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以此为依据,对我系原有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面改革,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学前教育;培养模式;专业标准;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072-02
为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为适应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师范院校,有必要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专业标准》为指导,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建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完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需求。
一、制定科学合理人才培养目标
1.要注重师德的养成。《专业标准》中非常强调幼儿园教师师德的养成。在“基本理念”和“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中,强调了幼儿教师必须以师德为先。目前众多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大多以培养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较少关注准幼儿教师们师德的构建和养成。《专业标准》的颁布,为我们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又增添新的视角。
2.重视反思能力的发展。《专业标准》重视幼儿园教师反思能力的发展,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在“基本理念”和“专业能力”两个模块中均提出对教师反思能力提高的要求。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证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快速发展都需要实践反思型的幼儿教师。
二、构建实践取向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的变革,而教学计划的核心便是课程,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我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艺术类课程如声乐、钢琴、舞蹈和师范技能课程,学生在校期间一直在学,体现出了“技能型”特点。但是,从用人单位的反馈看,我们培养的学生有欠缺的地方,如学生的科学知识、人文素养相对技能方面有些薄弱,教育理论知识肤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力量不足,缺乏一定的创新和反思能力。我们要按照《专业标准》中对幼儿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构建以实践为取向的课程体系。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特点和规律,我们要构建以“通识类课程为基础,专业课程为核心,实践类课程为根本”符合学前教育专业不同学制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识类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进行学前教育所需的基本知识,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按照《专业标准》对通识类知识的要求主要包括:自然人文科学类、现代信息技术类、艺术鉴赏类的课程。我系已开设的相关课程有《自然科学基础》(五年制)、《现代汉语》、《课件制作》。而原来开设的艺术鉴赏类的课程《美学》,由于培养计划的调整,删除与专业方向关联性不大的课程,其中包括《美学》。现在我们要重新思考,在艺术鉴赏方面我们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开设。我们认为可以在《美术》、《玩教具制作》、《视唱练耳》、《舞蹈》等课程中结合相关课程内容渗透对艺术鉴赏力提高的教育。或者开设与艺术鉴赏相关的一些专题讲座,学生社团也可以围绕艺术鉴赏来开展活动。专业课程是学生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分为职业基础必修课、职业技术必修和职业技能必修三类。职业基础必修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幼儿园课程论、幼儿卫生学、儿童文学。职业技术必修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各科教法,此外,根据《专业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我们要增设《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提高学生对游戏设计的指导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此外,顺应时代需求,增设家园合作、社区资源开发利用、玩教具制作、早期教育、幼小衔接等课程模块,极大地丰富专业课程门类。职业技能必修课主要包括教师口语、书法、声乐、钢琴、舞蹈、视唱练耳、美术。在此类课程中要着重弱化重技能课程,轻基础类课程的倾向。为了满足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发展需要,可以设技能选修课,也可以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呈现。
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一线的能力,是学前教师师资教育的必备环节。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实习、职业技能与能力训练。为了凸显课程的实践取向,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我们分阶段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做到统一安排见习与自主实习相结合,综合实习与分领域实习相结合,教育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激励学生多收集幼儿园优秀活动案例和教案,自行设计教学设计方案;增加专业教法课中模拟教学的课时比例,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深入幼儿园、幼儿家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调查研究并协助开展保教活动。另外,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实践课的比例多少适宜,以及实践课程的多样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三、创新课程实施方法,抓住课程实施关键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专业标准》中也强调要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方案,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按照《专业标准》中对幼儿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以及幼儿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要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地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保教实践能力;各科教师根据所教授课程特点来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切勿生搬硬套,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构建有效课堂;开展研究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加强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反思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到我系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落实者、教育目标的实现者、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施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我系将提高教师素质视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践中不断地通过业务学习、示范课展示、科研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并以教师素质的提高来推动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四、完善多元化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在具体的评价中,课程考核应与学前教师的职业能力相贯通,以岗位能力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我们要积极探索多元的评价方式,除了常规的笔试以外,还可以采用的方式有:测验过关,主要适用于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考核,如粉笔字、简笔画过关考核;教案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片段教学、模拟教学等形式,主要用于专业教法的考核方式和教育见习、实习的成果展示;而像成果汇报、竞赛、展览,主要适用于职业基本功效果评价及教育见习实习的效果评价。档案袋评价法,可以应用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见习和实习成绩的评定过程中。另外,考核主体也多元化,我们把学生自身也作为评价的主体,开展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把学生自评、互评、任课教师评价、指导老师评价按照一定的权重纳入到综合评价体系中来。
总之,随着我们对《专业标准》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会不断完善我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专业标准》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Z].
[2]徐启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构建策略探析——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视角[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4).
[3]高润青.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J]课程·教材·教法,2013,(7).
