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巧妙地掌握惩戒的艺术,能唤起学生的积极响应,使学生的心灵发生震撼,引起内心的积极地矛盾斗争,从而自觉地认识缺点错误并改正缺点错误。
【关键词】违纪学生 惩戒 艺术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我认为: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对于多次犯同样的错误或类似错误的学生,那就要采取一定的惩戒手段或方法,但惩戒不等于体罚。本人一直认为体罚是错误的教育方法,并且教育主管部门是坚决不允许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做了明确规定。对于那些经常犯错误的同学,老师往往花尽了心思,费尽了口舌,班主任三番五次强调,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教育,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收效甚微。如果教师采用一定的惩戒手段,可以加强学生对行为规范的映像,减少重犯,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对他们进行惩戒,教师要本着对学生的关爱为出发点,使其成为有效地教育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其正向功能,避免产生负面效应。能否达到此效果,取决于教育者是否巧妙地掌握惩戒的艺术。
所谓惩戒艺术,就是巧妙的、灵活的、因人而异的、有创造性的运用惩戒手段,取得最佳的、最理想的教育效果。它能唤起学生的积极响应,使学生的心灵发生震撼,引起内心的积极地矛盾斗争,从而自觉地认识缺点错误并改正缺点错误。
对惩戒艺术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摸清底细,查明原因
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千万不要冲动的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或惩罚。而应首先冷静的摸清底细查明原因,了解、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动机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例如:去年我班学生李某有一次没交语文作业,语文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严厉的批评他,并且还打了他的手心。李某当时就哭了,哭的很伤心,语文老师还说: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是记不住的。并且还吼了一声“下去”。我看在眼里,过后,我找到学生李某到我办公室,他听我叫他到办公室,马上就紧张起来。我先是亲和的对他说:“不要紧张,我只是问一下你为什么不交语文作业?”他马上就哭了,很委屈。他说:“我今天早上来,就交了作业的。不知是哪位同学拿去照抄,没有给我交。”我后来到班上一查,找到了李某的作业本。通过这件事,我认为:老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必须先摸清底细,查明原因。对于学生的缺点的大小,出现的次数等情况,教师是否应给予惩戒,给予什么样的惩戒,怎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同时也使其他同学受到相应的教育。如果教师对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不明确或不够明确时,滥罚无辜。显然,这样的惩戒,不但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教育,往往还会适得其反。在学生的心理造成阴影,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理的形象和威信。只有当原因查清了,教师给其讲明了道理,学生认识到自己确实应受到一定的惩戒。这样,学生从内心感谢老师,认识到老师是在帮助他改正错误,并且会把老师作为知心朋友。
2.分清对象,因人而异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学生犯错误采用一定的惩戒手段时,一定要特别留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根据受惩学生的不同特点,慎重选择惩戒方法。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是非分辨能力弱,喜爱模仿,他们的犯错多是由于粗心,贪玩等引起的,易反复,对他们实施惩戒时,应特别注意帮助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指明改正的方向。一般宜多采用洛克、卢梭等教育家所主张的“自然后果”式的惩戒措施;对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活动十分敏感的初中女生,要格外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有时投以意味深长的责备眼光,比当众呵斥或繁琐的训诫效果好的多;对于内向缅甸的女生和调皮的男生采用的同样的方法惩戒,所引起的心理反映肯定是不同的,效果往往截然不同。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真正做到“因人施罚”,教师必须要做到对学生之间的差异了如指掌,同时又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公平,公正。例如:在去年的一次集体劳动中,有几位同学躲避劳动,偷偷跑到教室背面去玩。放学时,我把那几位同学留下来,给他们讲清了道理,他们也认识到自己不应该这样,愿意受罚。我立即给他们安排了任务,两名女生装土,两名男生担土。因为男生体力强些,他们也认识到老师的惩罚是公平的。
3.找准时机,力求效果
教师对学生进行惩戒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切忌随意随时随地的进行。要考虑到学生的面子和心理承受能力,方可取得最佳效果。有些问题,情况复杂,不能急于决断,需做深入的调查分析,这时“冷处理”效果最好。而有些事情,情况明白,当场施行惩戒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做“热处理”效果明显。如:本期初,我班有几位学生在上课时扔下东西到别人头上,故意影响别的同学,扰乱课堂纪律。我看明白是哪位同学后,当场施罚。这样在公开场合宣布惩戒,具有“杀鸡吓猴”的效果。对某些个别现象,偶发事件,则大不可兴师动众,只要课后单独处理就能达到目的。
4.掌握好分寸,宽严适度
教师对学生的惩戒,一定要把握好轻重缓急,切忌根据教师的心情,感情用事。过轻,不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过重,学生内心不服。例如:学生学英语困难,单词总记不住,英语教师就要求不能正确听写单词的同学,抄写五十遍。学生放学回家就抄单词,抄完五十遍后已是深夜。还有更甚者,罚抄一百遍。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可取,不管是从学生的生理因素考虑还是心理因素考虑都不应该。这是一种变相体罚,只会让学生厌烦英语学科。最终会造成教师的教学失败,学生的成长失败。又如:有的老师对作业不按时完成的同学,采用蹲马步、贴墙壁等进行惩戒,更有甚者要求犯错误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跪着给老师承认错误。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当然也有教师施行罚扫地、冲厕所等,这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教育是否具有负面影响呢?
