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鸟的世界是树林,教育的世界是整个社会生活。” 教育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只有在实际生活中时时处处表现出来的品德,才是真正的好品质。因此,要让学生明白,道德教育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中,生活中处处都有品德的考场,生活也无时无刻不在考察着一个人的品质。那么我们该如何上好品德教育课,让生活课堂绽放德育魅力呢?
一、 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渗透思想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基石是“生活即教育”,这是对教育本质的阐释,也强调了生活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必须让德育教育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沃土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在一次品德与社会课上,我出示了一道辨析题:一次考试中,王一鸣由于粗心,语文只考了78分,妈妈生气地说:“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只能去扫大街。”这句话对不对?我的话还没问完,全班学生就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我又接着问:“为什么不对?”举手的同学却寥寥无几,我叫了一名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他站起来侃侃而谈,大谈清洁工的辛苦与光荣以及他们不怕苦,不怕累,风雨无阻的奉献精神。可是一次大扫除时,他却很不认真,班长批评他,他却振振有词地说:“我来学校是学习的,不是来扫地的,只要学好习就行,没本事的人将来才会去扫地呢!”说完,扔下笤帚头也不回地走了。事后,我找他谈心,他说:“老师,其实课堂上说的都是大道理,是骗人的。生活中的现实就是读不好书就只有扫地打扫卫生。”“那品社课上,你为什么不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学生惊异地看着我说:“怎么可能?如果我那样说,老师和同学们会怎样看我……”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说真话、求真知的勇气?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的表现有如此大的反差?究其原因,德育过于“抽象化”。教学时,多数教师照本宣科,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的假、大、空现象,导致了抽象、口号式教育的出现。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生活就是课堂,课堂就是生活。生活与教育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
二、 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要让德育回归生活,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角度地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首先,教师要对教材上的东西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挖掘、再利用。那些与学生生活离得较远的一些东西,教师就要学会灵活变通,努力寻找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其次,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们的品德。
今年春天,我带孩子去公园,几个中高年级的男生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又吃又喝,吃完喝完,就把塑料袋、易拉罐等放在了凳子旁边,一片狼藉。我指著不远处的垃圾桶笑着说:“你们怎么不把垃圾放进垃圾桶里呢?”他们却不假思索地说:“这是清洁工该干的,如果我们干了清洁工该下岗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你们不知道吗”我没想到正在受教育的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我有点生气了。有个学生还一本正经地说:“那是课本上说的,这里又不是学校。”他们的话不能不让人深思,为什么学生们在谈起他们日常生活里该做什么时,,每一个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谈论很多。可一到真正的生活中,却常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呢?其原因就是由于多数教师的德育教育只是站在书本之中,,而学生们只是把老师的话纳入了自己的潜意识里,只会说,却不去做。因此,教育要注重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来教育学生。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教育资源,让学生们和父母一起体验一下劳动的艰辛,他们就知道父母的辛劳,从而激发内心深处对父母的敬爱之情,让学生通过视频等观看一下汶川地震的场面,他们就会从心底产生一种爱心……这样,学生们从实际生活里体会到的,就远比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要深刻得多,也更能引发他们心灵上的共鸣。
总之,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琢磨和感化。真正要让德育工作起到应有的功效,就必须立足于生活,从生活出发,才能显现德育的力量,绽放它的魅力。
一、 课堂与生活紧密结合渗透思想教育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基石是“生活即教育”,这是对教育本质的阐释,也强调了生活的教育意义。因此,教师必须让德育教育深深地扎根在生活的沃土中,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在一次品德与社会课上,我出示了一道辨析题:一次考试中,王一鸣由于粗心,语文只考了78分,妈妈生气地说:“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只能去扫大街。”这句话对不对?我的话还没问完,全班学生就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我又接着问:“为什么不对?”举手的同学却寥寥无几,我叫了一名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他站起来侃侃而谈,大谈清洁工的辛苦与光荣以及他们不怕苦,不怕累,风雨无阻的奉献精神。可是一次大扫除时,他却很不认真,班长批评他,他却振振有词地说:“我来学校是学习的,不是来扫地的,只要学好习就行,没本事的人将来才会去扫地呢!”说完,扔下笤帚头也不回地走了。事后,我找他谈心,他说:“老师,其实课堂上说的都是大道理,是骗人的。生活中的现实就是读不好书就只有扫地打扫卫生。”“那品社课上,你为什么不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呢?”学生惊异地看着我说:“怎么可能?如果我那样说,老师和同学们会怎样看我……”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失去了说真话、求真知的勇气?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的表现有如此大的反差?究其原因,德育过于“抽象化”。教学时,多数教师照本宣科,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的假、大、空现象,导致了抽象、口号式教育的出现。因此教师要把课堂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生活就是课堂,课堂就是生活。生活与教育是相互联系的,他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
二、 让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要让德育回归生活,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角度地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首先,教师要对教材上的东西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挖掘、再利用。那些与学生生活离得较远的一些东西,教师就要学会灵活变通,努力寻找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其次,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们的品德。
今年春天,我带孩子去公园,几个中高年级的男生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又吃又喝,吃完喝完,就把塑料袋、易拉罐等放在了凳子旁边,一片狼藉。我指著不远处的垃圾桶笑着说:“你们怎么不把垃圾放进垃圾桶里呢?”他们却不假思索地说:“这是清洁工该干的,如果我们干了清洁工该下岗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你们不知道吗”我没想到正在受教育的学生能说出这样的话,我有点生气了。有个学生还一本正经地说:“那是课本上说的,这里又不是学校。”他们的话不能不让人深思,为什么学生们在谈起他们日常生活里该做什么时,,每一个人都能滔滔不绝地谈论很多。可一到真正的生活中,却常常出现言行不一的现象呢?其原因就是由于多数教师的德育教育只是站在书本之中,,而学生们只是把老师的话纳入了自己的潜意识里,只会说,却不去做。因此,教育要注重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出发来教育学生。
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教育资源,让学生们和父母一起体验一下劳动的艰辛,他们就知道父母的辛劳,从而激发内心深处对父母的敬爱之情,让学生通过视频等观看一下汶川地震的场面,他们就会从心底产生一种爱心……这样,学生们从实际生活里体会到的,就远比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要深刻得多,也更能引发他们心灵上的共鸣。
总之,小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琢磨和感化。真正要让德育工作起到应有的功效,就必须立足于生活,从生活出发,才能显现德育的力量,绽放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