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对新知形成一定了解,这无疑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展开,尤其是学生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将自身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并在课堂上围绕“不明白之处”向教师提问,这样一来,课堂时间和师生精力更多地投放在“答疑解惑”上,有限的时间被高效利用了起来,整体教学有效性何愁无法得到提高。
四、组织线上教学,拓展第二语文课堂
教学和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尤其是对于语文知识的探究,更是跟随学生一生的一项工作。这也就意味着,想要让语文为学生的成长带来更多帮助、从根本上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适当地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乃至学校外部是必不可少的。换言之,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外也能积极探索文化知识,他们的文学素养才能获得更多深化机会。对此,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基础教学带来了更多选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和“学”的空间的现实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组织线上教学活动,通过网络对学生开展远程教育,这样一来即便是在学校之外,学生也能随时与教师取得联系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更多语文知识,其学习质量必然能够得到大幅提高,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也代表着整体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五、多媒体呈现难点,微课助力突破阻碍
毋庸置疑语文是复杂的、丰富的,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在哪一个学习阶段,语文知识的探究都不会简单,而是难度层层递增的,这也就衍生出了一个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和探究的知识越来越多,整体学习素养处于较低层次的小学生必然会出现难以理解某部分知识乃至陷入认知误区的情况,严重阻碍整体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该将提升整体教学有效性视为总目标,积极帮助学生突破“零碎的”学习阻碍,对此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呈现重点、难点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教师还可以制作专门用来讲解重难点知识的微课视频,并将其呈现在课堂上[3],如此一来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一边讲解相关内容,以更多的辅助理解信息为支持,学生自然能够迅速走出认知阻碍,教学有效性因此得到提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6-007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6.036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将诸多人文情感、语言文字艺术融合在了语文这一门学科当中,这也就意味着,学习语文知识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灵活表达所思所想、传递内心情感,更能够促进民族精神的弘扬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意味着教师势必要扮演好“知识传播者”和“人才培养者”的角色,紧抓小学这一首次系统地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契机,尽全力运用各种高效教学工具提高整体教学的有效性,以便让小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提升自身的能力素养,进而为民族强大不遗余力地奉献一己之力。
一、趣味导入新知,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只有发自内心地对某一项知识感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进而在教师的合理指导下实现相关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的稳步提升。但是在以往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中,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注重培养其探究知识的兴趣,只关注“讲知识”的过程、不关心“讲知识”前的引导等问题比比皆是,严重阻碍了学生提高探究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最终限制整體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这也就意味着教师有必要重新将目光集中在“讲知识”之前的引导上,以提升整体教学有效性为目标,从最简单的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出发,通过运用多媒体等工具以充满童趣的手段导入新知,如播放课文儿歌或传统动画故事等,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吸引到语文知识当中[1]。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自然能够在课堂上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越来越饱满,整体教学有效性也能大大提高。
二、创设真实情境,促进深度学习
事实上小学语文的大多数知识都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教育部门在修订小学语文教材时充分考虑到了处于这一成长阶段的学生思维尚不成熟、知识储备尚不足够的问题,有意识地降低了内容难度,并把小学生更为熟悉的现实生活融合了进来,希望能够为他们的轻松成长、高效学习带来一定帮助。这也意味着教师如果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将与教材文本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以更加动态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制造“身临其境”之感,必然会使他们在动态画面和声音所造成的情感冲击下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进而对文本内容形成更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因此,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选择创设情境的方式,运用多媒体将与文本内容相贴近的生活情境呈现出来,化“静态文字”为“动态画面”,这样一来原本就愿意凭借具象观察和直观情感体验理解知识的小学生自然会更积极地围绕情境对知识展开深度学习,整体教学质量也能轻松实现质的飞跃。
三、提前预习新知,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新课程标准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不应仅仅向学生传授简单的文化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能力。”小学时期正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关键时期,若学生能够在这一阶段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并获得一定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他们就不仅能够在现阶段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有良好的表现,还可以在未来实现更长远的发展。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从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还是以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小学语文教师都有必要借助信息技术构建自主预习的学习活动[2]。在自主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向学生提供辅助预习材料,而学生需要独立探究新知并能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对新知形成一定了解,这无疑能够在极大程度上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展开,尤其是学生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将自身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并在课堂上围绕“不明白之处”向教师提问,这样一来,课堂时间和师生精力更多地投放在“答疑解惑”上,有限的时间被高效利用了起来,整体教学有效性何愁无法得到提高。
四、组织线上教学,拓展第二语文课堂
教学和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尤其是对于语文知识的探究,更是跟随学生一生的一项工作。这也就意味着,想要让语文为学生的成长带来更多帮助、从根本上提高学科教学的有效性,适当地将“教学”延伸到课堂乃至学校外部是必不可少的。换言之,只有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之外也能积极探索文化知识,他们的文学素养才能获得更多深化机会。对此,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基础教学带来了更多选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和“学”的空间的现实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组织线上教学活动,通过网络对学生开展远程教育,这样一来即便是在学校之外,学生也能随时与教师取得联系并且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更多语文知识,其学习质量必然能够得到大幅提高,而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也代表着整体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五、多媒体呈现难点,微课助力突破阻碍
毋庸置疑语文是复杂的、丰富的,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在哪一个学习阶段,语文知识的探究都不会简单,而是难度层层递增的,这也就衍生出了一个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和探究的知识越来越多,整体学习素养处于较低层次的小学生必然会出现难以理解某部分知识乃至陷入认知误区的情况,严重阻碍整体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应该将提升整体教学有效性视为总目标,积极帮助学生突破“零碎的”学习阻碍,对此运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呈现重点、难点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教师还可以制作专门用来讲解重难点知识的微课视频,并将其呈现在课堂上[3],如此一来教师一边引导学生观看视频、一边讲解相关内容,以更多的辅助理解信息为支持,学生自然能够迅速走出认知阻碍,教学有效性因此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