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语文课标提出,小学生应“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的精神”。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应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培养其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小学生口语交际的素养。
关键字:培养 口语交际 兴趣
杨振宁教授说:“成功的秘密在于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教师应熟练地把握交际内容,有预见性地做好“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灵活设计交际的全过程,并做好应变准备,胸有成足地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深入思考,积极参与,创造和谐快乐、充满智慧的交际氛围,从而实现口语交际学习的“蝴蝶效应”,真正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素养。
一 、内容生活化,激发交际“萌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重视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所选择的口语交际话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也要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吻合。作为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切入点”,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的内容,就能更好地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萌生”,使他们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
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电视节目、电影故事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题材。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名家笔下的人物》时,先播放一段《西游记》的视频给学生观看,然后由他们在小组中归纳并口述剧中的精彩情节和人物特点,再让小组推选组员转述。最后,我还组织召开“《西游记》人物评论会”。在评论会上,有的学生说孙大圣神通广大,不畏强敌;有的说猪八戒贪小便宜,好吃懒做;还有的说唐僧胆小怕事,诚实善良……总之,对自己既熟悉又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引导,学生就会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话可说。
除了借助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外,创设贴近学生实际、形象逼真的生活场境,也是很好的交际训练途径。六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四)》的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这样的素材: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公园散步,无意中小孩摔倒了,趴在地上哭喊着:“妈妈,抱!”无助的眼神中充满着期待。可这位妈妈却摇摇头,对孩子说:“孩子,你一定能自己站起来!……”教材要求围绕“是冷漠还是真爱”的话题展开辩论。为了重现真实场景,我鼓励学生自己做“演员”,对这个情景进行课本剧的模拟表演,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的指责这位妈妈,觉得她这种做法不负责任,是冷漠的表现;有的则赞同这位母亲,认为这位母亲的做法才是对孩子的真爱,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能力。整个讨论过程,学生说话的兴趣很浓。他们时而针锋相对,时而相互补充,但都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这样的口语交际活动,自然而真实“接地气”,学生乐于参与,敢于说话,交际欲望可以得到有效激发。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既能欣赏到电影和电视节目的有趣故事,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做演员的乐趣,又能使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使自己话语的条理性、准确性不断提高,一举多得。
二 、形式多样化,促进交际“持续”。
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比较差,在课堂开始时,用各种游戏和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不难,但要想学生在40分钟都“听话”,那就是个挑战了。所以,要让学生保持长时间稳定的口语交际兴趣,教师必须设计丰富的学习内容,并采用不同形式交叉进行,以避免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对口语交际失去兴趣。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小产品、大推介》时,为了丰富学生欣赏的口味,我设计了“看——想——演——说”的学习训练过程。先播放家乡“品果节”拍卖会的视频,听有关本地水果“李子”的产品介绍;然后再播放一段买卖“李子”讨价还价的市场交易短片,让学生进行买卖“李子”的课堂模拟表演;最后让学生小组交流,选出“推销员”登台,模拟以上情景向大家推销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小产品。课堂上,有些同学推介了美味的香蕉,有些同学则从色、型、味和产品功效方面推销了家乡特产——大成山楂,等等,教室俨然成了一个“商品发布会”的现场。看到硕大红润的家乡佳果,学生说话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可见,教师采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方式,通过观看录像、角色模拟、小品表演、作品展览、评比竞赛等活动形式,以及利用教材中阅读课文的“留白”创设对话的情景,都能为学生参与口语交际训练创设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在“玩、演、画、做、辩”等的不同形式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并形成持续而浓厚的交际兴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三 参与个性化,培养交际“情感”。
口语交际具有鲜明的个性化,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同角度、不同水平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放松身心,尽情地说话,愉快地表达,使学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挥洒,增强他们对口语交际的情感。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交际的情感易于被诱发,交际的欲望易于被点燃。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能说会道的孩子会变得彬彬有礼,侃侃而谈;沉默寡言的孩子也能抛开顾虑,打开话匣子。反之,口语交际的话语权则会集中在个别“优秀生”手中,形成这部分“优秀生”唱独角戏的局面。因此,我们首先要根据交际者的个性差异,让孩子交际方式不拘一格,认同和维护他们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想说、都敢说,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情感。其次,要做好示范。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群体的精神状态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中,教师真挚的情感、浓浓的爱心、亲切的话语和笑容,都会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产生极大的感染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欲望,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真情实感,为学生树立口语交际的典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产和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应该正确地把握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采用最有效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他们适应社会需要提供一张优先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1)王琳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教育艺术》2010年3月
