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来教。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尝试实践“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的转换,研究总结学科育人的策略:追溯数学历史,激励学生的理性精神;拓展教学内容,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怀;录制讲题视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评比口算之星,提升学生的计算品质;整理典型错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策略的不断完善,充分发挥了学科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育人本位;立德树人;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6-00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6.026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自觉进行日常课堂改革,尝试由“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转换,由“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换,自主探索学科育人的新策略,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学生的道德人格。
一、追溯数学历史,激励学生的理性精神
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曾在报告中说:“数学的核心是理性精神”[1]。理性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索真理的意识。理性精神是顽强执着、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学习内容,选择相应的数学史,激励学生的理性精神。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大约是3倍多一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数学家探究圆周率的足迹,如我国《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周三径一”的结论,待到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样精确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人类对π值的计算始终没有停止脚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因而计算出的π的小数位数越来越多。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再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通过计算,知道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通过追溯有关π的数学历史,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的不只是“原来如此”的感叹,更重要的是感受了数学家在探索圆周率奥秘的过程中,那种敢为人先、敢于挑战的精神。这对激励学生的科学精神,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资源。由此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理性精神的种子,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遇到难题不轻易妥协,要细心推理演算,直至获得结论。
二、拓展教学内容,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怀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光靠教师枯燥的说教很难奏效,需要结合数学教材的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向学生有机渗透,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认识了人民币后,为了激发热爱祖国、爱护人民币的情感,我们可以利用课外兴趣课,引导学生介绍人民币背后的一些风景名胜。例如,第五套人民币50元背面是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20元背面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10元背面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瞿塘关”;5元背面是泰山观日峰;1元背面是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上台介绍,使学生对人民币认识更加深入,知道了人民币背面的风景名胜举世闻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有些还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对祖国大好江山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学生也知道了人民币是国家的名片,对外代表国家,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凝聚了许多人的智慧与心血。在课的尾声,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大家都发自内心说:“我们要热爱祖国、爱护人民币,不能乱涂乱画。”
三、录制讲题视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庚子鼠年伊始,学生在家开启了线上学习生活。学生聆听“空中课堂”教师的授课,自主完成课时作业,但是这种线上学习方式,少了合作讨论、少了展示交流,少了互动生成、少了欢声笑语,他们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为了让学生找回学习小主人的感觉,自主探索、自主反思,让学生从幕后走向舞台中央,于是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小教师讲题”活动。自愿参加的同学先向教师申报领取讲题,然后自主熟悉题目,想好讲题思路,录制讲题视频。这一活动令宅在家里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新目标、新动力,忙在其中、乐在其中。
每一个“小老师”都想把自己最好的风采分享给全班同学,于是提前穿上整洁的衣服,整理好讲课的地方,书写好将要讲解的题目。有的学生在回放视频时发现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还要请家人重新再拍。为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教师要在班级群里每天推送一个学生的讲题视频,每到周末,还上传“小老师”讲题的统计表,一方面表扬已经开讲的“小老师”,另一方面也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查找相应的题目。近两个月中,我们共计上传讲题视频40多个,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本次活动,每个人在活动中都有喜人的进步。
教学实践证明,由于亲身经历了“小老师讲题”视频的录制,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我是“小老师”,我必须认真准备,我要做到最好,我要把题目讲得生动有趣让小伙伴都爱听。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让学生深刻感受讲好题目的不易:需要不断打磨,认真地准备讲稿、端正地写好板书、清晰地梳理思路。由此,唤醒了学生的元认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小小的一次讲题活动令他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四、评比口算之星,提升学生的计算品质
