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能够“好之,乐之”,学习达到快乐的地步,就会轻松,就会长进。快乐和兴趣并存,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学习,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思维最活跃,最敏捷。因此,有经验的老师会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不厌不倦地投入到学习中,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1新颖有趣的开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寻知识、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都知道这个道理:“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皮亚杰语),因而在开讲时,总是力图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生求知得能、探奇觅胜的强烈愿望,采用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新颖形式,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如在讲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开讲的:
师:现在,我让大家猜个谜语,看谁猜得最快。谜面是“千年老屋”,打一作家名。
生:(踊跃发言)老舍。
这个开讲用谜语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导到熟悉课文作者,进而到理解课文上来了。
2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要使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获得最高、最理想的效益,教师的“教”就应灵活多样。教师首先应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要“跟学生学”,“如果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如对于小说戏剧题材的文章,可要求学生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表演、讨论、分析。诗歌、散文等采取自己欣赏的形式,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因素,“趣味”绝不是庸俗级或故弄玄虚,“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连。如何使课堂有“趣”呢?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认识和发现学生的需要,并施以适宜的“阳光”和“养料”,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乃至爆发自身求知潜能。教师要学会灵活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不言而喻。
3师生变换身份
让学生变听课为讲课,转换角色,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对课文内容简单介绍、作补充说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相互配合的能动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秋天》这课时,我只讲析了第一节,后两节请两个学生当“小老师”完成。虽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讲解出现了个别知识性错误,但是教师的纠正给他们,乃至全班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情况是教师在台上说,学生在讲台下听,或者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让学生当“小老师”讲,别出心裁,会使学生为之一振。学生羡慕老师,尊重老师,渴望自己也能够成为老师。让学生当“小老师”,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为自己能够和老师一样进行教学,而感到自豪。这种自豪感,强化了他们学习中学语文的兴趣。没有当上“小老师”的学生,羡慕那些小老师,会产生一种争取当小老师的欲望,这种欲望,刺激他们关注语文课,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学习好语文。
4引进竞赛机制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其生理、年龄等特点决定了他们争强好胜、不甘人后、喜欢参加竞赛活动的心理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常常能够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到极致。教《古代诗歌五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在布置预习时,我让学生去搜集古诗词中有“风”“花”“雪”“月”等字的诗句。在课堂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三组,各派成员轮流说出这些诗句、作者、出处和诗句的意思,最后评出优胜组,对优胜者给予掌声鼓励。学生为了获得优胜奖,把小学学过的诗都回忆了一遍,甚至未学过的也能搜集到一些,比预期效果还要好。这样做,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无须赞扬,只要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就足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快乐。
5优化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一堂课的“压轴戏”。尽管接近“尾声”,但也必须精心组织,精彩表演。在课堂总结中,我运用了衔接过渡式、联系媒体式、延伸探究式。
5.1衔接过渡式就是总结上文,联系下文,设下悬念,如《捕蛇者说》,第一课时讨论了前三段,我是这样总结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永州的蛇很毒,致使蒋氏三代深受其害,那么当蒋氏听到作者说:‘更苦役,复若赋’时,心情怎样?他愿意更换这份差使吗?好,下一节,我们再来继续学习。”
5.2联系媒体式,就是联合现代传媒,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情。如教学《藤野先生》时,我是这样结课的:“同学们本文主要追忆了在仙台与藤野相识相处的四件事,赞扬了藤野先生热爱科学,治学严谨,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那么文中作者从东京到仙台最后回到祖国,这是源于什么呢?”学生齐呼:“爱国”,“爱国,这使我想到了一句歌词:‘无论何时何地,我的心都是中国心’,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 “是《我的中国心》”,“大家会唱吗?”“会”,好,下面我们来一齐唱一遍,于是,在铿锵有力的唱声中结束这一课。我想这个结尾一定激起学生巨大的爱国热情,产生了无穷的学习动力。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做有效的练习,激发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的兴趣。
