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地理课堂教学由“以学科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打破旧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以往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单一、被动地学的方式,变“教”师为“导”师,变“教”课为“导”课。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导”课,让学生都当“演员”,学生跟着老师“导”的方向走,教学效果定会有明显好转。“导”课的方式有以下几方面,它们既可独立应用,又可相互穿插配合应用。
一、导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有的学生没有好的阅读习惯,由于对课本内容缺乏分析、综合,往往逻辑混乱,思路不清,记得不牢,因此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找重点、做记号,围绕问题让学生分段阅读、看图分析,理解不同层次的知识,理清结构,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对类似问题的比较,注意插图与课文内容的对照和转换等等。例如:学习“比例尺”有关知识时,①比较北京市图和中国地图哪幅图的比例尺大?②哪幅图表示的实际范围大?③哪幅图上表示北京市的内容更详细?一边比较一边让学生把三个问题的答案写下来,最后总结出:“比例尺大,表示实地范围小,内容较详细;比例尺小,表示实地范围大、内容较简略”。这样既总结出比例大小与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又使学生明白绘制地图时如何选用合适的比例尺。同时也使知识步步加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导思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及反馈的过程。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教学目标明确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导向”,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启发设问、读图思考、列表对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培养思维能力是教会学生“会学”的关键,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适当点拨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导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把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也离不开“导”师的精心诱导。导“言”就是导“演”,通过教师的组织,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之获得成功的自豪感,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四、导行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地理有许多知识是在地图上找出来或填注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填注重要的图表,是巩固思维成果的必要环节。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行”主要是指导学生读图方法,阅读教材,勾出重點,分清主次,理清因果关系,分析图形,以图释义,动手绘图能力等。如在学习“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时,引导学生绘一幅“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和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及南北纬60°纬线。用红色代表暖流,黑色代表寒流,从南、北赤道暖流开始,把世界主要洋流及流向绘出来,并标上洋流名称。甚至还可以把气压带、风带绘在图上。这样,通过动手绘一遍,既记住了洋流的分布,还可明白其成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导议
导议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围绕某个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讨论。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提出值得讨论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②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如果问题过易,一问便知,无讨论价值;过难,学生会失去兴趣,问题的难度应保持在“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水平。③选择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如问题的答案多元化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进行讨论。④保证足够的讨论时间。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注意调控和推动,避免离题、冷场等现象发生。
在导议中,不但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需要教师的精讲,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归纳学生议论的结论和原理。教师的精讲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把学生议论的一个个知识点连成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六、导问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轻视知识的创新和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余地,把提问的权利留给学生。教师不但要善于向学生质疑,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如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呢?首先,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思好问,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其次,教给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提问技巧。如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从教材中找疑点,发现问题;观察地图提出问题;从错误的习题中提出问题等等。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动脑思考的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七、导练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习题以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训练的方式灵活多样,如竞赛式、接力式、口答式、笔答式、填图式等等。训练的题目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要紧扣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巩固和提高;要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传道有术,授业得方,解惑得法。”
一、导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有的学生没有好的阅读习惯,由于对课本内容缺乏分析、综合,往往逻辑混乱,思路不清,记得不牢,因此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找重点、做记号,围绕问题让学生分段阅读、看图分析,理解不同层次的知识,理清结构,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对类似问题的比较,注意插图与课文内容的对照和转换等等。例如:学习“比例尺”有关知识时,①比较北京市图和中国地图哪幅图的比例尺大?②哪幅图表示的实际范围大?③哪幅图上表示北京市的内容更详细?一边比较一边让学生把三个问题的答案写下来,最后总结出:“比例尺大,表示实地范围小,内容较详细;比例尺小,表示实地范围大、内容较简略”。这样既总结出比例大小与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又使学生明白绘制地图时如何选用合适的比例尺。同时也使知识步步加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导思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及反馈的过程。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教学目标明确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明确的“导向”,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启发设问、读图思考、列表对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等多种思维技巧。培养思维能力是教会学生“会学”的关键,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适当点拨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三、导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要把自己正确的思维过程、结果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也离不开“导”师的精心诱导。导“言”就是导“演”,通过教师的组织,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使之获得成功的自豪感,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发现问题当堂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效果。
四、导行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地理有许多知识是在地图上找出来或填注的。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填注重要的图表,是巩固思维成果的必要环节。要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不能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行”主要是指导学生读图方法,阅读教材,勾出重點,分清主次,理清因果关系,分析图形,以图释义,动手绘图能力等。如在学习“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时,引导学生绘一幅“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和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及南北纬60°纬线。用红色代表暖流,黑色代表寒流,从南、北赤道暖流开始,把世界主要洋流及流向绘出来,并标上洋流名称。甚至还可以把气压带、风带绘在图上。这样,通过动手绘一遍,既记住了洋流的分布,还可明白其成因,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导议
导议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围绕某个问题进行多种形式的讨论。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提出值得讨论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②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如果问题过易,一问便知,无讨论价值;过难,学生会失去兴趣,问题的难度应保持在“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的水平。③选择讨论的时机要恰当,如问题的答案多元化时,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学生回答不全面时进行讨论。④保证足够的讨论时间。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注意调控和推动,避免离题、冷场等现象发生。
在导议中,不但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需要教师的精讲,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归纳学生议论的结论和原理。教师的精讲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把学生议论的一个个知识点连成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六、导问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轻视知识的创新和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给学生留有余地,把提问的权利留给学生。教师不但要善于向学生质疑,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如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所说:“最精湛的教育艺术,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呢?首先,应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思好问,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其次,教给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提问技巧。如引导学生课前预习,从教材中找疑点,发现问题;观察地图提出问题;从错误的习题中提出问题等等。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动脑思考的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
七、导练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或解释习题以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训练的方式灵活多样,如竞赛式、接力式、口答式、笔答式、填图式等等。训练的题目要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要紧扣重点、难点,有利于理解、巩固和提高;要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传道有术,授业得方,解惑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