计算不是机械地按照计算规则进行的程序操作,而是灵活运用计算法则等知识求值的思维过程。正确熟练是技能品质,灵活简捷是能力品质。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作业中计算正确率太差。我们都知道一道稍复杂的计算,如26+85,54×36,524×272,所包含的单项口算少则几道,多则十几道,只要其中某一次单项口算错了,最后计算的结果就错了。邱学华教师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2]。因此我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坚持每天让学生练习口算,一开始不做时间要求,只要计算正确即可。经过一个阶段后,就侧重培养计算的熟练性。计算的熟练性是指学生在计算中表现出的计算“自动化”程度的心理品质。“自动化”是指形成技能后,动作的反应速度,以及由一个动作过渡到下一个动作的敏捷性,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为了鼓励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还根据学生每一次的口算质量,予以三星、二星、一星的奖励。一个星期小结一次得“星”的数目,一个月评比一次“口算之星”,于是在班中形成了争当“口算之星”的热潮。据统计,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周后,班级平均5分钟完成80道,继续坚持练习两周,班级平均5分钟92道;又坚持练习两周,班级平均5分钟111道。
加强口算练习,让每一个学生养成严谨细心、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习惯成自然后,学生在口算时就不需要教师再次提醒,就能准确感知运算符号与数字信息,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合理分配,适时转移,保持思考畅通、连贯、灵活,维持稳定的速度。正如叶圣陶所说:“凡是好的态度,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五、整理典型错题,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整理错题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数学教师总是建议学生能有自己的一本错题本,可以一个星期一整理,也可以一个单元一整理,便于温故知新。尤其是到了期末复习阶段,开展“典型错题我来讲”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的错题本中挑选出典型的错题与大家分享。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既要分享典型错题考查了哪个单元的知识和技能,解题的关键在哪里,另外还要寻找类似的问题加以巩固运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数学素养[3]。
例如,在复习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一课时,有个学生整理分享了这样一道题:一筐鸭蛋连筐重40千克,卖掉一部分后,连筐重21千克。原来鸭蛋重多少千克?筐重多少千克?一开始,有的学生小声嘀咕“好像缺条件,没法解”。于是他大胆上台讲解了3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最后点明解题的关键是重复使用“条件”,巧算“鸭蛋”和“筐”的重量。最后出示了类似问题让学生巩固练习:一瓶可乐连瓶重700克,小明喝了一部分后再称,重400克,一瓶可乐多重?一个空瓶多重?
通过学生之间典型错题的分享,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开拓了学生复习视野,复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复习的热情更加饱满,复习的时间更加节省以及复习的效率更加高效,避免了枯燥的“题海战术”。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典型错题解题竞赛,评比最佳解题能手。另外,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尽量缩小他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使其树立学习信心,逐步提升数学素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是笔者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对“学科育人”的一些实践与反思。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贯穿到平时教学的点滴中。小学数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目,所以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将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继续深入研究这一课题,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挖掘学科的德育内涵和人格养成价值,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积累更多的成功案例,提炼有效的育人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邱学华.邱学华小学數学教学教案与教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邹接飚,李宗国.数学教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关键词:小学数学;育人本位;立德树人;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6-005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6.026
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特别强调,教师要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我自觉进行日常课堂改革,尝试由“知识本位”向“育人本位”转换,由“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换,自主探索学科育人的新策略,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形成学生的道德人格。
一、追溯数学历史,激励学生的理性精神
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曾在报告中说:“数学的核心是理性精神”[1]。理性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索真理的意识。理性精神是顽强执着、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学习内容,选择相应的数学史,激励学生的理性精神。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计算出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大约是3倍多一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古代数学家探究圆周率的足迹,如我国《周髀算经》中记载了“周三径一”的结论,待到南北朝时,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这样精确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人类对π值的计算始终没有停止脚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因而计算出的π的小数位数越来越多。1610年德国人路多夫计算π到小数点后第35位。再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通过计算,知道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通过追溯有关π的数学历史,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的不只是“原来如此”的感叹,更重要的是感受了数学家在探索圆周率奥秘的过程中,那种敢为人先、敢于挑战的精神。这对激励学生的科学精神,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资源。由此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理性精神的种子,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要勤于思考、勤于实践、遇到难题不轻易妥协,要细心推理演算,直至获得结论。
二、拓展教学内容,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怀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每个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数学课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果光靠教师枯燥的说教很难奏效,需要结合数学教材的内容,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向学生有机渗透,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认识了人民币后,为了激发热爱祖国、爱护人民币的情感,我们可以利用课外兴趣课,引导学生介绍人民币背后的一些风景名胜。例如,第五套人民币50元背面是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20元背面是“甲天下”的桂林山水;10元背面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瞿塘关”;5元背面是泰山观日峰;1元背面是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