5.3延伸探究式,就是选择课文中的生发点,设置得当的作业,理解文章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背影》,我是这样总结的:“本文主要回忆了车站买橘时父亲给自己留下了难忘的背影,表达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文中抓住买橘这一细节进行了细致描绘,“背影”就显得尤为传神、感人。这样以小见大,升华感情,突出中心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下去以后,大家运用细节刻画的方法,以《妈妈的背》为题进行细节描写,看谁写得好。”就这样结束了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运用这种方法的还有《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大胆地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确是一条可行之路。当然,这些活动应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还不能够脱离本校的教学环境,千万不能只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而弱化了基础知识的教学,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1新颖有趣的开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寻知识、追求发展的内在动力。讲究教学艺术的教师都知道这个道理:“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皮亚杰语),因而在开讲时,总是力图用各种手段来调动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生求知得能、探奇觅胜的强烈愿望,采用灵活多变、寓教于乐的新颖形式,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如在讲读《在烈日和暴雨下》这篇课文时,是这样开讲的:
师:现在,我让大家猜个谜语,看谁猜得最快。谜面是“千年老屋”,打一作家名。
生:(踊跃发言)老舍。
这个开讲用谜语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导到熟悉课文作者,进而到理解课文上来了。
2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要使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获得最高、最理想的效益,教师的“教”就应灵活多样。教师首先应认真钻研教材,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因材施教,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要“跟学生学”,“如果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如对于小说戏剧题材的文章,可要求学生改编成课本剧,然后表演、讨论、分析。诗歌、散文等采取自己欣赏的形式,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从而激发了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教学的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因素,“趣味”绝不是庸俗级或故弄玄虚,“趣味性”与知识性、科学性、思想性紧密相连。如何使课堂有“趣”呢?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认识和发现学生的需要,并施以适宜的“阳光”和“养料”,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乃至爆发自身求知潜能。教师要学会灵活使用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不言而喻。
3师生变换身份
让学生变听课为讲课,转换角色,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在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对课文内容简单介绍、作补充说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相互配合的能动性,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讲《秋天》这课时,我只讲析了第一节,后两节请两个学生当“小老师”完成。虽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讲解出现了个别知识性错误,但是教师的纠正给他们,乃至全班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绝大多数情况是教师在台上说,学生在讲台下听,或者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让学生当“小老师”讲,别出心裁,会使学生为之一振。学生羡慕老师,尊重老师,渴望自己也能够成为老师。让学生当“小老师”,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为自己能够和老师一样进行教学,而感到自豪。这种自豪感,强化了他们学习中学语文的兴趣。没有当上“小老师”的学生,羡慕那些小老师,会产生一种争取当小老师的欲望,这种欲望,刺激他们关注语文课,促使他们下定决心学习好语文。
4引进竞赛机制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其生理、年龄等特点决定了他们争强好胜、不甘人后、喜欢参加竞赛活动的心理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常常能够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到极致。教《古代诗歌五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在布置预习时,我让学生去搜集古诗词中有“风”“花”“雪”“月”等字的诗句。在课堂教学时,我把学生分成三组,各派成员轮流说出这些诗句、作者、出处和诗句的意思,最后评出优胜组,对优胜者给予掌声鼓励。学生为了获得优胜奖,把小学学过的诗都回忆了一遍,甚至未学过的也能搜集到一些,比预期效果还要好。这样做,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无须赞扬,只要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就足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和参与教学活动的快乐。
5优化课堂总结
课堂总结是一堂课的“压轴戏”。尽管接近“尾声”,但也必须精心组织,精彩表演。在课堂总结中,我运用了衔接过渡式、联系媒体式、延伸探究式。
5.1衔接过渡式就是总结上文,联系下文,设下悬念,如《捕蛇者说》,第一课时讨论了前三段,我是这样总结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永州的蛇很毒,致使蒋氏三代深受其害,那么当蒋氏听到作者说:‘更苦役,复若赋’时,心情怎样?他愿意更换这份差使吗?好,下一节,我们再来继续学习。”
5.2联系媒体式,就是联合现代传媒,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情。如教学《藤野先生》时,我是这样结课的:“同学们本文主要追忆了在仙台与藤野相识相处的四件事,赞扬了藤野先生热爱科学,治学严谨,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那么文中作者从东京到仙台最后回到祖国,这是源于什么呢?”学生齐呼:“爱国”,“爱国,这使我想到了一句歌词:‘无论何时何地,我的心都是中国心’,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 “是《我的中国心》”,“大家会唱吗?”“会”,好,下面我们来一齐唱一遍,于是,在铿锵有力的唱声中结束这一课。我想这个结尾一定激起学生巨大的爱国热情,产生了无穷的学习动力。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做有效的练习,激发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的兴趣。
5.3延伸探究式,就是选择课文中的生发点,设置得当的作业,理解文章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如《背影》,我是这样总结的:“本文主要回忆了车站买橘时父亲给自己留下了难忘的背影,表达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文中抓住买橘这一细节进行了细致描绘,“背影”就显得尤为传神、感人。这样以小见大,升华感情,突出中心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下去以后,大家运用细节刻画的方法,以《妈妈的背》为题进行细节描写,看谁写得好。”就这样结束了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运用这种方法的还有《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大胆地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确是一条可行之路。当然,这些活动应以教材为基础,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还不能够脱离本校的教学环境,千万不能只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而弱化了基础知识的教学,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