著名心理学家洛克通过实验证明,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作用或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不会消除不协调时最为理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掌握好分寸,尤其要防止负面影响,做到宽严适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取得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违纪学生 惩戒 艺术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一些错误。我认为:学生犯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让学生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以后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对于多次犯同样的错误或类似错误的学生,那就要采取一定的惩戒手段或方法,但惩戒不等于体罚。本人一直认为体罚是错误的教育方法,并且教育主管部门是坚决不允许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做了明确规定。对于那些经常犯错误的同学,老师往往花尽了心思,费尽了口舌,班主任三番五次强调,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教育,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收效甚微。如果教师采用一定的惩戒手段,可以加强学生对行为规范的映像,减少重犯,也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对他们进行惩戒,教师要本着对学生的关爱为出发点,使其成为有效地教育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其正向功能,避免产生负面效应。能否达到此效果,取决于教育者是否巧妙地掌握惩戒的艺术。
所谓惩戒艺术,就是巧妙的、灵活的、因人而异的、有创造性的运用惩戒手段,取得最佳的、最理想的教育效果。它能唤起学生的积极响应,使学生的心灵发生震撼,引起内心的积极地矛盾斗争,从而自觉地认识缺点错误并改正缺点错误。
对惩戒艺术的理解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摸清底细,查明原因
当学生犯错时,教师千万不要冲动的不分青红皂白地横加指责或惩罚。而应首先冷静的摸清底细查明原因,了解、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动机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例如:去年我班学生李某有一次没交语文作业,语文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严厉的批评他,并且还打了他的手心。李某当时就哭了,哭的很伤心,语文老师还说: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是记不住的。并且还吼了一声“下去”。我看在眼里,过后,我找到学生李某到我办公室,他听我叫他到办公室,马上就紧张起来。我先是亲和的对他说:“不要紧张,我只是问一下你为什么不交语文作业?”他马上就哭了,很委屈。他说:“我今天早上来,就交了作业的。不知是哪位同学拿去照抄,没有给我交。”我后来到班上一查,找到了李某的作业本。通过这件事,我认为:老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必须先摸清底细,查明原因。对于学生的缺点的大小,出现的次数等情况,教师是否应给予惩戒,给予什么样的惩戒,怎样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同时也使其他同学受到相应的教育。如果教师对学生犯错误的原因不明确或不够明确时,滥罚无辜。显然,这样的惩戒,不但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教育,往往还会适得其反。在学生的心理造成阴影,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理的形象和威信。只有当原因查清了,教师给其讲明了道理,学生认识到自己确实应受到一定的惩戒。这样,学生从内心感谢老师,认识到老师是在帮助他改正错误,并且会把老师作为知心朋友。
2.分清对象,因人而异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学生犯错误采用一定的惩戒手段时,一定要特别留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性。根据受惩学生的不同特点,慎重选择惩戒方法。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是非分辨能力弱,喜爱模仿,他们的犯错多是由于粗心,贪玩等引起的,易反复,对他们实施惩戒时,应特别注意帮助他们分析出错的原因,指明改正的方向。一般宜多采用洛克、卢梭等教育家所主张的“自然后果”式的惩戒措施;对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心理活动十分敏感的初中女生,要格外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有时投以意味深长的责备眼光,比当众呵斥或繁琐的训诫效果好的多;对于内向缅甸的女生和调皮的男生采用的同样的方法惩戒,所引起的心理反映肯定是不同的,效果往往截然不同。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真正做到“因人施罚”,教师必须要做到对学生之间的差异了如指掌,同时又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公平,公正。例如:在去年的一次集体劳动中,有几位同学躲避劳动,偷偷跑到教室背面去玩。放学时,我把那几位同学留下来,给他们讲清了道理,他们也认识到自己不应该这样,愿意受罚。我立即给他们安排了任务,两名女生装土,两名男生担土。因为男生体力强些,他们也认识到老师的惩罚是公平的。
3.找准时机,力求效果
教师对学生进行惩戒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切忌随意随时随地的进行。要考虑到学生的面子和心理承受能力,方可取得最佳效果。有些问题,情况复杂,不能急于决断,需做深入的调查分析,这时“冷处理”效果最好。而有些事情,情况明白,当场施行惩戒更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做“热处理”效果明显。如:本期初,我班有几位学生在上课时扔下东西到别人头上,故意影响别的同学,扰乱课堂纪律。我看明白是哪位同学后,当场施罚。这样在公开场合宣布惩戒,具有“杀鸡吓猴”的效果。对某些个别现象,偶发事件,则大不可兴师动众,只要课后单独处理就能达到目的。
4.掌握好分寸,宽严适度
教师对学生的惩戒,一定要把握好轻重缓急,切忌根据教师的心情,感情用事。过轻,不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过重,学生内心不服。例如:学生学英语困难,单词总记不住,英语教师就要求不能正确听写单词的同学,抄写五十遍。学生放学回家就抄单词,抄完五十遍后已是深夜。还有更甚者,罚抄一百遍。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可取,不管是从学生的生理因素考虑还是心理因素考虑都不应该。这是一种变相体罚,只会让学生厌烦英语学科。最终会造成教师的教学失败,学生的成长失败。又如:有的老师对作业不按时完成的同学,采用蹲马步、贴墙壁等进行惩戒,更有甚者要求犯错误学生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跪着给老师承认错误。这种做法严重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当然也有教师施行罚扫地、冲厕所等,这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教育是否具有负面影响呢?
著名心理学家洛克通过实验证明,惩罚的强度达到刚能唤起所需要的作用或阻止不需要的行为而又不会消除不协调时最为理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掌握好分寸,尤其要防止负面影响,做到宽严适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取得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