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上台介绍,使学生对人民币认识更加深入,知道了人民币背面的风景名胜举世闻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有些还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由此对祖国大好江山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同时,学生也知道了人民币是国家的名片,对外代表国家,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凝聚了许多人的智慧与心血。在课的尾声,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大家都发自内心说:“我们要热爱祖国、爱护人民币,不能乱涂乱画。”
三、录制讲题视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庚子鼠年伊始,学生在家开启了线上学习生活。学生聆听“空中课堂”教师的授课,自主完成课时作业,但是这种线上学习方式,少了合作讨论、少了展示交流,少了互动生成、少了欢声笑语,他们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为了让学生找回学习小主人的感觉,自主探索、自主反思,让学生从幕后走向舞台中央,于是组织班级学生开展“小教师讲题”活动。自愿参加的同学先向教师申报领取讲题,然后自主熟悉题目,想好讲题思路,录制讲题视频。这一活动令宅在家里的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新目标、新动力,忙在其中、乐在其中。
每一个“小老师”都想把自己最好的风采分享给全班同学,于是提前穿上整洁的衣服,整理好讲课的地方,书写好将要讲解的题目。有的学生在回放视频时发现有自己不满意的地方,还要请家人重新再拍。为了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教师要在班级群里每天推送一个学生的讲题视频,每到周末,还上传“小老师”讲题的统计表,一方面表扬已经开讲的“小老师”,另一方面也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查找相应的题目。近两个月中,我们共计上传讲题视频40多个,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本次活动,每个人在活动中都有喜人的进步。
教学实践证明,由于亲身经历了“小老师讲题”视频的录制,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我是“小老师”,我必须认真准备,我要做到最好,我要把题目讲得生动有趣让小伙伴都爱听。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让学生深刻感受讲好题目的不易:需要不断打磨,认真地准备讲稿、端正地写好板书、清晰地梳理思路。由此,唤醒了学生的元认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小小的一次讲题活动令他们受益匪浅,终生难忘。 四、评比口算之星,提升学生的计算品质
计算不是机械地按照计算规则进行的程序操作,而是灵活运用计算法则等知识求值的思维过程。正确熟练是技能品质,灵活简捷是能力品质。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听到教师抱怨学生作业中计算正确率太差。我们都知道一道稍复杂的计算,如26+85,54×36,524×272,所包含的单项口算少则几道,多则十几道,只要其中某一次单项口算错了,最后计算的结果就错了。邱学华教师经过长期研究发现:计算要过关必须抓口算[2]。因此我在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坚持每天让学生练习口算,一开始不做时间要求,只要计算正确即可。经过一个阶段后,就侧重培养计算的熟练性。计算的熟练性是指学生在计算中表现出的计算“自动化”程度的心理品质。“自动化”是指形成技能后,动作的反应速度,以及由一个动作过渡到下一个动作的敏捷性,能达到“脱口而出”的程度。为了鼓励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还根据学生每一次的口算质量,予以三星、二星、一星的奖励。一个星期小结一次得“星”的数目,一个月评比一次“口算之星”,于是在班中形成了争当“口算之星”的热潮。据统计,学习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周后,班级平均5分钟完成80道,继续坚持练习两周,班级平均5分钟92道;又坚持练习两周,班级平均5分钟111道。
加强口算练习,让每一个学生养成严谨细心、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习惯成自然后,学生在口算时就不需要教师再次提醒,就能准确感知运算符号与数字信息,高度集中注意力并且合理分配,适时转移,保持思考畅通、连贯、灵活,维持稳定的速度。正如叶圣陶所说:“凡是好的态度,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现,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五、整理典型错题,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整理错题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数学教师总是建议学生能有自己的一本错题本,可以一个星期一整理,也可以一个单元一整理,便于温故知新。尤其是到了期末复习阶段,开展“典型错题我来讲”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的错题本中挑选出典型的错题与大家分享。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既要分享典型错题考查了哪个单元的知识和技能,解题的关键在哪里,另外还要寻找类似的问题加以巩固运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活学活用的数学素养[3]。
例如,在复习三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一课时,有个学生整理分享了这样一道题:一筐鸭蛋连筐重40千克,卖掉一部分后,连筐重21千克。原来鸭蛋重多少千克?筐重多少千克?一开始,有的学生小声嘀咕“好像缺条件,没法解”。于是他大胆上台讲解了3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最后点明解题的关键是重复使用“条件”,巧算“鸭蛋”和“筐”的重量。最后出示了类似问题让学生巩固练习:一瓶可乐连瓶重700克,小明喝了一部分后再称,重400克,一瓶可乐多重?一个空瓶多重?
通过学生之间典型错题的分享,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开拓了学生复习视野,复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复习的热情更加饱满,复习的时间更加节省以及复习的效率更加高效,避免了枯燥的“题海战术”。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典型错题解题竞赛,评比最佳解题能手。另外,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一对一的个别辅导,尽量缩小他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使其树立学习信心,逐步提升数学素养。
六、结语
综上所述,以上是笔者在日常数学教学中对“学科育人”的一些实践与反思。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贯穿到平时教学的点滴中。小学数学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科目,所以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笔者将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继续深入研究这一课题,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育人为目标,挖掘学科的德育内涵和人格养成价值,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积累更多的成功案例,提炼有效的育人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2]邱学华.邱学华小学數学教学教案与教法[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3]邹接飚,李宗国.数学教学[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