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板糖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RUIZH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叮仓,叮仓,叮叮——仓!”,最后一个音节稍作停留后,再长长地拖出一个“仓”。这种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感觉,是童年的我在沪上街、巷、弄口常听到的悦声。是我对快乐童年的最深、最真的怀想和记忆。
  卖板糖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叫“敲板糖”。在我模糊的记忆深处,卖板糖的老人多是操着苏北口音,不紧不慢地挑着货郎担。货担的一头是陈旧的箩筐,上面平放着一大块平平整整的淡黄色的东西——板糖,上面用块白纱布或白塑料皮虚掩着。
  说起板糖,实际上就是麦芽糖,黏性很大,一般分割方式很难将其分开。所以,卖糖人通常会用一把小铁铲和一把小铁锤将其细细剥落,有点像石匠凿石头。
  那年那月,作为幼童的我们购买板糖的方式也很奇特。不是货币交易,而是用龟壳、鳖壳、废牙膏皮、废铁、废塑料等在我们眼中视为弃物的东西作交换。所以,买板糖也被称作——换板糖。
  每次在街巷弄口听到“叮仓,叮仓,叮叮——仓”的召唤声,身边的顽童就会兴奋而喜悦地嚷着:“敲板糖来喽”“换板糖去哟”……那声音就明显有些许亢奋的成分。
  “叮仓”声似乎是卖板糖人的专利叫卖声,那是用小铲和小锤相互撞击发出的声响,清脆悦耳,极具穿透力。卖糖老人敲响的“叮仓”声,卖糖人曾说,敲这个应注意一轻一重的力度,否则就没有“叮”和“仓”的音别。不为者,绝不能成。特别是在夏日的午后,那声响足能穿越前后弄堂,甚至远胜过聒噪的蝉声。
  我们努力地奔向敲糖人,小手拿着平日里换糖人所需要的弃物,一窝蜂聚拢在换糖人周围,争抢着多换些。不过,卖糖老人会根据我们这群幼童手中废料利用价值的大小来决定我们所应得到糖块的大小,然后,再将它们敲下来,放到我们手里。作为顽童的我们自会嫌少,而不服气地想多争取些。但大多数时候,我们自是开心地品尝。用拿过弃物的脏手捧着黏乎乎的糖块,呼哧呼哧地细嚼慢咽。然后总会很开心、很惬意地舔舔手掌,吮吮手指,再幸福地感受着麦芽糖在肚皮中慢慢溶化的那种丝丝甜美。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打个饱嗝,并长久地吐出一口香甜的气息。那意满心足的神情决不亚于现在孩童们饱吃肯德基后的欣悦。
  其实,大人们不大赞成我们吃板糖这类“不卫生”的食品,但作为孩童的我们总是特别钟情于卖货郎的“叮仓”声和用劳动所得交换到糖块时的那份欣喜。所以,每次听到那“叮仓,叮仓,叮叮仓”的召唤声,我们就像粘了磁的铁吸附着敲糖老人跑得老远。至于那些物物交换的“等价物”更是我们日积月累的“私房钱”。一旦“叮仓”声钻进耳道,我们就会迫不及待地从旮旯角落里翻出“积蓄”,一路小跑拥到货担前。有一次,日积月累的“积蓄”耗完,听到那痒心的敲糖声,差点把脚上的塑料凉鞋脱下来与那敲糖人交换。
  随着岁月的流逝, 我慢慢地将敲板糖忘了。
  有时也会忆起,在时间的深处
其他文献
焦晃小资料:  焦晃——生于北京,1955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受教于苏联专家叶·康·列普科夫斯卡娅和朱端钧、胡导等教授。19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同年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现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著名表演艺术家。数十年来始终坚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行动规律”演员学说,注重人物行动特殊形式的发掘,积极拓展自己的创造手段,在风格上强调心理生活的细腻和层次,速度节奏和形体语汇的准确
期刊
上海女子之所以到如今自成一派,别无分号,想来也是讲究点文脉的。“今生”的上海女子,又如何看待自己的“前世”,又如何关照自己的今生呢?就像一个老牌子,换了不同的年代来看它,总有点传奇的况味。而当下的上海女子,自在书写属于自己的今生传奇。    天桥风云    ● 前世  最初的模特儿,都是一些名声不太好的人。直到20世纪初年,模特儿仍然被认为是“出身可疑的女人”。上流社会的仕女不轻易同模特儿接近,以