(2)曾秋月《语文要让孩子乐于说》《教育导刊》2010年11月上
(3)钱泳琦《小学口语交际有效性教学之我见》《新课程研究》2007年7月
关键字:培养 口语交际 兴趣
杨振宁教授说:“成功的秘密在于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兴趣,教师应熟练地把握交际内容,有预见性地做好“课堂的预设和生成”,灵活设计交际的全过程,并做好应变准备,胸有成足地引导学生认真倾听,深入思考,积极参与,创造和谐快乐、充满智慧的交际氛围,从而实现口语交际学习的“蝴蝶效应”,真正提升小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素养。
一 、内容生活化,激发交际“萌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重视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上所选择的口语交际话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也要与他们的现实生活相吻合。作为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切入点”,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教学的内容,就能更好地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萌生”,使他们主动参与口语交际活动。
小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电视节目、电影故事等,都是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好题材。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名家笔下的人物》时,先播放一段《西游记》的视频给学生观看,然后由他们在小组中归纳并口述剧中的精彩情节和人物特点,再让小组推选组员转述。最后,我还组织召开“《西游记》人物评论会”。在评论会上,有的学生说孙大圣神通广大,不畏强敌;有的说猪八戒贪小便宜,好吃懒做;还有的说唐僧胆小怕事,诚实善良……总之,对自己既熟悉又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引导,学生就会滔滔不绝,有说不完的话可说。
除了借助影视作品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兴趣外,创设贴近学生实际、形象逼真的生活场境,也是很好的交际训练途径。六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四)》的口语交际训练提供了这样的素材: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公园散步,无意中小孩摔倒了,趴在地上哭喊着:“妈妈,抱!”无助的眼神中充满着期待。可这位妈妈却摇摇头,对孩子说:“孩子,你一定能自己站起来!……”教材要求围绕“是冷漠还是真爱”的话题展开辩论。为了重现真实场景,我鼓励学生自己做“演员”,对这个情景进行课本剧的模拟表演,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有的指责这位妈妈,觉得她这种做法不负责任,是冷漠的表现;有的则赞同这位母亲,认为这位母亲的做法才是对孩子的真爱,能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能力。整个讨论过程,学生说话的兴趣很浓。他们时而针锋相对,时而相互补充,但都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这样的口语交际活动,自然而真实“接地气”,学生乐于参与,敢于说话,交际欲望可以得到有效激发。在愉快的气氛中,他们既能欣赏到电影和电视节目的有趣故事,在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感受做演员的乐趣,又能使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训练,使自己话语的条理性、准确性不断提高,一举多得。
二 、形式多样化,促进交际“持续”。
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相对比较差,在课堂开始时,用各种游戏和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不难,但要想学生在40分钟都“听话”,那就是个挑战了。所以,要让学生保持长时间稳定的口语交际兴趣,教师必须设计丰富的学习内容,并采用不同形式交叉进行,以避免学生出现“审美疲劳”,对口语交际失去兴趣。
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小产品、大推介》时,为了丰富学生欣赏的口味,我设计了“看——想——演——说”的学习训练过程。先播放家乡“品果节”拍卖会的视频,听有关本地水果“李子”的产品介绍;然后再播放一段买卖“李子”讨价还价的市场交易短片,让学生进行买卖“李子”的课堂模拟表演;最后让学生小组交流,选出“推销员”登台,模拟以上情景向大家推销自己最熟悉、最了解的小产品。课堂上,有些同学推介了美味的香蕉,有些同学则从色、型、味和产品功效方面推销了家乡特产——大成山楂,等等,教室俨然成了一个“商品发布会”的现场。看到硕大红润的家乡佳果,学生说话兴趣浓厚,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涨。
可见,教师采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方式,通过观看录像、角色模拟、小品表演、作品展览、评比竞赛等活动形式,以及利用教材中阅读课文的“留白”创设对话的情景,都能为学生参与口语交际训练创设很好的氛围,让学生在“玩、演、画、做、辩”等的不同形式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并形成持续而浓厚的交际兴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三 参与个性化,培养交际“情感”。
口语交际具有鲜明的个性化,每个孩子都有其不同角度、不同水平的表达能力和表达方式。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放松身心,尽情地说话,愉快地表达,使学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挥洒,增强他们对口语交际的情感。
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让学生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交际的情感易于被诱发,交际的欲望易于被点燃。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能说会道的孩子会变得彬彬有礼,侃侃而谈;沉默寡言的孩子也能抛开顾虑,打开话匣子。反之,口语交际的话语权则会集中在个别“优秀生”手中,形成这部分“优秀生”唱独角戏的局面。因此,我们首先要根据交际者的个性差异,让孩子交际方式不拘一格,认同和维护他们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想说、都敢说,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情感。其次,要做好示范。作为课堂的引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群体的精神状态以及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堂中,教师真挚的情感、浓浓的爱心、亲切的话语和笑容,都会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产生极大的感染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口语交际的欲望,培养学生对口语交际的真情实感,为学生树立口语交际的典范。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产和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应该正确地把握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采用最有效的训练方法,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为他们适应社会需要提供一张优先的“通行证”。
参考文献:
(1)王琳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教育艺术》2010年3月
(2)曾秋月《语文要让孩子乐于说》《教育导刊》2010年11月上
(3)钱泳琦《小学口语交际有效性教学之我见》《新课程研究》200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