关键词:学前教育;培养模式;专业标准;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1-0072-02
为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幼儿园教师队伍素质,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开展保教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为适应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师范院校,有必要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专业标准》为指导,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建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实施过程,完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幼儿教师的需求。
一、制定科学合理人才培养目标
1.要注重师德的养成。《专业标准》中非常强调幼儿园教师师德的养成。在“基本理念”和“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中,强调了幼儿教师必须以师德为先。目前众多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大多以培养教师的知识和技能为目标,较少关注准幼儿教师们师德的构建和养成。《专业标准》的颁布,为我们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又增添新的视角。
2.重视反思能力的发展。《专业标准》重视幼儿园教师反思能力的发展,强调幼儿园教师要具有不断进行专业化学习、实践、反思和提高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在“基本理念”和“专业能力”两个模块中均提出对教师反思能力提高的要求。学前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大量的实践证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快速发展都需要实践反思型的幼儿教师。
二、构建实践取向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体体现为教学计划的变革,而教学计划的核心便是课程,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我系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艺术类课程如声乐、钢琴、舞蹈和师范技能课程,学生在校期间一直在学,体现出了“技能型”特点。但是,从用人单位的反馈看,我们培养的学生有欠缺的地方,如学生的科学知识、人文素养相对技能方面有些薄弱,教育理论知识肤浅,学生在工作岗位上接纳新事物、新理念的后发力量不足,缺乏一定的创新和反思能力。我们要按照《专业标准》中对幼儿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构建以实践为取向的课程体系。根据幼儿教师职业特点和规律,我们要构建以“通识类课程为基础,专业课程为核心,实践类课程为根本”符合学前教育专业不同学制的课程结构体系。通识类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学生进行学前教育所需的基本知识,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范围,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按照《专业标准》对通识类知识的要求主要包括:自然人文科学类、现代信息技术类、艺术鉴赏类的课程。我系已开设的相关课程有《自然科学基础》(五年制)、《现代汉语》、《课件制作》。而原来开设的艺术鉴赏类的课程《美学》,由于培养计划的调整,删除与专业方向关联性不大的课程,其中包括《美学》。现在我们要重新思考,在艺术鉴赏方面我们应该开设什么样的课程,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开设。我们认为可以在《美术》、《玩教具制作》、《视唱练耳》、《舞蹈》等课程中结合相关课程内容渗透对艺术鉴赏力提高的教育。或者开设与艺术鉴赏相关的一些专题讲座,学生社团也可以围绕艺术鉴赏来开展活动。专业课程是学生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必修课程,分为职业基础必修课、职业技术必修和职业技能必修三类。职业基础必修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幼儿园课程论、幼儿卫生学、儿童文学。职业技术必修主要包括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各科教法,此外,根据《专业标准》对教师的要求,我们要增设《幼儿游戏设计与指导》、《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两门课程,提高学生对游戏设计的指导能力和教育教学科研能力。此外,顺应时代需求,增设家园合作、社区资源开发利用、玩教具制作、早期教育、幼小衔接等课程模块,极大地丰富专业课程门类。职业技能必修课主要包括教师口语、书法、声乐、钢琴、舞蹈、视唱练耳、美术。在此类课程中要着重弱化重技能课程,轻基础类课程的倾向。为了满足有专业特长的学生发展需要,可以设技能选修课,也可以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呈现。
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一线的能力,是学前教师师资教育的必备环节。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实习、职业技能与能力训练。为了凸显课程的实践取向,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我们分阶段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做到统一安排见习与自主实习相结合,综合实习与分领域实习相结合,教育实习与顶岗实习相结合。激励学生多收集幼儿园优秀活动案例和教案,自行设计教学设计方案;增加专业教法课中模拟教学的课时比例,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深入幼儿园、幼儿家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调查研究并协助开展保教活动。另外,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实践课的比例多少适宜,以及实践课程的多样性和有效性的研究。
三、创新课程实施方法,抓住课程实施关键
课程实施是将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是达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专业标准》中也强调要完善幼儿园教师培养培训方案,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按照《专业标准》中对幼儿教师知识、能力的要求以及幼儿教师职业本身的特点,要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地融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保教实践能力;各科教师根据所教授课程特点来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切勿生搬硬套,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构建有效课堂;开展研究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彻底改变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加强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反思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关注到我系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是教育理念的落实者、教育目标的实现者、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实施能力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因此,我系将提高教师素质视为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践中不断地通过业务学习、示范课展示、科研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并以教师素质的提高来推动和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四、完善多元化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在具体的评价中,课程考核应与学前教师的职业能力相贯通,以岗位能力需求作为质量考核标准。我们要积极探索多元的评价方式,除了常规的笔试以外,还可以采用的方式有:测验过关,主要适用于幼儿园教师必备的专业技能考核,如粉笔字、简笔画过关考核;教案设计、教学反思、说课、片段教学、模拟教学等形式,主要用于专业教法的考核方式和教育见习、实习的成果展示;而像成果汇报、竞赛、展览,主要适用于职业基本功效果评价及教育见习实习的效果评价。档案袋评价法,可以应用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见习和实习成绩的评定过程中。另外,考核主体也多元化,我们把学生自身也作为评价的主体,开展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把学生自评、互评、任课教师评价、指导老师评价按照一定的权重纳入到综合评价体系中来。
总之,随着我们对《专业标准》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会不断完善我系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我院学前教育专业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专业标准》的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Z].
[2]徐启丽.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构建策略探析——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视角[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4).
[3]高润青.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研究——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J]课程·教材·教法,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