期刊
朱大可:今天我们这里讲的标语文化,跟一般的百姓式题写不同,它基本上是一种官方题写。标语在本质上是关于权力的题写。标语就是权力制度、权力关系和权力伦理的标志。因为是权力的宣示,所以标语文化最大弊端就是滥用权力。    戴舫:那个著名的“文明冲突”论作者认为,如果西方文明要冲出历史上“帝国兴而又亡”的怪圈,保持其世界统治地位,军事经济实力不足恃,因为那种优势不可能永远保持,要靠,只有靠西方文明的核心价
期刊
一拍桌子总结道:“迭格男小人,一盆白斩鸡斩得邪气好!”呵呵,一屋子的人都笑了起来。    白斩鸡,始于清代的民间酒店。因烹鸡时不加调味白煮而成,食用时随吃随斩,故称“白斩鸡”。在上海,“小绍兴”白斩鸡的历史要追溯到1943年,创始人章润牛是绍兴乡下人,逃难到上海从在云南路摆鸡粥摊开始,慢慢做大。1996年上海冒出个“振鼎鸡”,创业的老板刘鼎照,据说也是做小生意出身,人相当聪明,不多久就搞成麦当劳式
期刊
中国人对整容的理解,最初只停留在割个双眼皮,来个“锦上添花”。 但是我们从来也不知道,整容也可以“雪中送炭”,给你来个彻彻底底的改头换面。  整容究竟有多神奇?许多国人对此的了解是从一个叫做“金南珠”的韩国人开始的。金南珠,韩国著名影星,成功演出《天桥风云》、《堕落天使》等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连续剧。2002年,金南珠整容前后的照片被曝光。两者对比,前后比较,惊人瞠目结舌。而后,金喜善、金贞恩、蔡琳
期刊
妈妈的话虽然俗气,却也不无道理。豪门虽然不是天堂,但却是离天堂近一点的地方。    妈妈是个“流落”北京市井的上海女人,她曾经最大的心愿就是我能嫁入豪门,尽管我家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工薪阶层,但这并不妨碍她对我的潜移默化。  闲暇时候,妈妈会带我上街逛逛。  到了王府井,她专挑豪华商场进,专问标价惊人的东西,尽管最后她往往一分钱的东西也不会买。记忆中我的换洗衣服总是只有两三套,但无论样子和质地却都是上
期刊
上海闲话也能说得儒雅  凌惠芬,上海人    如今上海话所能承载的内容除了油盐酱醋的生活以外却实在已经是少而又少了。我们写文章的时候思维的语言是普通话;我们谈天说地讲到稍微阳春白雪一点的内容也不得不用普通话。对我来说,上海话是亲切并且不可缺少的,在这里或者那里精准地表达着我用普通话无法描述的语意。然而,我却也不得不承认,我已经不再具备只凭借上海话而思考而交流的能力了。  两星期前,去参加一个晚会,
期刊
许多人觉得上海女人有味道,在形容她们的这种“味道”时,用再多华美的辞藻还感觉言之不尽。而其实,在当下只需用一个“熟”字,便可以更传神地表达了。由著名作家程乃珊女士作序、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上海熟女》就是一本诠释“熟女之熟”的时尚读物,这也是上海时尚专栏作家何菲小姐继《快乐离婚》、《无边风月》、《生命之旅》之后的又一部流丽灵动之作。  这是一本对熟女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情感世界写意描述的时尚读物,字
期刊
半年前就听说杜莎夫人蜡像馆要落户上海,一转眼,就已经开张。125元的票价不菲,却依然引来好奇者无数,开张首日,从中午12点到晚上9点,2000张门票全部售空。究竟是何魅力吸引?    零距离亲近大明星    手机、数码相机、专业摄影师、业余摄影爱好者……闪光灯齐刷刷对准了市民喜爱的篮球明星姚明的蜡像,游客中还不时传出“真像”、“连青筋、毛细血管都和真人一样”的啧喷赞叹声。上海杜莎夫人蜡像馆首日开业
期刊
音乐人窦唯因不满《新京报》娱记卓伟的报道,一怒之下,冲报社泼茶水砸电脑烧汽车。把自己弄进了看守所。其中的是非曲折说复杂蛮复杂说简单也蛮简单:“敬业”的娱记发扬狗仔精神,把王菲李亚鹏这对大有看点的明星一追再追,先是说这对花花男女绝对不可能结合,后来人家领了婚书凸了肚子,又追人家将怎么生孩子。可这些新闻追来追去追到后来就有点乏味,就不免想到了煽情的招数:尝试一下追追王菲的前夫前男友、李亚鹏的前女友之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